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电子文件的应用 「读书」智识的生产技术

小编 2024-11-27 电子应用 23 0

「读书」智识的生产技术

这本书应该写成于几十年前,书中一半的内容已经过时,但另一半的内容,却十分有用。

作者提出了一个概念“所谓智识的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在这里,智识生产这一概念,一方面,它与一切智识活动以外的生产概念相对立;另一方面,它还与智识消费的概念相对立。”

在信息时代,不是只有研究者才会产生智识,一般领域的从业者也会产生智识。“诸如查找资料、阅读书籍、整理资料、归档文件、厘清思路、确定构思、形成大纲、做出记录、写出报告等等这一系列智识作业”,现代无数人每天都要做这些工作。

本书就是探讨这类智识活动如何生产出来。

首先,作者在年少时代有一本“发现记事簿”。记录的是自己的“发现”。我们记述,那些在每一天的经历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

因为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作者有时候记录下来自己的灵感,却发现自己曾经“发现”过同样的事情,有同样的记录。

这些发现,其实就是素材。

后来在此基础上,作者采用了活页本,再后来演化成了卡片。

卡片的记录方法是:

1、一页一事,就是在每一页上只记录一件事,并且要在该页的最上面一栏,写上可以对该页内容一目了然的简明标题。

2、我们在书写卡片的时候,就是要本着忘却的前提条件来进行,也就是说要怀着这样的思想准备来书写卡片,在事后阅读这张卡片的时候,所记载的内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3、只要条件许可,发现就是就要在当下立即写成文章,如果条件不许可,则在当场写下该文章的标题,事后抓紧时间补充内容,完成文章。

我写笔记的时候就有个毛病,有的时候记录的比较简单,用在当下能够理解的关键词记了下来,但是过后再翻看笔记,经常忘记当时写的是代表什么意思。

“卡片并不仅仅是在它上面记载一些内容,然后保存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卡片如果不能有效的利用就失去了意义,卡片,是要经常翻阅的。”

经常翻阅的好处是能够得到新的灵感,所有的创造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自己掌握的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

关于读书:

作者的方法是第一遍先用铅笔划线,第二遍再从头到尾翻看一遍,着重看自己的划线部分,想想自己当时为什么划线。重新反思,看看哪些内容是需要做成卡片的。读第一遍和第二遍中间要间隔一段时间,这样对这本书才会摆脱当时读书时的冲动心情,形成一个客观的看法。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新颖的观点:“书籍其实是按照双重脉络阅读的,一个是按照作者构建的文章脉络,另外一个则是按照读者自己固有的思维脉络。”所以作者鼓励按照读者的思维脉络读书的时候,要把握住自己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

关于写文章:

这时积累的大量卡片就派上了用场。

“小札法,将那些与现在所选主题有关的事项,按照单词句子或短文的形式,每张纸片一个事项抄在纸片上,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分先后顺序,只管写下去,已经储备的卡片,报纸,剪贴资料,书籍摘抄资料等等,一切可能用得着的资料全部暂时抄写上去,当你觉得素材差不多凑齐的时候,就将这些纸片排列在写字台上,这样你脑子里有关所选主题的全部素材就都摆在自己面前了,接下来,将这些纸片一张张叠放起来。不要分类,而是要将那些自己觉得在逻辑上似乎有所联系的纸片集中起来,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将那一组纸片排列起来。”

就是把相关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组合,就形成了一篇文章。作者的这本书也是这样写成的。

怎么样,这样看起来写成一篇文章也不难吧。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注意,我们在平时在业余时间看报、读书,如果没有写下来什么感受,看完就完事了,这也是一种智识消费,因为没有产生任何信息。

最后,作者在序论里面提到,智识生产技术最关键的点是什么,恐怕是对它多思多想,并且要付诸实践。

要做一个生产者。

《深度工作Deep Work》读书笔记——如何有效使用你的每一点脑力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的热销书——《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著作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等。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士,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以下是笔记目录

第一、整体阐述

第二、第一部分深度工作的价值

第三、第一章特别需要摘录的内容

第四、怎么深度工作

准则1:工作要深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准则2:拥抱无聊(提高深度工作能力上限)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1、判断工具是否有用

2、戒掉社交媒体

准则4、摒弃肤浅

1、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2、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3、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4、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附录

记住52张扑克牌的方法

一些摘录语句

第一、整体阐述

根据年初的安排和《麦肯锡读书?》的要求,我读完一本好书后,就要写读书笔记,以增强自己读后的认知。《深度工作》是一本好书,有理论,有实践。

自己的体会来说,我当年写约时配送的时候,就是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多少字,而且基本就是下班到家开始写。另外,自己在编VBA和ACCESS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而且自己常有沉浸的体会,效率还行。与作者深度工作的体念有交集。通过阅读本书,把自己以前偶尔体会到的深度工作常态化,如果能做到这点,善莫大蔫。

