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政务决策的科学性,也改善了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鉴于此,阐述了电子政务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0 引言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办事、政民互动和政务新媒体,目前仍存在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通过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围绕常用场景和主题,通过流程再造推动政府改革,最终打造真正意义的服务型政府。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也改善了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有效解决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紧张的人力资源问题,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帮助公共服务透明化,改善了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 电子政务、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其意义
电子政务是政府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成员交换信息、提供服务和办理业务的平台。电子政务目前已经发展到以集约化大平台为依托,一体化大数据为基础,一体化在线服务体系为中心,线上线下结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与服务。通过技术变革推动政府“放管服”改革和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推进政府科学化决策、精细化社会治理、高效化公共服务的“数字政府”阶段,并正在向“智能政务”迈进,最终推动整个社会进入“智慧社会。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社会强烈需求的牵引下、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物联网、认知科学、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推动下,面对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量问题,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人工智能电子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政府运行流程、政府对外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民众的体验,正在引发颠覆式的突破,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变革。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是未来实现“智能政务”的关键。
2 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已在或正在电子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这些领域包括身份认证、在线客服、信息检索、行政审批、主动服务、辅助决策、应急处置、态势感知、智能自助终端、服务机器人等。
2.1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确认使用者身份的过程,确定用户是否具有合法的访问和使用权限,防止黑客或非法用户假冒合法用户进入系统,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以及授权使用者的合法利益。目前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业务场景中主要采取单一要素进行身份认证,PIN码认证、短信验证码认证、指纹认证、人脸识别等认证方式,或多或少都使用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方法,但安全性仍然需要改进。2017年的315晚会上,主持人现场演示的人脸识别安全性漏洞引发广泛关注,一张静态照片通过图像处理和动态合成技术,就能够顺利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的验证;而短信认证方式也可能被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补卡攻击、克隆攻击、无线电监听等方式截取用户的短信验证码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在身份认证领域的深入应用是解决身份认证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广东省2018年5月21日发布的广东省“数字政府”移动民生服务平台“粤省事”,是广东省数字政府“指尖计划”的技术实现,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领域的典型应用。“粤省事”集成了小程序和公众号两大模块,通过“实名+实人”身份核验登录,实现民生服务一站式办理。
2.2智能客服
传统的人工客服受工作时间、话路数量等的限制,人工智能客服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在线,用户多样、复杂的办事需求对政府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在面对一些重复且流程烦琐的时候对服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智能客服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服服务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客服系统和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客服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应用是推动政府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增强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智能客服可以利用语音识别及分析技术,实时进行语义分析,通过开放式提示语音与用户实现交互,用户可自然说出需求,无须等待提示语结束,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满意度,而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人机交互技术尚有待取得进一步突破。通过对语音的质检和分析,可挖掘语音价值,对来电原因、通话时长、满意度、来电次数等方面进行分析,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热点变化趋势。智能机器人提供全时段、媒体化、社交化等多种特性的服务,通过对网页、微博、微信及手机应用等渠道的用户问题及行为智能意图进行识别,再对接政务知识库、各种政务业务规程、流程的查询,实现精准回复。
2.3智能搜索
