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与应用杂志 6G关键技术及其面临的挑战

小编 2024-11-25 电子技术 23 0

6G关键技术及其面临的挑战

作者: 卢旭俊1,郑建飞1,夏烛2作者单位: 1.深圳市润迅电话商务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 杭州 311200;2.杭州友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 6G及未来的通信系统网络将满足一个世界性完全连接的要求,革命性的技术方案预计将推动快速增长的智能设备和服务应用。针对实现6G互联互通目标的重大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的相关主题研究,包括在太赫兹波段与更广泛的网络操作实现通信、智能通信环境、人工智能、网络自动化、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用立方体卫星和无人机实现的卫星物联网、无蜂窝大规模MIMO通信等,并讨论技术应用可能面临的问题挑战。0 引言 随着社会需求的新兴应用增多,5G或许无法再满足新型服务需求,例如下一代全息隐形传输需要太比特(Tb/s)级的数据速率和微秒级的延迟,即使是5G毫米波频段(mmW)也无法实现。此外,从工业4.0向工业X.0模式的转变,将推动连接密度远远超过5G设计的106平方公里,且需要对现网进行彻底改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6G或未来超越6G的通信系统的研究应用。ITU-T公布的官方建议6G关键性能指标(KPI)如表1所示。 6G的KPI主要包含处理与系统吞吐量等系统能力类指标、端到端延迟测量及抖动等系统延迟类指标、处理与网络管理和编排相关的系统管理类指标[1]。要达到表中的KPI,需要在6G及未来无线通信的所有领域实现突破,使用新的频谱、增加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拓展卫星物联网通信等应用,如图1所示。

1 6G系统应用 5G网络引入了增强型移动宽带、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和大规模机器通信等技术旨在服务于各种应用,在6G中与网络系统的覆盖、吞吐量、延迟等性能相关应用会更加延伸,如图2所示。 2 太赫兹波段通信 太赫兹(Terahertz)频段(0.1 THz~10 THz)位于mmW光谱和红光光谱之间,由于超宽频谱资源的可用性,为大量应用提供Tb/s的无线链路,如图3所示[2]。 2.1 太赫兹波段通信应用 与低频无线网络不同,太赫兹波段通信由于其频段极高具有独特的电磁和光子学特性,除了用于蜂窝系统的Tb/s级链路外,太赫兹频段还可用于局域网、个域网、无线片上网络、卫星通信等各种应用场景,如局域网中形成光纤和太赫兹-光学链路之间的无缝过渡实现零延迟;数据中心网络中替代传统光电缆有线网络连接,降低安装和重新配置方面的高成本;在卫星通信中,利用太赫兹波段更宽的带宽,容纳更多的卫星并实现更高的链路性能等。

2.2 太赫兹波段通信面临的问题 目前,一些基于电子束光刻等技术能够制造出带有数百个等离子体天线元件的前端,利用大型天线阵列可以形成主瓣高指向性的阵列辐射方向,将能量集中到所需的方向,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然而,这种高度定向的波束限制了在角域的覆盖范围,导致发射机为每个用户服务的能量效率较低,仍存在传输距离限制问题[3]。 在天线设计中寻求更新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其他的挑战包括与太赫兹波段收发器设计相关的控制和信号处理方案。一方面,需要实时控制算法,另一方面,需要通信协议来协调发射器、接收器和反射射线之间的关系。当在移动收发器上使用高度定向波束时,每个收发器的天线阵列的视野有限,无法定位转发其数据的下一跳,就产生了其他相关问题。因此,太赫兹波段通信需要更新的路由解决方案来有效地发现和建立链路。 3 智能通信环境 mmW和太赫兹频段的症结是有限的通信距离,因为小波长固有的高路径损耗以及收发器的发射功率有限。除了要关注无线硬件的进步以及网络优化策略,也要利用室内外的无线通信环境,使信号传播变得可控。控制信号在环境中的传播本质上是控制电磁波与反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括室内室外建筑和其他基础设施等,常见的功能包括波导向、聚焦、准直(即对入射波产生平面波阵列)、偏振、相位移位、全部或部分吸收等,如图4所示[4]。