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1、深度工作介绍:包括什么是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意义、深度工作非常稀缺

2、怎么做到深度工作:4个原则,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肤浅。不知道作者是怎么组织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第一部分深度工作的价值

第一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和第三章价值不大,从标题看作者就是在讲深度工作的意义,因为我深度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还提到深度工作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第三章主要是作者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角度论述深度工作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不能深度工作的原因,这部分内容要从侧面理解,即尽量克服缺点,达成深度工作。

1、作者认为三种潮流使大家难以聚精会神。即时通讯(QQ、微信、邮件等)、共享工作空间和网络信息大幅增加(作者原意是迫使内容生产者使用社交媒体,但我认为供应者小众。因为供应者增加,导致网络信息泛滥,受众更加依赖网络)。

特别是即时通讯软件对注意力影响非常大。

2、深度工作的价值或者产值不好度量,反而快速回复邮件等,让大家感觉到很忙,反而有更容易度量价值。另外,没有深度工作带来的损失也难以衡量。

3、人更愿意选择简单的事情(作者称之为“最小阻力原则”)。回复邮件是碎片化的事情,做起来SO easy(部分公司甚至演变出“联结文化”,要求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回复问题)。容易做,大脑原意做这样的事。

4、网络中心主义(高估互联网价值)。认为离开网络是孤独的等。

第三、第一章特别需要摘录的内容

1、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最优秀的才能才有价值)

2、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工具和深度工作最重要)

3、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4、此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刻意练习到底有哪些要求。其核心要素通常如下:(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2)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5、注意力残留的概念还是有其警醒作用的,因为这预示着在有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对你的表现是有潜在危害的。

6、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7、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还有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哈哈哈)

8、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9、收件箱的习惯也会使这些浮浅的事务占据他们注意力的中心。加拉格尔教育我们,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经常做一些肤浅的事,会让大脑生成对自己的负面判断)

10、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深有体会)

11、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也因此忽略了浮浅的负面事物,我们会感到工作生活也变得更重要、更积极了。(深度工作让人生活更充实)

第四、怎么深度工作

第二部分主要分为四个准则: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摒弃肤浅。

我没有看懂四个准则之间的逻辑。作者认为准则2、3和4是具体实施的办法。

能够快速深度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如果你在一个浑浑噩噩的下午正浏览网页,忽然想要将注意力转移到一项需要高认知度的任务上,便需要大量抽取有限的意志力,强行将注意力从绚烂的网络内容上转移开。这样的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但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准则1:工作要深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本准则是教你怎么样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惯例和习惯来帮助你不断达到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首先,作者从连续工作时间角度出发,列举了四种典型的深度工作方法,供读者选择。

再次,这部分也还是说习惯化的作用,具体内容在摒弃肤浅章节。习惯能使阻力最小,更加快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另外,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习惯化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损耗。

第三,作者认为要舍得花钱,列举了JK罗琳写哈利波特住贵酒店的故事。

第四,作者认为要和同事一起工作。

最后,作者告诉怎么去执行深度工作。

明显的,第一、第二和第五章内容要重点阐述。

1、四种典型的深度工作哲学

A、禁欲主义哲学。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禁欲主义哲学的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简而言之,就是除了工作,基本不管其他的事,除了睡觉和吃饭就是工作。

B、双峰哲学。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按周划分的话,你可以每周 4 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同样的,如果按年划分,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

C、节奏哲学。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查普尔定下规则,每天早晨 5 点半起床工作。他会一直工作到 7 点半,做早餐,然后去上班,当日的论文写作任务已经完成。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D、新闻记者哲学。艾萨克斯很有条理: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他那本书。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2、习惯化

习惯化是针对节奏哲学。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A、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 (2F2H:我这些天深有感触。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看了看表,告诉自己还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深度思考。我突然非常乐意坐下来,并且很快能深度思考。),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B、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 2F2H:其实就是在深度工作前,约定一个深度工作的目标)。 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 20 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C、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比如,一杯上好的咖啡等,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3、像经商一样执行

从《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吸取方法,建立自己的4DX框架。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在 4DX 框架下,有两种衡量指标:滞后性指标和引领性指标。滞后性指标用于描述你最终尝试改善的成果。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面包房的客户满意度,那么相应的滞后性指标就是客户的满意度分数。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当我关注深度工作时间之后,突然间这些指标都与我的日常有了关联。多一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立刻就能显示在我的计分板上。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作者举例自己早期实验的方法,见后文。

原则4:定期问责。在实验 4DX 的过程中,我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庆贺表现好的一周,理清是什么导致了表现糟糕的一周,而且最重要的是找出能够确保未来几天得到好分数的方法。此举使我不断调整日程计划,以满足引领性指标的要求,大幅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作者早期4DX 实验