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信息搜索中的应用包括信息过滤、异构信息检索、视频信息的搜索。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过滤技术能够识别文档内容,实现智能化的过滤,包括人工智能范畴中机器学习的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异构信息检索可支持包括TXT、HTML、PDF、XML、RTF、图片等各种非结构化文件的处理和检索,智能搜索通过文字及图像等识别技术,可实现多语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处理。人工智能视频检索以目标的特征为检索条件可以快速在视频中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目标,极大地提高在视频中检索的效率和准确度,可实现“用图查图”等功能,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安全保障和服务绩效管控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4态势感知
人工智能态势感知包括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社会舆情态势感知,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通过态势感知,准确掌握系统安全态势和民众服务需求,更加精准和及时地对社会进行监管和服务。
2.5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机器人包括通用政务服务机器人、税务服务机器人等,例如税务服务机器人可以利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拟人化的语音、文字等方式与客户进行流畅交互,提供业务咨询、业务办理等服务,与税务业务系统对接,同时通过微信、电话、自助终端、网页等多种渠道服务于广大用户,并对实时业务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获得各类数据主题模型以用于业务分析。后台管理人员也可随时了解用户对各类税务相关查询和办理业务的关注程度,通过对服务记录的挖掘,可以形象地展现用户的热点问题分布。
3 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服务领域未来的发展
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远距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许多学科的共同研究。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仍然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但已经对政府服务领域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智能政务领域,“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对此,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公共服务领域未来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基于大数据的政务服务辅助决策;
(2)基于语音识别和情感分析的政民互动系统;
(3)基于人工智能视频处理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系统;
(4)人工智能自助政务服务终端;
(5)100个以上维度的个人图像和企业图像为基础的主动服务;
(6)区块链+人工智能的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上的新一代公共服务;
(7)虚拟现实技术在政务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4 结语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来说,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在电子政务领域将有无比广阔的应用空间,是政务服务迈进“智能政务”的重要技术,人工智能的广阔应用最终将推动整个社会进入“智慧社会”。
微信公众号:电子政务智库
参考文献:略
作者:林立磐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框架下的政务数据共享创新研究
摘要:在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发展进程中, 政务数据共享是一项基础而关键的课题, 也是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焦点。以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框架和社会技术系统分析方法为基础, 分析了现行传统电子政务数据共享模式及存在问题, 以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治理制度三个维度的协同运作进行政务数据共享的战略与顶层设计, 进而进行政务数据共享模式的创新:以建设主体与监管主体的分离进行治理结构的创新;通过科学决策, 采用索引管道等技术实施“逻辑集中, 物理分散”, 实现治理模式的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则采用了“数据可视化监控”“数据银行”“数据铁笼”等理念与方法。该研究为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的创新解决方案。
一、引言
技术与政务管理的变革, 迫切需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转型与升级相适应, 本质上意味着一种由电子政务管理向电子政务治理 (electronic government governance, EGG) 转型的变革和演进。而在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 信息或数据治理的系统机制与模式, 是一个基础而关键的课题, 数据集成共享的创新则首当其冲。为此,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5月3日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 (国办发[2017]39号) , 该方案要求“审”“清”结合, 加快消除“僵尸”信息系统, 以及推进整合加快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各地政府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指引下, 纷纷启动整理“僵尸”平台的工作, 推进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应用试点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17]1714号) 中也多次提到, 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根本是政务数据的整合, 建立统一共享平台。这为我国电子政府服务生态系统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然而, 传统的数据整合共享模式, 是由政府信息主管部门主导, 成立数据中心, 其他各部门提交数据, 再由数据中心进行整理, 再对外提供共享服务, 以支撑信息系统的整合。现行数据中心的传统运作机制与模式, 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 必须由原单位进行大量工作配合, 形成了诸如增加人工操作、系统改造工作量大、成本高等多种负担, 导致数据汇聚困难, 无法适应数据治理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 研究与探索一种以电子政务治理理论为基础、顶层规划与设计为先导的新型政务数据共享范式与解决方案, 以实现无需大规模改造政务系统的先进技术与系统模式, 打破原有系统数据孤岛, 正成为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也是政府、相关企业、政务系统管理等相关用户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期望在新的技术、商业和社会多重变革的背景下, 为国家电子政务数据治理的新发展, 提供一种开放、动态、协同、集成的数据共享系统观、方法论与解决方案。
