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展人工智能电子显微技术,助力新材料研发
层状氧化物,是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具潜力的商用正极材料之一。
深入揭示其失效机制,对于开发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至关重要。
然而,迄今为止,相关领域对这类材料的有害相变和力学失效机制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仍缺乏原子尺度的深入认识。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春阳研究员(2019-2023 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后研究)致力于解决这一全球电池领域的重大挑战。
他与合作者通过融合深度学习与原子分辨率扫描透射电镜成像,开发出超分辨透射电镜成像技术,并利用该技术深入揭示了锂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的复杂相界面结构、相变失效机制和力学失稳机制。
因在人工智能透射电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层状氧化物失效机制研究和新材料开发方面的重要贡献,他成为 2023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入选者之一。
揭示锂电层状氧化物正极的失效机制,用于指导下一代电池正极材料研发
锂离子电池是当下电动汽车中最常用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之一。而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目前,这类材料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即层状氧化物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系列复杂相变退化和与应力失效问题。
特别是对于现有的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而言,电动汽车的初始续航里程越高,其性能衰减速度反而越快。
也就是说,锂电层状氧化物正极的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存在倒置关系,二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何才能让电动汽车既拥有高的初始续航里程,又能在电池充放电上千次后依然保持 80% 甚至更高的容量,是当下电池领域科学家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一。要攻克这一挑战,我们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弄清楚现有的材料是如何失效,或者说如何坏掉的。”他表示。
针对此,他和合作者基于超分辨透射电镜成像技术,在纳米-原子尺度对层状氧化物的相变退化和力学失效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
他们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层状氧化物中脱锂-晶格失稳导致的 O3→O1 相变,发现在嵌锂过程中 O3→O1 相变并非完全可逆,且相界面失配位错的生成为岩盐相和裂纹的萌生提供了优先形核位点[1,2]。
进一步地,他们将研究拓展到商用氧化物正极材料上,观察到晶格剪切失稳诱发的 O1 相变,并成功解析出 O1-O3 两相界面的复杂原子构型[3]。
“该成果是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层状氧化物中的脱锂-晶格剪切生成的相界面结构。”他说。
围绕 O1 相变,他们还结合原位电镜和电子层析三维重构技术,发现了 O1 相→岩盐相的新相变机制,并率先解析了层状氧化物中裂纹的三维组态及其与相变的内在关联[4]。
另外,他们还发现了层状氧化物中的应力诱导相变机制,颠覆了多尺度开裂是层状氧化物力学失稳的唯一模式的传统认知,从而在层状氧化物的力学形变与相变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5]。
该系列研究全面揭示了层状氧化物中的 O3→O1 相变机理、界面结构及其对材料的结构性能退化的影响,为下一代正极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例如,基于上述基础研究方面的突破,王春阳与合作者分别设计出比商用锂电正极 NMC-811 性能更优异的多组元掺杂的零应变无钴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6],以及比商用 NMC-532 性能更优异的中低镍含量的无钴层状氧化物[7]。
“NMC-811 是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被广泛使用的主流商用正极材料。我们开发出的新型高镍正极材料的初始容量与 NMC-811 相当,但在循环 1000 圈后,它的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 85% 以上,远高于后者。也就是说我们成功打破了现有高镍正极材料的容量与循环稳定性的倒置关系。”他表示。
得益于对层状氧化物失效机制的新认识,新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发周期被大大缩短。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 O1 相并非像传统研究所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我们发现 O1 相既能加剧结构退化,又能加剧力学失稳,因此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有害相。有了这一新认识,我们现在只需要把正极材料放到电池中跑上一两圈,从生成的 O1 相的多少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个材料的稳定性,从而大大缩短了材料性能的评估周期。”他表示。
他继续说道:“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 O1 相变的本质是晶格剪切,我们就从层状氧化物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了一种能抑制晶格剪切、降低材料应变的材料改性策略—多组元掺杂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我们能在不损失初始容量的前提下,显著提升高镍层状氧化物正极的循环寿命。”