在我早期的 4DX 实验中,我设定了一种简单但有效的计分方式。⑤ 我拿出一张卡片纸,将其剪成条,每一条记录当前学期的一个周。而后我在每一条卡片上记下了每周的日期,将其贴在电脑显示器旁边的墙上(在这里我无法忽略它的存在)。每一周我都在当周的卡片上简单地做个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为了使这个计分板带来的动力最大化,每当我的学术论文取得重要进展时(比如解决了一项关键论证),我就会在实现这个成果的那个小时标记上画一个圈。这么做有两个目的。首先,这样可以使我从本能层面将累积的深度工作时长与实在的结果相联系。第二,这样有助于我校准个人对于完成每项成果所需深度工作时间的期望。这种做法(比我最初想象的要更有效)激励我每周都挤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间。

4、图安逸(完工仪式)

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我推荐一种更实际但也同样有很好启发性的方法: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

另外一种关键承诺,就是要有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更详细一点讲来,这种管理要确保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目标或项目都得到回顾,而且每一项你都确认过,不是(1)有计划确信可以完成,就是(2)保存在一个地方,恰当的时候可以再取用。

整个过程应如算法一样严谨:一系列你一直遵循的步骤,一步紧接另一步。结束的时候,要说出一个预设的短语,表明完成。(我完成整个流程的时候会说:“停工完成。”)最后这一步听起来有些浮夸,但这样做可以给大脑一个暗示,使其意识到可以放心地放下与工作相关的想法,留作明天再考虑。

为了更具体地解释这个建议,我们来看一看我每天是如何完成停工仪式的(我最开始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后来不断完善,形式也多有变化)。首先我会再最后看一眼电子邮箱的收件箱,确保结束一天工作之前没有任何需要紧急回复的信息。接下来我会将头脑里或一天中随手记下的所有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表中。(我使用谷歌文档储存任务列表,因为我希望在任何电脑上都能找到这些列表——但是在这里使用什么技术是无关紧要的。)打开这些任务列表之后,我会迅速浏览每一个清单中的每一项任务,然后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后几天的安排。这两个举动确保我不会忘记任何紧急的事情、重要的截止日期或是即将到来的预约。仪式的最后,我会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计划。一旦计划制定完成,我会说:“停工完成”,我一天的工作思考时间就结束了。

准则2:拥抱无聊(提高深度工作能力上限)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训练必须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本准则将帮助你大大提高专注能力上限。

许多人认为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这种想法过于乐观:一旦你适应了分心,你就会迷恋于此。考虑到这个现实(大脑习惯了分心),这个策略就是帮助你重新编排大脑,让它的结构更适合长期专注于任务。

1、抵抗分心事物

深度思考是改造适应肤浅工作的大脑,要重新编排自己大脑,从容抵抗分心事物的刺激。

网络(这里代指令人分心的事物)是让人分心的主要原因,现在有些人采用网络安息日的办法(拿出一段时间不碰网络)。但分心已经改变大脑结构时,一段时间网络安息日之后,还是会分心。

作者应对分心事物的方法: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

这个策略背后的理念是: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门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通过分割网络使用(这也就相当于分割了分心),减少了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举个例子,如果你当前制定了 30 分钟内禁止使用网络的计划,然后开始感觉到无聊并渴望消遣,那么接下来这 30 分钟的对抗就成了一个阶段性集中注意力的锻炼操。计划一整天的分心就因此成了一整天的心智训练。

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简单说来,在工作外按计划使用网络时。除了实用主义(与朋友联系)的网络使用之外,在离线时段,无视短信并限制使用网络。

当你被迫等待的时候(例如在商店里排队) (2F2H:有空就耍一下植物大战僵尸,没有想到这个危害很大,让我自己沉迷于网络),执行这种策略会变得尤其困难。在这个时刻,如果你正处于离线阶段,那么一定要忍耐这暂时的无聊,凭借大脑的思考度过这一段时间。

2、高强度提高集中注意力

举了罗斯福的例子。他处理学业的独特方式,在于从上午 8 点半到下午 4 点半这 8 个小时的日程安排。在这 8 小时内,他预留出时间给背诵和班级课程、体育锻炼(通常是一天一次)以及午饭。余下的时间全部用于专注学习。这些时间加起来也没有多少,但是通过在这些时间内只攻读课业并以极大的强度攻读,他可以实现最高效的时间利用。莫里斯介绍说:“他待在书桌前的时间比较少,但是注意力十分集中,他的阅读速度十分快,所以可以比大多数人(从课业中)节省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策略就是要求你在日常工作中,不时地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特别要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在手机上设一个倒计时,并确保在工作的时候无法忽略倒计时的存在。