3.1 智能通信环境基础 智能环境是一个由5层部分组成的三维结构,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从上到下分别是电磁行为层、传感和驱动层、屏蔽层、计算层和通信层,如图4所示。电磁行为层是由超表面组成的,具有可调谐的阻抗来控制电磁波的反射方向。传感和驱动层由相移电路和碰撞信号感知传感器组成。屏蔽层隔离了分层结构的上下部分,从而使可能的干扰最小化。计算层用于控制相移和处理感应到的入射波。通信层连接所有上层,作为中央控制器的网关,处理所有连接请求、转发和接收信号,进行上述波函数控制。 与现有无线网络中部署的多天线中继相比,智能通信环境具有以下优势: (1)因有可控天线阵列的智能表面的广泛覆盖而具有更高的空间分集; (2)因计算层和通信层直接位于表面层下方,减少了处理时间; (3)当入射信号来自不同方向时,智能表面能够准直波并将其反射到所需的方向,提高网络路由的灵活性。 3.2 智能环境的应用 (1)信号传播增强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智能环境系统服务于包括移动用户和集群用户的模式。 传输距离:相对于发射机的非视距(Non Line of Sight,NLoS)区域的用户,智能环境系统有望延长传输距离,并通过波导或反射到达以前未覆盖的区域。仿真结果表明,在60 GHz下覆盖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NLoS区域[5]。 干扰缓解:由于多用户场景不可避免地存在干扰问题,此应用中,每个智能环境单元专用于单个用户,因此大部分干扰将驻留在端到端链路的无线部分。 可靠性:主要包括用高定向天线消除干扰形成排除区域,为合法用户分配密钥,使窃取者截获的数据无法解码。因此,智能环境中的专用链路具有固有的安全性。 (2)物理层的安全性增强 用户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数据交换越频繁,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就越高。6G网络不仅继承现有的网络保密措施,还要提供与新使能技术相关的增强物理层安全性。现有的可重构智能表面解决方案采用反射阵列,无法有效区分目标用户和恶意攻击者。 智能环境具有识别用户位置的能力,并与系统控制器交换这些信息以验证用户的真实性。只有确定的用户才能获得来自发送方的信号流,而未经授权的用户连接请求将被禁止尝试访问或与发送者建立链接,可实现良好的信道保密性。 3.3 智能通信环境面临的问题 使智能环境成为一种面向市场的解决方案,还面临一些问题: (1)尺寸和能耗之间的权衡 实际应用中,智能环境将被涂覆在天花板面或建筑立面等表面上,需要既适合特定安装区域又满足连接要求的尺寸。同时,随着系统中内置更多反射元件和射频链,对于信号处理电路,能耗也将增加。因此,在为用户提供所需的性能前提下,如何实现整体尺寸和能源消耗的平衡且又经济的解决方案,是个难点。 (2)与现有方案的兼容性 目前的Wi-Fi接入点有成熟的协议栈来感知信道并与用户建立链路。为了使智能环境能够帮助提高室内信号覆盖,需要兼容IEEE 802.11系列标准。 (3)标准化 在反射阵列、超表面、频率选择表面等方面,如何标准化设备架构、最大发射功率和通信协议等目前没有协议标准,标准化对于建立统一的框架异常重要。 (4)智能资源分配 以最优方式分配空间、时间和频域的资源,在用传统优化方法无法找到封闭式解决资源方案的复杂场景下,需结合人工智能中的先进算法帮助部署智能通信环境,特别是存在复杂的表面布局或结构时。 4 人工智能 目前的无线网络采用分层结构,每层提供几种主要功能,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相关算法的应用正在弥合各层之间的区别,从而全局优化整个无线网络的性能。如图5所示,人工智能可应用于无线网络的每一层。在网络层(Network Layer)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流量聚类,进一步使网络资源适应各种场景。在物理层和MAC层(PHY/MAC Layer)深度学习可优化功率分配、调制和编码方案等资源分配策略。此外,机器学习算法还能辅助信道估计和多用户检测[6]。