先进电子显微学表征技术在解决能源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开发新材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之所以能取得上述一系列成果,得益于他的电子显微学专长,尤其是对于超分辨透射电镜成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该技术是人工智能与先进透射电镜表征技术的交叉融合,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基础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说。
层状氧化物的特殊之处在于,当锂离子一旦被从晶格中拔出来,材料就会发生非均匀体积变化和局部相变,而随之产生的晶格畸变会导致采集到的原子分辨率图像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解读,这给电子显微学家“看清”并揭示材料的结构带来了致命挑战。
为此,王春阳与合作者充分发挥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分割方面的优势,将其与原子分辨率透射电镜成像技术结合,开发出了人工智能辅助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实现了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缺陷的高精度成像与分析。
“目前这一技术的表现非常出色,甚至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想。下一步,我们希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材料结构的原子尺度智能化分析,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他说。
除此之外他与合作者也在全固态锂电正极材料的原子尺度失效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们发现表面“晶格碎化”和剪切相变共同导致了层状氧化物的结构性能退化[8],这一机制与传统液态电池中有着显著差别,有望为全固态电池的正极-电解质界面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选择一个好的科学问题,远比盲目追求设备的“高大上”更加重要
2010 年,他从湖北省仙桃中学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4 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杜奎研究员)。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原位定量电子显微学研究和透射电镜三维成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2019 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进入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后研究(合作导师:忻获麟教授)。这一阶段,他主要从事先进透射电镜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失效机理与构效关系研究。
谈及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他表示,并非来自于技术层面,而是如何找到好的科学问题。
就拿他所在的电池材料领域来说,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已经超过四十年。领域内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层状氧化物正极的相变理论和失效机制的框架已经“大厦落成”。
“可能因为我在进入这个领域时恰好是一张白纸,所以不会被很多条条框框束缚。哪怕是一个在很多科学家眼中非常愚蠢的问题,我也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王春阳说。
“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经常是在大半夜做透射电镜实验的时候,在万籁俱寂中脑细胞和视觉细胞高频互动,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自己抓住了这个世界的真理,并感到无比快乐。”他继续说。
强烈的求知欲,加上敏锐的直觉和批判性思维,这可能是他能在层状氧化物中发现一系列失效新机制的核心驱动力。
当然,他的突破与所接受的科研训练也密不可分。
他在金属所攻读博士期间研究的是金属材料,这为他对材料结构与缺陷的深入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立打下了扎实基础。这一交叉背景和非对称优势,也是他在电池材料领域取得创新突破的重要推动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为一个有着“十年工龄”的电子显微学科研工作者,王春阳在材料研究领域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级放大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尽管如此,他却多次强调科学研究不能“唯设备论”。
他认为,最终决定要研究什么科学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的都是“人”,而不是设备。设备或者实验技术是“猫”,而科学问题是“老鼠”。黑猫白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我博后期间四分之三的研究工作都是在非球差校正电镜上完成的,一半以上的工作都是离位研究,这些设备或技术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并没有妨碍我们去解决领域内大家都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他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一个好的科学问题,远比无止境地追求设备的“高大上”更加重要。
据了解,2024 年 1 月,他已回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担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过去半年,他已组建起一个平均年龄只有 30 岁的年轻科研团队,并开始了新的科研征程。