刚开始的时候,一周进行这种实验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让你的大脑提高强度,但是也要给它休息的时间。一旦你相信自己可以用专注的方法来节省时间,就提高这种罗斯福冲锋的频率。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你应该总是可以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至少是接近),但是这期间需要你用上吃奶的力气。

这个策略的主要意图很明显。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从某种意义上说,罗斯福冲锋配以截止期限,为大脑控制注意力的部分提供了反复的训练,可以系统性地提升你平时的成就水平。另一个益处就是这些冲锋不与分心兼容(在分心的情况下,你是不可能赶在截止期限前完成任务的)。因此,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你心底里感到无聊,并且真的想寻求更多的新奇刺激,但是你得抵抗。正如我们在前边所讨论的,你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你的抵抗力就越强。

在应用这个策略几个月之后,随着前所未有的高强度体验,你对于专注的理解也会改变。

3、冥想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我建议你在生活中采用有成果的冥想。你并不需要每天进行严格的练习,一周进行至少两到三次即可。幸运的是,为这个策略找时间是简单的,因为这只需要你利用本可能被浪费掉的时间(比如说遛狗和通勤)。

实际上,为了用有成果的冥想来解决你当前最紧急的问题,你甚至可以考虑在工作时间安排一次散步。成果的冥想还可以迅速提高你深度思考的能力。有成果的冥想可以帮助你实现在本准则引言中介绍的两个关键理念。它通过迫使你抵抗分心。冥想也是非常困难的,有两个具体的建议:

A: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初学者大脑出现的第一种反抗就是引来许多无关但是好像更有趣的想法。以我个人为例,我的大脑经常成功地把我的注意力拐走,让我去编辑一份电子邮件。当你发现某个想法偷走了你的注意力时,温柔地提醒自己可以稍后再回到这个想法上,现在先把你的注意力收回来。

还有一个不明显,但是有同等效果的阻碍,围着这个难题的已知部分不断地打转。要提醒自己可能在原地打转,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推向下一步。

B: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需要有一定架构的。

我建议首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然后在工作中留心这些因素。 例如,如果你正在思考一本书中某个章节的提纲,那么相关的变量就可能是在这章节中所要表达的意见。

一旦确定了相关变量,就用它们来确定你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在写书的那个例子中,下一步的问题可能是“我如何有效的开篇”。这样就为自己的注意力指明了方向。最后一步就是通过考察所得的答案来巩固收获。

这样通过再一次执行这个程序,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深度层次。考察和记忆变量,确定和处理下一步问题,然后巩固你的收获,这样的一个循环就像是一个提高专注能力的高强度健身流程。可以使有成果的冥想更有成效,并加速提高你进行深度活动的能力。

4、记住一副牌

换句话说,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这个策略要求你学习一个大多数心智运动员节目单中都有的、但又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标准技能:记住一副洗过的牌。详细方法见附录:《记住52张扑克牌的方法》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本条准则将提供第三种选择(两个极端),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可恶的习惯(沉迷网络):认识到这些工具并不完全是邪恶的,有些甚至对你的成功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能够经常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更不要说个人信息)的网站设立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大部分人应该更少地使用此类工具。

1、判断工具是否有用

我们探索网络工具使用的中庸状态,第一步就是理解当前大部分网络用户默认的决策机制。

我并不是试图否认之前所列出的益处(网络的益处)——它们不是虚假的,也没有误导性。但是我强调的是,这些益处是次要的,并且有随机性。它把任何可能的益处都作为使用网络工具的理由。选择网络工具的“任何益处法”: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可能的益处,或者是不使用就可能错过某些事,你就觉得有足够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如果过度使用这些工具,你将陷入精疲力竭、注意力散乱的网络依赖状态。

下面介绍该准则下的三个策略,目的是使你更加坚定地抛弃任何益处思维定式并采用更加深思熟虑的手艺人哲学,来选择那些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的工具。这个指引十分重要,因为手艺人策略不是呆板的,它能够确认你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然后评估各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要借助于某种简单的方法,这项工作需要实践与实验。

A、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该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假设你已经建立了家庭。那么你的私人目标可能包括做个好家长,经营好一个有组织的家庭。在职业领域,这些目标的细节取决于你如何谋生。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最重要目标清单,并且要适当保持这个清单的高层次。

B、重要活动

你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例如,“做更好的研究”太宏观了,而“在接下来的会议前及时完成关于广播降低限制的论文”又太具体了(这是一个某一时间点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项好的活动应该是这样的:“定期阅读并理解我所在领域的最前沿成果。”

C、判断工具的作用

这一策略的下一步就是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现在最重要的决断时刻来了: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2、戒掉社交媒体

戒掉的方法:

将当前使用的社交媒体服务进行一个相当于打包派对式的处理。至于“打包”,你只是在 30 天内不使用脸谱网、Instagram、Google+、推特、Snapchat、Vine 这些服务,包括从今以后新产生的流行网络服务。不要删掉这些服务,并且(注意这一点很重要)也不要在网上说你将注销账户:就只是停止使用,突然停止。

经过 30 天这种自我强加的网络孤立,针对你当前戒掉的每一个服务,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我一直在用这种服务,过去 30 天会过得更好吗? 2.人们是否关心我有没有在用这种服务?