4.1 无线网络中的人工智能 传统物理层建模是面向模型的,而在现实场景中,由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和不可控干扰等因素,基于模型的解决方案在复杂环境中的适用性不足。 人工智能已在各种物理层技术中证明了其全面适用性。在信道估计和符号检测中,基于深度学习的符号检测算法可以在降低复杂性的情况下提供鲁棒的结果,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架构的算法学习证明了在功率放大器非线性、I/Q不平衡和硬件损伤引起的量化误差的影响下,信道估计精度得到提高[7]。 在无线网络的其他基本层中,丰富的数据集存在使基于机器学习的解决方案具有适用性。如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中,利用强化学习方法实现了更节能的水下传感器网络路由方案;在汽车行业中,自动驾驶已成现实。人工智能算法以各种方式应用于无线网络,自动编码器用于预测交通流量、Q-learning用于智能资源管理等。在太空物联网中,卫星间和地对星链路的多频段通信能力,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资源分配策略,实现立方体卫星在没有地面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仍保持连接[8]。 4.2 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问题 在5G标准化时期,人工智能算法被设计可以帮助完成如识别网络异常、分配网络资源、执行网络管理等任务,这些也将在6G中以更具体的方式实现。在带来面向数据方法的模式转变时,仍有问题需要解决: (1)对于调制编码方案设计、信道估计和资源分配等无线网络中的一般性问题,最佳算法尚未统一; (2)有限的高质量数据集不利于所提出的分类或回归算法的测试和验证; (3)因所选数据集、假设、评估标准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所有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公平比较。 5 网络自动化 网络自动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在控制平面引入了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在管理平面引入了管理数据分析服务,以增强3GPP Releases15及以后版本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这两个功能构成了网络中基于服务架构的关键部分,凸显了网络自动化的重要性。网络自动化的关键应用主要涉及软件定义的可编程数据平面、自动化服务分解和编排[9]。 5.1 软件定义的可编程数据平面 数据平面可编程性定义为允许数据平面设备(如交换机)向控制平面公开其数据包处理逻辑的特性,以便在需要时完全重新配置控制平面。例如控制器应能根据需要无缝地修改数据包解析和处理管道,添加对新协议的支持,并修改现有协议。 5.2 自动化服务分解和编排 当前3GPP网络规范切片实例化和部署过程是模板驱动的,需要手动配置。随着网络服务复杂性的增加,创建和维护模板的工作将成为操作负担。 超越传统的模板驱动模型,为网络切片提出自动化服务分解和编排的应用方案,如图6所示。用户向服务提供商请求通信服务,服务商实例化网络切片,并将其部署到由虚拟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拥有的基础设施上,以交付所请求的服务。作为切片自动化工作的流程,客户提供了与延迟、吞吐量等相关的高级需求,并自动将请求分解成虚拟网络功能(Virtual Network Functions,VNFs)的一个组成转发,服务到VNFs转发的映射不是基于模板,而是利用深度学习来提取服务需求并构造相应的VNFs转发。生成的特定于服务的转发还包含组成VNFs的资源需求,允许将其无缝部署到底层基础设施,一旦部署了该服务,就会使用持续监控和实时遥测技术来确保作业的最佳状态[10]。

6 环境反向散射通信 随着室内外蜂窝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射频信号可作为无线电链路二次利用的资源,无需额外的功率,这种技术系统被称为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在该系统中,发射机可以收集电视塔、基站以及接入点辐射周围连续的电磁波,使用简单的电路进行调制后反射到接收器。环境反向散射收发器不需要专用的频谱带运行,也不需要复杂的电子元件(如模数转换器)来处理信号。 6.1 反向散射通信工作机制 通常,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将撞击到反向散射发射机的信号沿信号原点方向反射,由于不是完美的镜面反射,信号会在环境的一定角度范围内散射,在该范围内的反向散射通信接收器可以接收信号。反向散射通信在架构方面分3种:单基、双基和环境反向散射通信。 单基反向散射通信系统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应用中最常用的反向散射通信方式,结构最简单,仅由一个反向散射发射器和一个读取器组成,该读取器具有射频信号源和带有改变操作模式开关的反向散射接收器。一旦接收器发出请求,射频源激活反向散射发射器,然后发射器调制并将撞击到它的电磁波反射回接收器,如图7(a)所示[11]。单基反向散射通信架构的缺点是由于开关机制,读取器不能执行全双工通信,且信号从读取器发送到发射器然后反射回读取器时伴有往返路径损失。 双基反向散射通信架构中,射频源和接收机是分离的,如图7(b)所示,在空间域中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与单基反向散射方案相比,多个射频源和反向散射发射器放置良好,服务范围可以显著扩展,但双基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在真实网络中运行的成本高,因为需要射频源和发射机放置良好才能达到预期的性能,而且这种条件大多很难满足,特别是在如室内或密集的市区等复杂的网络场景中。