二、电子政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顶层规划框架
(一)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基础
电子政务治理来源于IT治理的相关理论, IT治理是“治理”思想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周贺来认为, 电子政务治理描述了组织的机制, 对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确保IT应用能够完成既定使命, 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Hannu Larsson认为, 电子政务治理是一个动态和科技可持续性的研究。孙宝文等认为, 电子政务治理是指政府组织在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 为了实现项目既定目标进行的决策权和责任的部署及决策机制和实施机制设计, 确定该项目的决策者、决策机构和流程以及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沟通方式、监督方式和激励方式。Ibrahim Osman等提出, 电子政务服务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其定量分析框架主要包含:成本、效益、风险和机会。Alberto Savoldelli认为, 必须以系统和创新的理念, 用新的思维方式与电子政务利益相关公民进行互动, 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与发展可知,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的提出与发展来源于四个基础理论, 分别是电子政务成熟度模型、钻石模型、技术执行框架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电子政务治理是IT治理概念和理论在政府组织中的具体化、深化与拓展, 为新一代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尤其是政府组织信息系统、政务数据中心构建与运营中政务数据共享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电子政务治理规划框架
Bailey等提出, 电子政务治理研究框架是在IT治理框架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研究的焦点是电子政务治理面临的挑战、关键的成功因素和机会。在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框架中, 电子政务治理的核心三要素是治理模式、治理机制、治理结构。治理模式主要是对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决策项和治理原则的界定。治理结构主要是讨论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人员角色安排。治理机制包括监控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等, 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动态的平衡。陶勇提出, 电子政务推动简政放权, 主要措施、对策包含:确立行政权力体系, 推进统一政务服务, 整合行政权力数据, 完善体制机制环境。电子政务治理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同时又推动着立法机关根据电子政务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法制改革建设。在IT治理理论中, COBIT (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 和IT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 在IT治理问题上各有侧重点, COBIT重点在于IT控制和IT绩效评估, ITIL重点在于过程管理, 在电子政务治理过程中体现为过程的管理, 从顶层规划、项目计划、实施到项目后评价等。在电子政务治理中, 前期规划是基础, 主要是基于治理模式、治理机制、治理结构三个维度进行顶层规划。电子政务治理的顶层规划框架参见图1。
政府组织信息系统的整合对数据共享的要求越来越高, 与其他单位进行数据共享交换的需求日益增多, 各单位间数据交换的权责利矛盾日益突显。传统的政务数据共享, 各地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 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图1 电子政务治理的顶层规划框架
三、现行传统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模式与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
(一) 传统政务数据共享方式
通过对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发现现行传统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可以归纳为分布式服务总线交换方式、数据集中共享方式两种。
⒈分布式服务总线交换方式
ESB全称为Enterprise Service Bus, 即企业服务总线。它是传统中间件技术与XML、Web服务等技术结合的产物。ESB提供了网络中最基本的连接中枢, 是构筑企业神经系统的必要元素。基于服务总线的技术是政府数据共享交换解决方案之一, 在服务总线基础上分布式政府数据资源共享交换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 结合相应的服务语义、流程服务等技术构建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如某市采用了服务总线的架构, 其系统架构则如图2所示。
分布式服务总线机制, 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发布服务需要对原来系统进行部分修改或重构; (2) 各主体间交换数据需要复杂的配置服务; (3) 数据清洗、比对的工作交给了用户端, 造成用户端工作量巨大。
⒉数据集中共享方式
数据中心共享方式的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其对数据采用大集中方式实现共享, 逐级采集数据, 对多个不同的机构进行数据采集, 对源数据进行归并分析, 形成统一的资源库。目前, 有多个国家部门、省、市、高校采用建设数据中心的大集中方式实现数据共享, 如某国家部门数据中心建设就是采用大集中的模式。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可以统一数据资源, 保证对外提供数据的一致性, 但该机制会造成数据中心存储量大, 对不同的数据源需要进行收集、比对、清洗、异构数据转换等, 导致数据中心服务端工作量非常大, 各单位提交数据周期长, 无法保证数据实时性。同时, 又面临着执行的配合度问题, 各个部门、单位是否配合数据集中与共享, 数据共享之后将会影响某些部门的权、责和数据安全等。
图2 服务总线数据共享交换方式系统架构
图3 数据中心共享交换方式系统架构