准则4、摒弃肤浅

希望你能用怀疑的眼光对待浮浅工作,因为其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却经常被高估。这种工作不可避免,但是你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

新手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限。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 4 个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接下来的策略将助力你的实践活动。

1、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如果不果敢地调整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的关系,不在行动前暂停一下问问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你将很难避免被烦琐杂事占满日程。

我建议:为本策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在页面的左侧,每隔一行写下这一天的每一个小时,包括普通工作日的全部时间。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工作日的每一天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空格中。例如,你可以把上午 9~11 点安排成为客户写新闻宣传稿的时段。你只需围着相应的那几行画一个框,框住那几个小时,然后在框内写“新闻宣传稿”。并不是每一个方格都要安排活动。你也可以安排一些午饭或者是休息的方格。

简便起见,每一个方格的最短时长为半小时(也就是页面上的一行)。举个例子,这就意味着你并不需要为一天的每一个小活动(比如回老板的电子邮件、提交退款单、问卡尔报告的情况)安排版面,你可以把这些活动按批次放在一个更通用的任务方格里。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从任务方格引出一条线,引到页面的右手边,在右手边你可以有充足的空间列出需要完成的每一个小任务。

如果你遇到问题,以下有几个使用诀窍:

如果你的日程被打断,在紧接下来的空闲时间,就应该花几分钟修改一天余下时间的计划。你可以翻到新的一页,也可以擦掉原有的重新编写,还可以像我一样:划掉原有的方格,在其右方为今天剩余的时间画出新的方格(我画的格子很瘦,所以有足够的空间修改几次)。

如果你觉得计划改变的频率高得难以接受,这里有一些可以增加稳定性的诀窍。首先,你应该承认,你对大多数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预备不足的。刚开始尝试这个习惯时,很可能会一厢情愿地制定计划——完美一天的样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应该尝试准确地(甚至有些保守地)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个诀窍就是使用备用方格。如果你不确定一个既定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先初步预估需要的时间,然后在下面再多安排一个方格,这个方格可以有多重作用。如果这个既定任务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那么就占用下边这个备用方格。但是如果你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那么就把备用的方格安排做其他的活动(比如说一些非紧急事务)。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不改变日程的情况下,容许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我们回顾一下前文用过的写新闻宣传稿的例子,你可能安排两个小时来写这个稿子,然后预留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继续写,但是如果不需要额外时间,就可以去查自己的电子邮箱。

我建议的第三个诀窍就是灵活使用这些任务方格。方格安排多一些,上午的方格安排的时间要比预计的多一些。在知识工作者典型的一天中,很多事情会发生:预留出时间方格来处理意外事件,会让一切更顺利。

2、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这个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准确计量此类不确定性——为你提供一个明确而且稳定的计量表,以衡量一项给定任务的深浅度。如使用这个策略,你需要先问自己一个简单(但是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评估这些任务: 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如果我们假设的大学生需要花很多个月来完成一项工作,那么说明此项工作需要大量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旦明确了活动的深浅度计量表,你就把时间倾注于深度工作。

3、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我把这种坚持(5点半后不工作)叫作固定日程生产力。因为我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在大多数的知识工作岗位上,想要拒绝一项单看无害的浮浅任务——可能是受邀去喝一杯茶或者是答应“开一个电话会议”,可能会很难。然而,专注于固定日程生产力可以使你进入稀缺思维方式。突然间任何深度工作之外的职责都变得可疑起来,被看作是潜在的干扰。你开始用雷霆般的效率安排自己的精力处理这些难题。

4、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你默认的答案可能就会变成“不”,能占用你时间和精力之事的准入门槛陡然上升。。你也可能重新审视所在公司的工作文化,原本以为是铁一般的纪律,最后却发现也是有弹性的。举个例子,在发出邮件几个小时后才收到老板的回信是正常的。固定日程生产力却会让你不再急于等待邮件,可以在第二天早上查收。许多人怀疑这样做或许会带来麻烦,因为老板可能在等待你迅速回复。很多时候,你的老板只是碰巧在晚上处理自己的收件箱,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需要立刻收到回复。这种策略将帮助你迅速发现这些规律。