不同于单基、双基,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设备是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的,不需要专用射频源来专供服务,可以显著减少基础设施和维护支出,所以环境反向散射通信为6G物联网网络中的传感器提供了最节能的应用解决方案。 6.2 环境反向散射通信中面临的问题 (1)频谱和能源效率 随机部署的物联网设备利用环境反向散射链路来实现良好的吞吐量,并且保持扩展的传输距离,即使单个反向散射通信设备表现出良好的能源性能,由大量的此类设备组成的物联网网络可能仍然需要在系统层面上优化能效。 (2)协议设计 现有的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大多用于特定的应用目的,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缺乏良好的兼容性。协议设计对于标准化环境反向散射通信的关键操作和管理如数据包大小、路由协议等方面尤其重要。 7 卫星物联网 卫星物联网(Internet of Space Things,IoST)是一个泛在的信息物理系统,涵盖地面、空中和太空,可应用于监测和侦察、空间回传和整体数据集成。如图8所示,IoST由构成地面段的地面站、客户场所和地面感知设备,以及构成空间段的立方体卫星(CubeSats)、无人机和近地感知设备等组成。地面对卫星链路将IoST枢纽与立方体卫星连接起来以交换请求和数据,卫星间链路将信息中继到位于同一轨道和相邻轨道的相邻立方体卫星。另外,无人机之间以及传感器和立方体卫星之间建立链接,形成本地化数据聚合层。 立方体卫星设计包括一个全新的通信子系统,可在各种频带中无缝运行,存在的多波段收发器和天线能够支持微波、mmW和太赫兹波段的无线通信。通过这种独特的立方体卫星设计,有可能实现超过100 Gb/s的数据速率。

IoST包含了跨越地球和太空的庞大基础设施,超越了传统卫星通信系统的弯管性质,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类似于基础设施即服务,IoST可以提供立方体卫星即服务(CubeSats-as-a-Service,CaaS),通过使用SDN可实现亚秒级的端到端延迟。在网络管理领域,IoST引入了虚拟信道状态信息CSI,用于联合优化物理链路资源分配,以克服与高延迟空间段相关的问题[12]。 8 无蜂窝大规模MIMO通信 为了有效消除小区边界用户造成的小区间干扰,基于分布式MIMO通信和协调多点(CoMP)通信,提出了无蜂窝大规模MIMO通信的方案。该方案中,原本密集排列的大量的基站天线阵列以小于10个天线单元的少量集形式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仍服务相似数量的用户[13]。如图9所示,与传统的大规模MIMO通信系统相比,无蜂窝通信系统放宽了小区边界的限制,而不是将每个用户终端都关联到一个具有大量天线单元的小区,能显著减少甚至消除小区间的干扰。没有单元边界,所有的基站子系统BSs可以以协调的方式同时为用户服务,在协作过程中,无蜂窝的大规模MIMO基站能通过前端链路相互共享发送给用户的数据。

8.1 无蜂窝MIMO的信道特性 BSs可使用其本地CSI来获得良好的性能,避免与所有BSs共享全局信道条件,本地CSI可以通过TDD方式在上行信道中进行估计,然后根据获取到的信道信息在BSs处进行预编码,再进行下行信道的数据传输。发射功率和预编码矢量可以根据用户与基站的地理距离来确定。理论上在无蜂窝大规模MIMO系统中,当天线单元的数量接近无穷大时,如AP数量密度约为1 000/km²,包括小区间干扰、小规模衰落等在内的对抗性信道效应将会消失[14]。 8.2 无蜂窝MIMO面临的问题 由于无蜂窝大规模MIMO通信是一个新的领域,其中的协调和优化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未来的部署。 (1)用户调度 尽管对信道特性有了深入了解,但现有技术无法考虑涉及具有超大量用户服务的网络场景。这种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服务的AP数量可能有一个上限,以便维持可接受的平均吞吐量水平。目前的研究中用户将在同一频率资源块下同时获得服务,但是当用户数量增长到一定阈值时,用户无法同时获得服务时也要考虑一种能够实现公平性的调度方案。 (2)AP的位置优化 蜂窝网络的部署严重依赖蜂窝结构地理上分离的BSs,这些BSs在CoMP方案下为蜂窝边缘用户提供服务,通过调度克服蜂窝间干扰,以提高整体系统效率。在无蜂窝的大规模MIMO中,由于没有小区边界的概念问题,系统性能与AP位置、随机散射点和用户的性能要求需进行深入优化。 9 结论 6G及未来通信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无线通信的高质量拓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6G通信系统的应用和使之成功的关键使能技术,详细地介绍之间细微差别和与之相关面临的挑战,希望能提供对于无线通信下一个前沿领域的分析见解,也期望在实现设想的未来无线通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电子技术应用》杂志2024年3月刊 ☞商务合作:☏ 请致电 010-82306118 / ✐ 或致件 Tiger@chinaaet.com