未来,他的主攻方向是透射电子显微学和材料构效关系研究,将致力于以基础研究突破为引领,开发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十年前,从迈入金属所大门的那一刻起,透射电子显微镜为我打开了认识材料的大门,而我也像我的前辈们一样,逐渐学会了运用电子显微学去认识材料的微观结构,探索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物质世界、开展材料科学研究,这既是我现在的事业,也是我未来一辈子要做的事业。”王春阳如是说。
参考资料:
1. C.Y. Wang, R. Zhang, K. Kisslinger, H.L. Xin. Atomic-Scale Observation of O1 Faulted Phase-Induced Deactivation of LiNiO2 at High Voltage. Nano Letters, 21(8), 3657-3663 (2021).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1c00862
2. C.Y. Wang, R. Zhang, C. Siu, M.Y. Ge, K. Kisslinger, Y. Shin, H.L. Xin. Chemomechanically Stable Ultrahigh-Ni Single-Crystalline Cathodes with Improved Oxygen Retention and Delayed Phase Degradations. Nano Letters, 21(22), 9797-9804 (2021).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1c03852
3. C.Y. Wang, X.L. Wang, R. Zhang, T. Lei, K. Kisslinger, H.L. Xin. Resolving Complex Intralayer Transition Motifs in High-Ni-Content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Nature Materials, 22, 235-241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2-01461-5
4. C.Y. Wang, L.L. Han, R. Zhang, et al. Resolving Atomic-Scale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Oxygen Loss Mechanism in Ultrahigh-Nickel Layered
Cathodes for Cobalt-Free Lithium-Ion Batteries. Matter, 4(6), 2013-2026 (2021).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1.03.012
5. C.Y. Wang, X.L. Wang, P.C. Zou, R. Zhang, S.F. Wang, B.H. Song, K.B. Low, H.L. Xin. Direct Observation of Chemomechanical Stress-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High-Ni Layered Cath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Matter, 6(4), 1265-1277 (2023). 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3.02.001
6. R. Zhang#, C.Y. Wang#, et al. Compositionally complex doping for zero-strain zero-cobalt layered cathodes. Nature, 610, 67–73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115-z
7. R. Zhang#, C.Y. Wang#, et al. Long-lif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alized by low-Ni, Co-free cathode chemistry. Nature Energy, 8, 695–70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3-01267-y
8. C.Y. Wang, Y.Q. Jing, D. Zhu, H.L. Xin. Atomic Origin of Chemomechanical Failure of Layered Cathodes in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46 (26), 17712–17718 (2024).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2198
运营/排版:何晨龙
变换天工器如神!2021年世界新材料发展回顾
科技日报国际部
俄罗斯:磁超导材料有突破 硅纳米技术在爬坡
磁性超导材料指含有磁性离子的超导材料,可用于加速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的粒子,建造磁悬浮交通工具等。目前开发和批量生产磁性超导体的主要问题是,要使用复杂且昂贵的冷却设备。俄罗斯量子中心科研人员首次在室温下获得了磁性超导材料,借助该技术,未来可创建不需要复杂、昂贵冷却装置的量子计算机。相关实验是在钇铁石榴石单晶膜上进行的,该物质在某些温度下具有自发磁化作用。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技术大学与俄科学院微电子技术问题研究所通过沉积石墨烯涂层技术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硅纳米复合材料。这一研发成果将加速直接放置在电子产品印刷电路板上的“微电厂”技术的发展。
单壁碳纳米管分子内部连接图,左右两端为金属部分,中间为半导体超短通道。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多孔硅结构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大小不同的孔在整个材料中均匀分布。在医学上,多孔硅膜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例如用于血液透析。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它们被用作微型燃料电池的电极,微型燃料电池是一种有前途的氢能源,可以集成到印刷电路板中。但当与工作液体(水或弱碱性溶液)接触时,纳米多孔硅会逐渐被破坏。由于采用新方法处理硅结构,其表面电阻降低了数百倍,并且对弱碱性溶液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此外,由于在孔道内表面形成了额外的凸起,材料表面有效面积增加了两倍以上。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微燃料电池的特性,并提高了其中所使用的昂贵催化剂的耐久性。