附录

记住52张扑克牌的方法

第一步,怀特建议首先穿行自己家里的 5 个房间,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影像库。你可能先从正门进入,穿过玄关,进入楼下的浴室,出门后再进入客房,进厨房,然后再进入地下室。记下你在每一个房间所看到的图像。

一旦你可以轻松回忆起这个熟悉地方的布置,那么就让大脑记住每一间房的 10 件物品。怀特建议选择大件物品(这样更便于记忆),比如说桌子,而不要选铅笔。

接下来,为每一间房的这些东西排列顺序。比如说,在玄关,你可能看到了正门门垫,然后是门垫旁边的鞋子,然后是鞋子上方的长凳,诸如此类。有了这 50 个物品,再加上两个,可能是在后院里的物件,总之要凑齐 52 个。稍后你需要把这些物件的图像与一副标准扑克的牌联系起来。

第二步,把 52 张牌中的每一张与一个难忘的人或东西相对应。方便起见,试着为每一张牌安排一个有逻辑联想的形象。怀特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把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与方片 K 联系起来,因为方片代表了财富。反复练习记忆这种联系,直到随机抽出任何一张牌,你都可以马上说出对应的形象。如之前所说的,我们使用的视觉形象和联想有助于我们建立联系。

以上提到的两个步骤是准备步骤。这些准备在以后记任意一副牌的时候都可以重复用到,是一劳永逸的。

第三步,开始在脑海中穿过你家。你每遭遇一件物品,就看一张牌,然后想象这张牌对应的难忘的人或东西在那件物品旁边做一件难忘的事。例如,如果第一件物品和位置是在正门门口的垫子,而第一张牌是方片K,你就可以想象唐纳德·川普在你家玄关的正门门垫上擦去他那双昂贵皮鞋上的泥土。

一些摘录语句

高速数据网络和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软件等协作工具摧毁了知识工作的很多领域。

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

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的当下,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我认为如下两种核心能力是关键。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此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刻意练习到底有哪些要求。其核心要素通常如下:(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2)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因此,要想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相关神经回路、促进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径

与之相对,如果你尝试在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或许脸谱网的推送消息还开着)学习一种复杂的新技能(比如 SQL 数据库管理),就会有太多的回路同时进行,你真正希望强化的神经元群只能得到偶尔的隔离。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注意力残留的概念还是有其警醒作用的,因为这预示着在有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对你的表现是有潜在危害的。每隔 10 分钟左右瞥一眼收件箱或许看似没有损害,很多人还试图证明这种行为优于时刻保持收件箱开启状态的旧习惯(已经很少有人坚持的一种坏习惯)

更糟糕的是,看到一些当前无法解决的信息(几乎总是这样),你就被迫回到最初的任务上,但是又有第二项任务留在脑后没有完成。这种未完成任务之间的转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对你的表现十分有害。

我们从这些对个体的观察退回一步看,就能发现一种清晰的论点: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如果深度工作这么重要,那么为什么有些分心的人表现也很好?

要求一名首席执行官花上 4 个小时的时间深度思考单一问题浪费了他们的价值所在。最好是聘用三个聪明的副手,深度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将解决方案呈递给高管做决策。

除了高管之外,还有部分类型的销售人员和说客,对他们而言持续联系是其最大价值所在。

联结的文化,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这样一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然而,这并非唯一一种利用度量黑洞降低深度的趋势。我们还要考虑一直存在,也一直令人烦恼的“生产能力”要求。

如果你将忙碌看作生产能力,那么想要自己和他人信服你的工作做得很好,这些行为就至关重要。

所有这些行为都可以使你在公众眼里看似很忙碌。如果你将忙碌看作生产能力,那么想要自己和他人信服你的工作做得很好,这些行为就至关重要。

“技术垄断阻断了其他选择,

,忽略这种潮流就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老古董。

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建的品质、匠心和通达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更糟糕的是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

包括深度工作很难,浮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还有在我们的文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认为与“网络”相关的行为都是好的,不论其对我们创造有价值事物之能力有何影响

由于深度工作价值以及忽略深度工作所造成的损失很难直接衡量,这些潮流才会大行其道。

以神经学角度开始,而后转入心理学角度,最后从哲学角度做总结

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这种疾病想要控制我的注意力,但是我要尽可能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此后的癌症治疗令人精疲力竭,糟糕透顶,但是加拉格尔经过多年职业科学写作锻炼出的大脑不禁注意到,她刻意专注于生活中好的方面——“电影、散步和傍晚 6 点 30 的一杯马提尼”——产生了令人惊异的好效果。她的这段人生本应淹没于恐惧和遗憾之中,但她发现其实这段生活经历常常很愉快。

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格尔所述,科学家数十年来的研究结果恰与这种理解相抵触。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夜间的一杯马提尼,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尽管两种情境下的外部环境都是一样的