中国互联网“三十而立” 要坚定走创新之路

开栏语

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今年正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第30个年头,也是“半甲子”的重要节点。

短短30年的发展历程,大潮激荡、风卷云涌,有太多“物”值得铭记。这三十年,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诞生了许多物件、应用或平台。上述物件或应用等价值不只在商业,它更是一种情怀,凝聚着人们生活与情感的长久记忆。

为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联合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推出了《互联网30年30物》专题。希望通过讲述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物件、应用或平台的故事,勾勒中国互联网三十年的演进历程,透视其未来将走向何方。

30年前的一根网线,让中国连通世界。如今,互联网半甲子,中国继“网”开来,方兴未AI。

文/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李星,2021年入选国际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名人堂”。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此次全会意义重大,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决定》中多次提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CERNET建设30年,实现从跟随到创新跨越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人类创造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相伴相随,互促互进。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30年中,我国互联网发展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深刻地推动了社会变革。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也是我国第一张覆盖全国的互联网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30年。作为中国互联网重要的策源地,CERNET在这30年中实现了从跟随起步、赶超创新,到突破引领的跨越,可以看作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缩影。

最初十年,是我国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核心技术的阶段。 CERNET的建成,培育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用户,第一批互联网研究者、建设者,第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们以及第一批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众多的第一:第一份电子杂志、第一个大型BBS站点、第一代互联网搜索引擎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探索,助力中国牢牢抓住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机遇。

其后十年,我国进入互联网核心技术的赶超与创新阶段。 这十年间,中国在技术创新中迎头赶上,逐步拥有、扩大了我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为全球互联网发展做出贡献。2004年,全球首个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建成,拉开了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序幕,以此为平台,CERNET团队大力参与全球互联网技术标准制定领域的工作,在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技术,IPv6过渡技术等方面上获得重大创新突破。实现了从最初阶段的借鉴与跟随国际互联网发展,跨越到对互联网核心技术与应用层面的追赶与超越。

最近这十年,中国互联网迈向突破引领阶段。 2021年4月,CERNET的第三张大网——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高性能主干网开通,致力于对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探索和实践,为研究和设计各种创新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提供国际领先的开放性试验环境。2023年11月,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在我国面世,成为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的一项里程碑,也是中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自主创新建设网络强国的一次成功实践。

回顾这30年,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动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国拥有巨大的用户市场,任何一个解决方案在中国可以行得通的话,就在全球行得通,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竭的动力源泉。当前互联网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石与创新典范,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创新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着巨大的创新源泉

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攻克要依靠创新

披沙拣金,选其要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更好过关?仍需紧紧把握互联网核心技术这个关键。“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掌握核心技术,网络强国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这30年,中国互联网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但远远还没实现从弱到强,我国在互联网体系结构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发言权、话语权仍然不多,尤其体现在国际互联网标准的制定上。中国想要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就要更多地参与互联网标准的制定,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必须要有创新思维。

要创新一定要有所不同,必须有新的想法。如果循规蹈矩、按照现有思路,一定无法成功。 2004年,在做IPv6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时,当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都是采用双栈模式,既支持IPv4,又支持IPv6,但我们认为,要完成互联网本质的创新,就必须走一条新路。如果还沿用别人走过的路,那就还是跟随在别人后面,实现不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所以,我们建设了国际上第一个纯IPv6主干网。现在全球都提倡向纯IPv6过渡,可见这个路线我们在20年前就走对了。