另外,俄远东联邦大学和俄科学院远东分院自动化过程控制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激光打印硅纳米颗粒的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速度快、制造成本低,能够用颗粒覆盖大面积的区域。这将使VR眼镜和其他电子产品变得更小,制造成本更低。硅纳米颗粒是生产微型光电开关、超薄计算机芯片、微生物传感器和遮蔽涂层的构建基元。借助激光印刷的硅纳米块可以控制入射到其上的光波的振幅、光谱和传播方向等主要特性。
英国:仿生技术可驱动 充气设备能止痛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模仿自然界中最坚固的材料之一——蜘蛛丝的特性,创造了一种基于植物的、可持续的、可伸缩的聚合物薄膜。这种新材料与当今使用的许多普通塑料一样坚固,可以取代许多普通家用产品中的一次性塑料。同时,该材料无须工业堆肥设备就可在大多数自然环境中安全降解,也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结合软机器人制造技术、超薄电子学和微流体技术,开发出一种超薄充气设备,可以治疗最剧烈的肢体疼痛,如无法通过止痛药治愈的腿部和背部疼痛,而无需进行侵入性手术。该设备或可成为治疗全球数百万人顽固性疼痛的长期有效解决方案。
利物浦大学领导的一个合作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有史以来导热率(又称导热系数)最低的新无机材料。这一发现代表了材料设计在原子尺度上控制热流的新突破,这将促进废热转化为电能和有效利用燃料的新型热电材料的加速开发,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找到新路。
剑桥大学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从纤维素(植物、水果和蔬菜的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制造出可持续、无毒、且可生物降解的闪光剂,利用自组装技术可以产生色彩鲜艳的薄膜。
含有闪光剂的悬浮液。图片来源:Eurekalert网站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柔软而坚固的新材料,外观和感觉就像软软的果冻,但其可承受相当于大象站在上面的重量,在压缩时就像一块超硬、防碎的玻璃。其还可完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即使其80%的成分是水。
美国:氢化硼烯显身手 量子研究新出口
在新材料领域,美国科学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获得了多项突破。2004年“新材料之王”石墨烯问世,人们自此开始不断地去尝试设计新型二维材料,硼烯被认为比石墨烯更强、更轻、更柔韧,或将成为继石墨烯之后又一种“神奇纳米材料”。
图为双层硼烯的原子结构。图中所有原子都是硼,粉红色的硼原子参与了层与层之间的键合。图源:美国西北大学
阿贡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研制出了由硼和氢原子构成的氢化硼烯,这种二维材料仅两个原子厚,且比钢更坚固,有望在纳电子学和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大显身手。西北大学的工程师首次创造出一种双层原子厚度的硼烯,有望给太阳能电池和量子计算等带来革命性变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首次研制出一种单原子厚且能在室温下工作的超薄磁体,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存储器、计算机、自旋电子学以及量子物理等领域。
此外,卡内基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合成出了一种拥有六边形结构的新型晶型硅,有可能被用于制造新一代电子和能源器件,新设备的性能将超过现有普通立方形结构硅制成设备的性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世界上迄今最纯净的砷化镓,每100亿个原子仅含有一个杂质,为进一步探索量子现象铺平了道路。
日本:电池变得更长寿 储氢合金显威力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试制“金刚石电池”,也称“贝塔伏特电池”,是利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核电池”的一种。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不稳定,会释放各种放射线并衰变,其中碳14和镍的放射性同位素镍63等会释放β射线。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00年,镍63约为100年,所以可实现长寿命电池。“金刚石电池”即利用此类放射性物质释放β射线来实现发电。日本目前试制的“金刚石电池”寿命可达100年,可用作太空和地下设备的电源。
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均匀含有14种元素,并且具有纳米级微孔随机连接的海绵结构“纳米多孔超多元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是通过制备含14种元素的铝合金,并在碱性溶液中优先溶解铝脱合金化,然后聚集铝以外的元素实现的。由于该合金只需溶解即可,因此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以铝合金为基础的金属泡沫的断层扫描图。图片来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东北大学和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改良了合金的成分,发现无需使用稀有金属,使用铝和铁也可以储存氢。研究发现,虽然铝和铁都是不容易与氢发生反应的金属,但使其在7万个大气压以上的环境下与650℃以上的高温氢发生反应,则可以储存氢,变成新的金属氢化物。日本开发出这类不使用稀有金属的储氢合金,可以实现储氢材料的低成本运输。
东京工业大学、熊本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有助于燃料电池实现脱铂的新物质“十四元环铁络合物”。该研究团队制作由14个原子固定铁原子、结构比十六元环络合物小一圈的芳香族十四元环铁络合物。利用电位扫描试验评估新制备的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发现,与铁酞菁相比具有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耐久性。团队之后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十四元环的周边结构,将催化活性提高至目前的30倍左右,以使铂替代催化剂实现实用化。
