美国电子病历应用现状 美国6340万份电子病历研究:五分之一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

小编 2025-04-03 电子应用 23 0

美国6340万份电子病历研究:五分之一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美国疾控中心(CDC)当地时间5月24日发布样本量达到6340万条电子病历记录的重磅研究:感染新冠的成年人中,有近五分之一出现“长新冠”(long COVID,新冠肺炎的长期影响)。

研究指出,新冠幸存者罹患肺栓塞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两倍。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接触和感染新冠病毒,在急性感染之后出现持续症状或器官功能障碍并发展为COVID后疾病的患者的报告有所增加。年龄在18-64岁的新冠幸存者中有五分之一、65岁以上的幸存者中有四分之一经历过至少一种可归因于之前的新冠感染而带来的健康状况。

美国CDC使用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间美国18岁以上人群的电子健康记录数据来评估26种通常归因于新冠的long COVID发生率,并匹配电子健康记录中没感染过新冠的人群,对两者的发病率进行对比。

这26种常见的long COVID包括:

急性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

心肌炎和心肌病

急性肺栓塞

呼吸道症状

哮喘

肾衰竭

慢性肾病

血栓栓塞事件

脑血管疾病

凝血和出血性疾病

胃肠道和食道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嗅觉和味觉障碍

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疾病

焦虑和恐惧相关疾病

睡眠障碍

物质相关精神疾病(编注:包括滥用酒精、可卡因、海洛因等)

不适和疲劳

肌肉疾病

肌肉骨骼疼痛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该分析按两个年龄组(18-64岁和65岁以上的人)进行分层。研究对患者进行30-365天的随访,在所有年龄≥18岁的新冠患者中,38%的病例患者经历了健康事件,而对照组中16%经历了健康事件。

研究称,long COVID影响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肺部、血液、肾脏、内分泌、胃肠道、肌肉骨骼、神经和精神的体征和症状。按年龄组划分,最高风险比(RR)是急性肺栓塞(18-64岁患者相对健康人群风险提高2.1倍,65岁以上患者相对健康人群风险提高2.2倍)。其他呼吸道症状两个年龄组患者相对健康人群风险提高2.1倍。

18-64岁患者组35.4%经历了意外健康状况,对照组为14.6%。65岁及以上患者组45.4%经历了健康情况,对照组为18.5%。

研究者指出,该回顾性匹配队列设计用于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的电子健康记录,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去识别化的数据集,包含来自50个州的大约6340万份电子健康记录。其中新冠患者353164人,对照组1640776人。对照组与新冠患者组按照5:1匹配。

CDC的研究指出,两个年龄组最常见的健康状况是呼吸道症状和肌肉骨骼疼痛。在这两个年龄组中,最高的风险比是涉及肺部疾病,包括急性肺栓塞和呼吸道症状。在 65 岁以上的患者中,新冠感染者所有26种疾病的风险都高于对照组,风险比从最低的升高1.2倍(物质相关精神疾病)到最高的升高 2.2倍(急性肺栓塞)之间不等。在 18-64 岁年龄段中,新冠患者组风险高于对照组的疾病有22种,风险比从最低的升高1.1倍(焦虑)到最高的升高 2.1倍(急性肺栓塞);而这一年龄组的脑血管疾病或精神健康状况(如情绪障碍、其他精神状况和物质相关障碍)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

在年龄组表现差异方面,与65岁及以上新冠患者组(风险提高1.5倍)相比,18-64 岁新冠患者组心率失常(风险提高 1.7倍)风险增高更多。肌肉骨骼疼痛方面,18-64 岁新冠患者组 (风险提高1.6倍)风险增高大于 65 岁以上年龄组 (风险提高)。65岁及以上新冠患者有10 种疾病风险比提升显著高于18-64岁组,这些疾病包括:肾功能衰竭、血栓栓塞事件、脑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肌肉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健康疾病(包括情绪障碍、焦虑、其他精神疾病和物质相关精神疾病)。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施鋆

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仍待提升

随着医疗对于IT解决方案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包括微软公司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加大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相应的,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大势所趋,国内电子病历市场也在快速扩容。

据调研机构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供给端)市场规模约为1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1.1%,到2025年规模有望近500亿元。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而建立统一电子病历意义重大。“统一电子病历、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作为医疗信息化的一部分,其背后的逻辑正是确保DRG/DIP支付落地,实现分级诊疗、解决医疗资源不均不足等一切问题的基石。”行业观点如此认为。未来我国将以统一电子病历为基础实现诊疗互联互通,国家对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主要包括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医院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嘉和美康董事长夏军此前表示:“当前三级医院达到电子病历四级的比例较高,但达到五级及以上的比例还很低”。