2007年,为了解决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路由安全问题,CERNET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真实源地址认证技术,该技术获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破解IPv4向IPv6平滑过渡的技术难题,CERNET团队发明了无状态的翻译过渡技术IVI,就是在否定了IPv6双栈过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重要创新。正是由于当时的大胆和超前部署,使我们国家在IPv6创新方面走得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远。

人工智能时代,更要以创新迎接挑战

当下,人工智能是最热门的技术,但如果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之所以成功,就是接入了互联网,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AI时代,互联网大有可为,但必定仍然是通过创新达成。

值得关注的是,要创新要探索必然会有失败。要实现技术的创新一定要留出空间,允许犯错、试错,这是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认认真真去做了,但是结果是失败的,就可以得出结论:此路不通,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互联网的很多应用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行演进的。

IETF是国际互联网标准制定组织。一次会上,有人问,IETF能为互联网做点什么时,回答是:“在IETF开发的1000个解决方案中,有一个是有用的。”这句话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可能蕴藏着999个失败的项目。但没有这999个失败的项目,可能就出产不了唯一的这一个成功的项目。未来,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到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当中,但也需要科研机制能包容探索中的失败,给予科研工作试错的机会,允许探索的多样性,鼓励百花齐放。如此,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互联网创新工作中,给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创新提供巨大空间,也将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行之路!

把握人工智能的重要发展时期

今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30周年。30年是一个轮回。

30年前,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之时,我们这一代人曾经面临过一些普遍的难题。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我们国家当时jpeg是硕士生的论文;而世界上jpeg的源程序已经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在设备方面,前期我们受到了“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国际组织)的限制;后期,“巴统”取消了,中国可以进口世界上最先进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我们在CERNET2上采用国产和进口混合组网,极大地促进了国产路由器厂商的技术进步。

而当前,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又面临着一些普遍的难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中国主流社团仍然是传统的编程方式和传统科学研究的方式,而世界发达国家开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程序,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材料、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等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在设备方面,地缘政治博弈导致了中国高科技设备的进口受阻。

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变革,拥有如互联网出现时具有的强大的、可以变革整个社会的力量。中国如何抓住这个历史关键发展时期的机遇?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正在带来的具有颠覆性力量的挑战?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科技人员作出超前、正确的技术决策。

本次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相关问答

《电气传动》《 电子技术应用 》《 电力电子技术》 哪个一级期刊好中?

《电力电子技术》是EI核心期刊,需要实验验证,比较难中。《电气传动》是中文核心期刊,比较好中。《电子技术应用》最垃圾,投了浪费钱。《电力电子技术》...

现代 电子技术 是什么期刊?

刊名:现代电子技术ModernElectronicsTechnique主办:陕西电子杂志社;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周期:半月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中文;开本:...刊名:现代...

电力 电子技术 应用 领域主要有哪些?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应用(根据适用场合分类):石油、煤炭等开采行业电控设备:2.电动汽车领域:《电力电子技术》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电力电子刊物,也是电力电子...

电力 电子技术 期刊是不是核心期刊?

《电力电子技术》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电力电子刊物,也是电力电子学会会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67年,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我国电力电子领域里,集理论...

农业 与技术 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农业与技术》杂志是由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农业类学术性期刊,创办于1980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22-1159/S;国际标准刊号...

电子 期刊和普通 杂志 有什么区别,对评职称有影响吗?

在我国普通杂志要比电子期刊管理严格一些,而且现在一般杂志期刊也都有自己的电子版。而对评职称的影响主要看这个电子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如果是核心期刊当...

手机上怎么看 杂志 ?

1、某些电子书应用中有杂志的电子书,可以直接进入下载(如多看阅读等)。2、某些杂志社会推出相应的app,在其中会有杂志的内容并定期更新(如意林等)。3、某...

电子 期刊是什么?

我知道我来告诉你把,这种期刊之所以会叫电子期刊,任何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期刊都可称为电子期刊,涵盖通过联机网络可检索到的期刊和以CD-ROM形式发行的期刊,但...

【量子通信属于 电子信息 科学技术 的范畴吗?主要是由于老师布...

[最佳回答]电子也是一种“量子”,如此说来电子信息其实是属于量子信息的范畴.电子信息的出路显然是量子信息只不过量子信息现在还算不上成熟罢了.量子通信是量...

计算机 应用 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此刊是核心期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是科技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研究》月刊,由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主办。主要栏目:综述评论、研究探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