法国:国际合作显其能 创新成果各不同
纳米技术方面,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联合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物理研究所,首次对纳米表面声子进行了三维成像,有望促进新的更有效的纳米技术的发展。为了开发新的纳米技术,必须首先使表面声子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可视化。在新研究中,科学家用电子束激发了晶格振动,用特殊的光谱方法对其进行测量,然后进行了层析成像重建。
氢能源方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氢催化剂。氢化酶是一种既可以催化电解水制氢,又能实现将氢转化为电的逆反应的酶,研究人员将氢化酶纳入“氧化还原聚合物”,从而使氢化酶能够被嫁接到电极上。研究人员以此制造了一种系统,可以催化两个方向的反应,即系统既可以作为燃料电池使用,也可以进行相反的化学反应,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
纳米材料方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混凝土可持续性中心成功利用纳米炭黑让水泥具备导电性。研究人员通过将便宜且易于大规模生产的纳米碳材料引入到混合物中并验证其导电性。通过在水泥混合物中加入体积为4%的纳米炭黑颗粒,得到的样品具有导电性。当施加低至5伏的电压时可以将该水泥样品的温度提高到41摄氏度。由于它能提供均匀的热量分布,这为室内地板采暖提供了可能,可以替代传统的辐射采暖系统。此外其还可用于道路路面除冰。
韩国:纳米研究投入大 经费保障靠计划
根据《2021年度纳米技术发展实施计划》和《第七次产业技术创新计划(2019—2023)2021年度实施计划》,韩国政府提供的纳米研究经费连续三年高速增长。
韩国成均馆大学研究展示了在富镍氧化物上涂布石墨烯涂层,从而在不使用传统导电剂的情况下制备包含高导电活性阴极的新方向,进一步揭示了Gr纳米技术的应用可行性。
韩国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使用二硫化钛作为活性材料且不使用固体电解质的目前性能最好的纳米薄膜正极。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利用半导体制造工程中使用的金属薄膜沉积工艺,完成了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金属纳米粒子量产技术。制造过程中使用特殊基板以避免金属沉积为薄膜。
韩国一项共同研究打造线宽4.3埃的导电通道获得成功。该研究使用了透明的单原子厚度的二维黑磷作为导电材料。该材料有望成为代替石墨烯的新一代半导体器件。研究成果通过原子分辨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验证。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发的超快脉冲激光器,将包含石墨烯的附加谐振器插入到工作在飞秒范围内的光纤脉冲激光振荡器,将现有激光器的脉冲频率提升了1万倍。
以色列:根据环境去伪装 隐身材料上战场
以色列企业Polaris Solutions称其与以国防部合作研制出一种名为“Kit 300”的热视觉隐身材料。该材料由金属、聚合物和超细纤维组成,其主要用于在夜间帮助士兵避免被热成像设备发现,但其也可根据作战环境(如戈壁、丛林等)需求定制颜色和图案,在可见光条件下帮助士兵伪装。此外,该材料具有防水功能,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柔韧性,可弯曲成U形作为临时担架。
以色列理工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发文称,其研制了一种超薄的“二维材料(仅由一层原子组成)”,这种材料可以“捕获”光,且科学家可使用特殊的“量子显微镜”观察光在其中的传播。这种材料有望为新一代微型光学技术铺平道路,以色列理工大学卡米纳教授称,该发现或可将光纤直径由1微米减小到1纳米。
以色列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文称,在原始结构中去除一个氧原子,能够显著提升铁电材料的导电性能。研究人员发现,铁电材料——钛酸钡的原子形成类似立方体的晶格结构,通过在晶格结构中去除一个氧原子,可以形成一个名为“四极子”的独特拓扑结构,材料的导电率将得到显著提升,该研究有助于未来降低电子设备的能耗。
德国:电池效率创纪录 人工合成鈇元素
德国亥姆霍兹柏林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用X射线显微技术在1秒钟内拍摄了1000张断层图像,刷新了材料研究领域的世界纪录。该中心发明一种放置在硅和钙钛矿中间的自组装甲基单层膜材料,提高了填充性能以及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并创造了钙钛-硅串联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于利希研究中心等合成和表征了所谓的二维材料,并证明该材料是磁振子的拓扑绝缘体。奥格斯堡大学根据量子效应阻碍磁序原理研发一种稳定化合物,可以替代顺磁盐实现超低温。
马克斯普朗克胶体和界面研究所研发一种氮化碳纳米管膜,能以高转化率催化各种光化学反应。这些碳纳米管充当空间隔离的纳米反应器可将污水转化为清水。德国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使用高强度的X射线来观察单个催化剂纳米粒子的工作情况,向更好地理解真正的工业催化材料迈出了重要一步。利用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粒子加速器设施,德国科学家成功对114号元素鈇进行了人工合成和研究,结果表明鈇核并不是所谓的“稳定岛”。
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发现,通过用激光照射半导体氧化锌,半导体表面可以变成金属,然后又变回来。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发现,固态电池界面涂覆纳米涂层可让电池稳定。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发现,同时涂覆和干燥两层电极,可以将干燥时间缩短至不到20秒,可使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速度提高至少三分之一。