国内电子病历龙头增收不增利

据了解,目前中国电子病历市场前五大企业包括:嘉和美康、卫宁健康、海泰医疗、东软集团和创业慧康。

嘉和美康于2021年12月登陆科创板,IPO发行价格为39.50元/股,公开发行3447万股新股。截至6月13日收盘,嘉和美康股价报收22.39元/股,总市值30.87亿元。据悉,作为最早的一批信息化企业,嘉和美康致力于向医疗相关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但从财务数据表现来看,嘉和美康面临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803万元,同比增长33.94%,而归母净利润亏损2786万元,同比下滑38.12%。

科技巨头加大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

国际科技巨头也纷纷加大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投资。日前,美国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宣布,对医疗信息公司Cerner的收购已经获得了所有必要的反垄断相关批准,包括欧盟委员会的批准并在随后宣布已完成对Cerner的收购交易。据悉,早在2021年12月,甲骨文便宣布将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收购Cerner,交易总额为283亿美元。

据悉,Cerner是一家为医院和卫生系统提供数字信息系统的供应商,主要销售医院和医生用来储存和分析病历软件,提供健康信息技术服务、设备和硬件。是市场上仅次于Epic Systems的第二大供应商。数据显示,两家公司合计占据了约55%的电子病历软件市场。

据了解,Cerner庞大的用户群有望为甲骨文带来海量的病历数据,进一步强化甲骨文在医疗保健领域业务拓展。

Statistia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电子健康记录市场规模约为290亿美元,到2027年,全球电子病历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470亿美元。因此,电子健康记录这片市场蓝海也越发受到国内外有关科技厂商的关注。记者注意到,除了海外巨头甲骨文和微软公司,部分国内有关科技企业也在加速布局电子健康记录业务。(全媒体记者 涂端玉 许晓芳)

来源: 广州日报

相关问答

目前 美国 电子 烟相关的病例数已达多少?已致多少人死亡?

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公共卫生官员本周报告了两起与电子烟有关的死亡事件,目前共有11人死于与电子烟有关的神秘疾病。这两个案例均涉及患有严重肺部疾病的个人...

为什么群体治疗的英国病例比 美国 少?

简单从数字上看,英国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较美国要少之有少。两国比较,不能忽略一下几点:1、美国正处于大选年,各种造势集会活动较英国要多出很多的。增加了传染的...

什么是 电子病历 ?

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CPR,Computer-BasedPatientRecord)。它是用电子设...

美国 将近100万的确诊病例,为什么医疗系统没有崩溃?

这是因为美国的医院只接收检测确诊的重症或危重症患者,这种有钱的患者较少,住院率并没有达到100℅甚至更低,所以美国医疗系统没有崩溃。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引...

电子病历 的概念?

电子病历(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CPR,Computer-BasedPatientRecord)。它是用电子设...

为什么 美国 新冠确诊病例从4000到4万,仅用7天!而意大利这个过程却用了13天?

这个里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在一开始检测盒不足的时候,他的日递增速度就高于所有的国家,从传染的比例和扩张速度上来说,这个速度太快,逻辑上来...印...

美国 一天内新增病例100多万?他们是怎么防疫的?

首先,你这个数据就是乱来的,一天新增100万,10天1000万,100天就一个亿了。我们以1月7日11:30的截止数据看,美国,新增确诊757999,累计确诊59564116,治愈42...首先....

医疗发达的 美国 新冠疫情确诊病例这么多,因为其透明的信息发布吗?

什么医疗发达,什么信息透明,预设了前提,表明了立场,这是特朗普最痛恨的假新闻和最讨厌的记者的提问。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爆发流行的打击之下,再发达的医...

确诊突破116万! 美国 已成“人间地狱”,400万在美华人该怎么办?

有点无聊,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有人考虑在美国的华人怎么办。美国人的生活条件要比中国人好得多,不用操那份闲心!所谓的美籍华人,就是指已经获得美国国籍的中...他...

每天看到 美国 病例猛增,很舒适,难道我就是白岩松口中的蠢货吗?

在未知的病毒面前,每个国家,每个人岂能独善其身。不能说,愚蠢,只能说是,正常人的想法,爱国不能偏激,要理性对待。在未知的病毒面前,每个国家,每个人岂能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