看收件箱的习惯也会使这些浮浅的事务占据他们注意力的中心。加拉格尔教育我们,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换言之,由电邮收件箱代表的世界并不适宜栖居其中。

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这些发现所暗含的意义很清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

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也因此忽略了浮浅的负面事物,我们会感到工作生活也变得更重要、更积极了

分心做到专注,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究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究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一整天你将遭遇各种欲望的连番攻击,除了深入工作之外。

: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 换言之,你的意志力并非性格的展现,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相反,它恰如肌肉一般,会疲劳。这也是霍夫曼和鲍迈斯特的实验中,实验对象很难抵抗欲望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烦扰会榨干他们的意志力,直到最后无法抵抗。

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从长远看,你会因此更成功地实现深度工作。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你避免同时面对 4 种不同的深度工作哲学(我见证过这 4 种哲学在实践中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

人们对于那些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经常忽略的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

。2009 年的一份杂志档案透露“卡罗纽约办公室的每一英寸空间都是按规则来布置的”。他放书的位置,他堆放笔记本的方法,在墙上张贴的东西,甚至穿什么衣服到办公室也都一样:所有一切都形成了特定的习惯,在卡罗的漫长职业生涯中只有很小的变化。“我培养自己变得有条不紊。”他解释说。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雕琢《物种起源》期间也保持着类似的严格工作安排。他的儿子弗朗西斯后来回忆,达尔文每天早上 7 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一会儿步。然后他会独自用早餐,从 8 点到 9 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而后从 10 点半到中午又会回到书房工作。经过这样一段工作之后,他会沿着既定的路线从花房开始,沿房周围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满意的答案他才会停下来,宣告一天工作的结束。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

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位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控制心理能量开始并坚持这项工作要容易许多。 当你研究其他著名深度工作者的习惯时,大手笔策略经常会出现。比尔·盖茨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的“思考周”习惯就广为人知。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

当你研究其他著名深度工作者的习惯时,大手笔策略经常会出现。比尔·盖茨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的“思考周”习惯就广为人知。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他的目的是拒绝任何打扰,深度思考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务

深度工作与协作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然而,这种关系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解开,因为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

我们可以抛弃摧毁深度工作的开放式办公室概念,但是可以保留激发偶然创造力的创新产出理论。关键在于保持一种中心辐射型的布局:时常来到中枢区域与他人交流想法,同时也保留独立的辐射区域,可以在其中完成深度工作,处理偶遇的想法。

成功使用这种策略还需要遵守另外一种关键承诺,就是要有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在工作日结束的时候使用,以使你成功结束一天工作的概率最大化。更详细一点讲来,这种管理要确保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目标或项目都得到回顾,而且每一项你都确认过,

结束的时候,要说出一个预设的短语,表明完成。(我完成整个流程的时候会说:“停工完成。”)最后这一步听起来有些浮夸,但这样做可以给大脑一个暗示,使其意识到可以放心地放下与工作相关的想法,留作明天再考虑。

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这种效应是根据 20 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的实验而命名的,描述了未完成的任务主导我们注意力的能力。这种效应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做什么,下午 5 点钟就直接停止工作,然后宣称“明天到来之前,我不再工作”,那么你恐怕很难使头脑不想工作上的问题,因为头脑中还想着很多没有完成的职责——如蔡加尼克的实验中一样,它们整个晚上都会牵扯你的注意力(而且通常都能赢得你的注意力)。

因为任何忙碌的知识工作者都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些任务留在那里完成不了。他们认为想要很好地解决所有问题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幸,我们不需要真的完成一项任务才能将它赶出我们的大脑。

完工仪式正是利用了这种策略去抵抗蔡加尼克效应。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你知道如何去做,也知道它对你有益,但是因为缺少动力,你经常会忽视它

一直进行多任务工作的人不能过滤掉无关的事务。他们无法维持一个关于工作的记忆

我们做过交流的人总是说:“瞧,当我真正需要专注的时候,我屏蔽掉所有的事情,然后可以像激光一样专注。

纳斯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 5 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

让我们来看一个解决分心的建议,这个建议虽然流行但是并不能起多大作用:网络安息日

有些人拿出每年中的一到两个月来摆脱牵绊;有些人遵循鲍尔斯每周一天的建议;还有一些人则是拿出每天的一到两个小时。

我有一个替代网络安息日的方法。与其偶尔从分心中拿出部分时间来专注,你更应该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具体讲来,我们可以把使用网络看作寻求使人分心的刺激。(当然,你可以以专注的深度方式来使用网络,但是对于一个分心成瘾者来说,这是很难的。)同样的,我们暂且认为没有网络的工作是更专注的工作。(当然,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你也会分心,但这种分心通常更容易抵挡。)

。余下的时间全部用于专注学习。

特别要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硬性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