德国联邦材料测试研究所于世界上首次认证测定荧光量子效率的标准物,可对新型荧光物质及其测量技术进行可靠和可比较的表征。弗莱堡大学开发注塑成型玻璃工艺,可用于大批量生产复杂的玻璃结构、玻璃器件代替之前的塑料产品。弗劳恩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开发了一种脱矿工艺,可将工业炭黑从车辆轮胎的矿物灰中完全分离出来。
乌克兰:纳米晶体有特性 科学巧用来治病
近几十年来,科学界对纳米技术的使用及其在科学、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提供的机会越来越感兴趣。与大块对应物相比,纳米晶体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并且由于它们的尺寸小,可以很容易地进入活细胞甚至单个细胞器。这使得纳米晶体能够成功用作药物的载体,这极大地促进了它们对单个细胞的靶向递送,并且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癌症的化学疗法中。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更有趣的是纳米晶体,它不仅可以作为靶向药物递送的被动剂,还可以积极参与活细胞内的生物过程。2021年10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闪烁材料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研究所的纳米结构材料室在纳米生物材料领域对一种新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晶体(纳米酶)进行了研究,这些纳米晶体具有类似于酶的特性,具有控制细胞中生化过程速率的功能。他们发现这些纳米晶体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它们极强的抗氧化活性。
众所周知,活细胞中不断形成所谓的活性氧,由于其极高的氧化能力,可以破坏活细胞的各种成分,从而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病变会不断积累,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人体结构变化的积累是导致衰老的关键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有效调节活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可以成为预防多种疾病甚至延缓衰老的因素之一。酶分子可以控制活细胞中活性氧的水平,研究最多的具有酶样抗氧化活性的纳米晶体类型之一的氧化铈纳米晶体。该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证实了纳米晶体能够减缓小鼠的衰老过程,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建立了纳米晶体在不同酸度环境中促进氧化活性的具体机制。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相关问答
几种 显微镜 的不同和用途_作业帮[最佳回答]光学显微镜它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杨森父子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5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生物显微镜0.2微米.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很多...
【高中阶段 电子显微镜 和光学显微镜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如哪些...[最佳回答]电子显微镜:高中实验不会用到.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细胞器结构,即亚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①观察细胞质和细胞核(甲基绿染DNA,吡罗红染RNA那个)②...
电子显微 镜可以观察什么?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绿色植物还能看到叶绿体。理论上讲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更高,因此光学显微镜能看到的,电子显微镜都...
纳米技术有哪些 应用 ?要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纳米技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项技术应该是与长度有关,我们从网上可以查询到对纳米技术的定义:它是用单个原子、分子...
哪些实验用 电子显微 镜观察。可以观察到高中生物中的哪些东西。谢谢?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0.1微米,电子显微镜有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它有着比光学显微镜高得多的对物体的放大及分...
【 电子显微镜 ,普通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范围,以及...[最佳回答]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300万倍以上,能把细胞膜看到“暗-亮-暗”的层次,能够看清线粒体、叶绿体中的褶皱和片层结构的普通显微镜放大倍数:个人觉得,这...
高中生物 显微 镜的分类,及其适用范围(典型的例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为上千倍左右,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几万至几十万倍。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是动植细胞且看不到细胞内部,电子显微镜可看到细菌、病毒、...
光学显微镜与 电子显微 镜分别可以观察到哪些细胞结构?电子显微镜下,你可以看到细胞的所有结构以及亚结构,比如细胞膜、叶绿体、叶绿体的基粒、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注意不是体)等等。光学显微镜基本上很难看到亚结...
什么是 显微 结构?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生物学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则是细胞研究的基本方法。(显微镜是用于细胞观察的主要工具,...
光学显微镜、亚显微镜、 电子显微 镜有什么区别?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