(二) 传统政务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分布式服务总线交换方式、数据集中共享方式的分析, 归纳目前政府数据共享交换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数据运营机构定位不清。 在大数据时代, 要求数据管理理念变革与创新。在传统的数据理念与模式中, 数据管理的目标没有从“数据管理”向“数据治理”转变, 导致数据共享的工作面临诸多障碍。数据共享交换涉及多个业务部门, 涉及数据共享交换过程中的权、责问题。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管理部门, 既是建设者又是管理者, 机构部门定位不清晰, 各机构对数据的权责问题, 如数据共享交换后数据的存储、数据的安全、数据的所有权等的界定不够清晰, 某些单位担心数据共享交换后失去数据的控制权, 担心数据的泄露, 以上数据管理的问题都影响着数据共享交换工作的推动。
第二, 原有系统造成的壁垒。 数据资源分布于不同系统中, 由不同的主体管理着各自的资源, 异构和无法互联的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采用数据中心或者服务总线的方式, 数据共享交换需要对相关原系统进行重构、升级、改造, 需要原开发公司配合, 工作量大。即使在各单位配合下, 数据共享交换仍然效果有限, 要求人工参与度非常高, 相应数据的实时性非常差。其根本原因是实施过程过于复杂, 数据无法实时共享。系统运维成本高、收益低, 又阻碍了数据共享交换建设的持续投入, 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 管理机制不完善。 数据共享交换的管理机制, 主要包括监控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传统的数据交换管理机制缺失, 出现种种不协调的情况, 如数据标准没有被很好地执行, 没有完善的机制去掌握数据共享交换情况。没有专门的沟通机制, 下级部门上报面临问题后较难得到及时的答复, 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去推动相关人员配合工作, 导致了数据共享交换工作进展缓慢。
为了保证政务数据共享的实施成效, 建设高效的数据中心, 有必要借鉴电子政务治理规划框架, 研究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决策活动和责权利安排。
四、政务数据共享创新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治理理论的框架进行数据共享平台的创新建设的研究, 主要从结构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讨论每个维度的创新实践。
(一) 政务数据共享的结构创新
数据共享交换结构创新, 主要是从组织结构创新出发, 明确数据的权责, 理清各个机构的角色。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涉及到许多委办局, 如果简单地以某一政府部门作为牵头单位, 既负责数据共享的具体工作, 又担负着数据共享监管工作, 这就出现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因此, 必须在法制法规的基础上, 明确每个相关机构的角色, 设立大数据管理机构履行数据共享工作的监督职能, 创新性地引入国有全资公司, 作为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运营者, 实现运营方与监管方的分离。数据共享平台, 是政府数据共享供需精准对接的平台, 主要角色有四大类:平台监管者、平台建设运营者、数据使用者和数据提供者。
第一, 数据共享平台监管者。 对共享交换工作进行决策, 通过可视化平台即时了解共享交换动态情况, 是负责对平台的使用、运维进行监督控制的机构。监管者是政府大数据管理机构。
第二, 平台运营者。 是提供共享交换技术, 负责为数据共享平台提供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据的工具, 并通过平台为数据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提供平台工具进而提供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共享等服务, 收取相应运营费用的机构。政府授权的数据管理公司具有独家运营权。
第三, 数据提供者。 主要是各个委办局的系统管理员, 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梳理后, 对外提供相应的数据, 同时也提出数据安全性的要求, 对数据的用途进行审批授权, 以确保数据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流转。
第四, 数据使用者。 主要是各个委办局的相关工作人员, 提交数据访问、共享需求等。
政府数据共享交换用户角色如表1所示。
(二) 政务数据共享的模式创新
电子政务治理决策的类型、特征和涉及的范围不同, 决定了电子政务决策项匹配不同的治理原型。政务数据共享的模式创新, 治理决策的主要内容是采用何种技术, 如何实现。传统的技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壁垒的问题, 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权责利的安排。数据共享交换的决策项, 不再是简单的招标, 采用传统的数据共享方式进行建设, 而是必须进行大量前期准备, 从需求出发, 对技术进行调研, 对比多项技术路径, 选择全新的技术进行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数据管道技术, 在政务数据共享这一场景中有明显的优势, 实现“逻辑集中, 物理分散”, 在保证不对原有系统做任何改动的前提下, 数据保留在原系统不做任何迁移, 界定各个运营主体对数据的权利、义务, 解决数据共享交换面临的管理问题和系统壁垒问题。建立政府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的框架如图4所示。
政府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平台的框架结构, 包含三个层次, 分别是云平台的基础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层和数据开放平台的服务层。
第一, 基础层。 在政府全量数据资源框架中, 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层, 由于近年来云计算的发展, 各地相继建立政务云平台, 政府各个委办局系统大部分都进行了云迁移。政府各应用系统部署在统一云平台, 是政府全量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的有利条件, 对于尚未迁移到云平台的系统, 也必须与电子政务网联通, 才能保证政府全量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实施。
第二, 数据层。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层, 在反射式中间件研究和系统运行时体系结构重建技术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完善, 实现对原系统不做任何修改, 不需要原系统开发公司任何改动的情况下, 自动生成系统数据接口 (application interface, API) , 采用基于微服务(micro service) 的方式进行封装、部署和运行控制以及管理。接口在运行时就是在原系统外又架设了一个数据访问桥, 通过对真实系统的操作仿真运行, 读取或写入数据。
第三, 服务层。 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层, 包括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对社会公众的无条件开放数据, 对大数据产业链企业的契约式开放, 对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相互共享交换。