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

有成果的冥想的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慢跑、开车、淋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因个人专业不同,这个难题可能是为一篇文章列提纲,写一篇讲话稿,推演一个证明,或者是打磨一个商业策略。如同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涣散或停滞,但你必须不断的把它重新集中到当前的问题上。

你并不需要每天进行严格的练习,一周进行至少两到三次即可。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对于落伍的这种担心与尼科迪莫斯对于他橱柜里的海量物件将在某一天用上的担忧相类似,因此我提出了一个类似于他的打包派对的修正策略。一个月内不使用这些服务,你就可以用事实解除对落伍——在事件上、对话上和流行文化上——的担忧。一旦大家努力尝试摆脱围绕着这些工具的市场营销信息,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这个事实确定一个本来很明显的道理:这些工具对你的生活来说没那么重要。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当你在排队,或者等待电视节目中的情节有所进展,或者是等待吃饭的时候,这些文章可以成为你打发时间的工具。然而,如我在准则 2 中所说,这些行为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损害你抵抗分心事物的能力,使你在试图深度工作的时候更难集中注意力。更可怕的是,这些网络工具不需要你登录,因此在生活中更难戒掉(这使得之

阿诺德·本内特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解决之道: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换言之,这个策略就是指在个人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我们之前提到的这些致瘾性网站在真空中才能活跃:如果你没有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给自己安排任务,这些网站总是一种有诱惑力的选择。如果你在自由时间有高质量的事情去做,这些网站对你的注意力的控制就会减弱。

因此,在晚上或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安排好的爱好为这些时间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为了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活动,这将填满你的时间

如果在你全部的清醒时间,都能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放任自己在迷糊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浏览几个小时网页,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你会觉得更加充实,第二天开始时更加轻松。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有可能实现本内特的宏伟目标: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以下的策略旨在帮助你客观地认识当前个人日程中的浮浅内容,然后将其降到最低程度,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极端重要的工作上。 在讨论这些策略的细节之前,我们应该先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这种反对浮浅的思维是有其局限的。虽然深度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浮浅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试图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其中一个方面是,一定量

他们发现对于此类实践的新手(特别引用了一个刚开始培养专家级技能的孩子的例子),一天一小时是一个合理的上限。对于熟悉此类活动严酷性的人来说,上限可以达到 4 个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因为我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某个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提高产出的策略以达成目标。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为了抵消这些新限制的影响,我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我会更细致地圈划出深度工作时

避免在这些时间段受打扰。我还培养出在每周步行的多个小时里认真梳理思路的能力(对我的产出大有裨益),并且特别痴迷于寻找利于聚精会神的偏僻之所

我开始果决地拒绝耗时的约会,在办公室外更封闭的环境里工作。我在办公桌附近显眼的位置放上计分板,记下我深度工作的时间。当这些计分板没有按照预期的速度累积时,我会变得不安。可能最有效的是,我恢复了自己在麻省理工时的习惯:不论是遛狗还是在上下班路上,一旦有好的时机我就开始思索解决手头上的问题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相关问答

关于互联网的东西好学吗?

1、找到用户在哪?经过体系已存的用户画像,做体系用户、需求分析等作业,清楚知道自己的产品特性,我要卖给谁,他在哪里,我怎样找到他?2、初期怎样弄来用户...

大家都有哪些自己喜欢的书单?

这次推荐的书单,是为了那些刚刚踏入大学还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的年轻人的。如今是你一生中时间最充裕、最自由的时光,因此可以先广撒网,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朋友的爸爸的工作是做计算机硬件人员,工作的待遇还挺不错的...

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根...

记忆力不好,坚持读书有什么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因为记忆力不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会让自己的记忆力变好,你可以尝试一下《微习惯》这本书里传授的方法,每天读一页两页书,或许会对我...知...

著作权哪些时候产生,有哪些相关规定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法律规定了对著作权的保护规定,那么著作权是什么时候产生呢?著...

我想问一下,关于著作权哪些时候产生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法律规定了对著作权的保护规定,那么著作权是什么时候产生呢?著...

您好,我舅舅因为写书的,就准备申请相关的著作权的,对于著...

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根...

& #34;天使& #34;一词的由来?? - littlekayi 的回答 - 懂得

【传说中的天使】天使,其英文名称Angel,源自于希腊文angelos=使者。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对天使的概念十分相近,它们是侍奉神的灵,神差遣...

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适合农村?什么么样的人才才会扎根农村?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特别是各类有能力的“人才”。哪些人是农村发展的急需人才?哪些人将在未来农村更有用武之地?哪些...

autocad2004chs是什么意思

是CAD系统文件丢失,必须重装\AutoCADCAD2004。中出这个名词源自《礼记》.乐记。原文如下「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