表1 政府数据共享交换用户角色
图4 新的政务数据治理的系统框架
(三) 政务数据共享的机制创新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也有将“机制”定义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包括有机体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社会学中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 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在电子政务治理理论中, 机制的外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监管机制、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
数据监管 (data curation) 机制, 是为确保数据当前使用目的, 并能用于未来再发现及再利用, 从数据产生阶段开始进行管理活动, 意味着动态数据集的持续性补充与更新, 以使数据符合用户需求, 同时确保数据不能用于非法用途。数据监管通过共享交换平台的数据监控, 有效监控数据管道连接情况和数据的流转情况, 对数据的动态变化进行可视化展示, 确保监控部门能够实时掌握数据的使用情况。
对于沟通机制, 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 “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 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沟通为实现其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沟通的过程引入数据铁笼的理念, 通过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实现沟通过程的数据化, 确保数据申请与授权流程的可监督、可管理。保证数据提供的委办局及时响应, 通过云平台的Daa S技术迅速建立管道, 实现相关单位数据的有效共享交换。
激励机制, 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 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相辅相成, 引入机构数据银行的理念, 类似于“个人数据银行”, 即通过数据确权、汇聚、管理、服务等功能, 完成以机构为主体对象组织数据, 有效连接机构之间的数据, 使得机构数据可被授权访问且有序流通。每个单位通过提供数据, 在脱敏、脱密后被外部机构使用, 即可获得收益, 收益的标准由共享平台运营公司统一制定, 并且进行核算, 为每个单位建立账户进行收益核算。各委办局在后续使用共享平台提供的云服务时, 可以抵扣相关的费用。通过数据银行的“收益-费用”抵消方法, 有效减少各委办局申请云平台资源的费用。
在政务数据共享建设实践中, 监管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并没有最优的解决方案, 各级政府在实践过程中, 更多地是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三种机制进行完善, 实现动态平衡。
五、结语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有着完善的框架体系, 本文以电子政务治理规划框架的模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为三大维度, 阐述了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实践。在每个维度的建设中, 都采取了相应创新研究。在结构治理过程中, 提出设立大数据管理部门, 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运营创新引入了国有全资公司全面负责实施工作。在模式治理中, 通过完善的决策过程, 引入了索引管道的创新技术, 确保数据在“逻辑集中, 数据分散存储”的数据共享交换架构中, 有效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工作。在数据共享建设和机制治理中, 政务数据中心共享工作引入了“数据监管可视化”“数据铁笼”“数据银行”的治理理念。从电子政务治理理论层面, 对政务数据共享进行了研究, 对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将从电子政务治理理论出发, 通过数据共享过程各个环节的考评, 对共享数据和共享行为进行量化分析, 从实证的角度, 验证电子政务治理理论在政务数据共享建设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微信公众号:电子政务智库
参考文献:略
相关问答
现在做的好的 政务 云都有哪些,能给人们带来哪些便利?通过在阿里云上的政务上云,让原本互不相通的政务数据实现联通,让普通老百姓不用东奔西跑开证明,一个需求去一次市民中心就能搞定。浙江57个省级政务系统、3600...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档案学-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中央财经大学的信息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产业经济学、、电子商务学院简介:信息学院成立于2004年,...
中共中央党校 电子政务 考博怎么复习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考博参考书目(@六道口考研小霸王)1.《公共管理导论》欧文·E·休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公共管理学》竹立家、李军...
中大凯旋是外包公司吗?是外包公司,广州中大凯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于“互联网+智慧政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深耕数字政府领域,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大数据 应用 局是干嘛的?大数据应用局归当地的政府部门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大数据发展战略,地方法规,规章,标准草案等基础研究。为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
大家如何看待国内未来的ERP市场?ERP在国内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对ERP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根据2003年信息产业部组织制定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SJ/T11293—2003),ERP...
市政府网络中心的 电子政务 管理人员都能做什么??..._网络编辑...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如下:一、工作内容1、负责电政信息办内部办公事务、行政后勤、日常运转和管理。2、负责电政信息办召开...
计算机专业考研如何?考研专业分享第四弹--计算机类专业上次中试给大家分享了会计学考研,大家有没有心动呢?今天跟着中试进入考研专业分享第四弹——计算机专业考研!一起来看看吧...
大连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比较?大连理工大学地理位置比价好,在浪漫之都-大连;西北工业大学座落在西北门户城市13朝古都-西安。从地理位置,天气来说大连比较好。这两所都是重点学校,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