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票,铁路企业提质增效新利器
——沈阳局集团公司深化货运系统改革纪实
今年春运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货票全面投入使用后的首个春运,电子货票全面取代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纸质货票,成为货运系统提质增效的新利器。在落实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铁路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部署的征程中,沈阳局集团公司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货票带来新变化
2月24日10时,满载煤炭的31806次列车停在沈阳货运中心大青货场,56岁的工作人员刘国庆正在现场紧张地组织装卸。去年这个时候,刘国庆还在负责传递货票。无论雨雪阴晴,他都得第一时间把货票传递到位。
“赶上车多的时候,我一天要跑十几公里,腿都要跑折了。”刘国庆笑着对记者说。他举了个例子,在大青货场,按每天350个车组计算,货票加起来有1400多张,光是货票传递就得六七个来回。使用电子货票后,他的主要工作就从在营业厅、运转室和装车点之间往返,变成了在现场组织接车装卸,再也不用为送货票跑断腿了。
从纸质货票到电子货票,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却彰显着铁路人的智慧。2018年,铁路部门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升运输供给质量和效益,以货运票据电子化应用为契机,依据融入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资源整合提高运营效率、业务集中创新管理模式的原则,对货运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全面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按照传统业务办理方式,仅办票就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票据损坏、丢失、传递不及时等问题。为此,沈阳局集团公司不断完善业务办理综合体系,整合中小型货运站受理和制票等部分业务,实现业务远程集中办理。通过这种方式,工作人员仅需核实信息制单,减去了重复核对与人工送票等环节,制作一张电子运单平均用时不超过1分钟,时间压缩5倍以上,不但提高了办理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差错率。
同时,沈阳局集团公司对货运簿册重新进行梳理和分类,启用电子簿册,确保信息录入更加准确、规范。2018年,该局集团公司运单作废率相比2017年下降54%,场站作业能力和运输组织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
新举措带来新体验
“货到哪了,用手机一查就知道,特别方便!”2月25日下午,记者在采访时偶遇铁路客户孙先生。
每一处便捷,都凝聚着成百上千名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和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初心。按照总公司提升运输服务水平的要求,沈阳局集团公司践行“让客户更满意就是我们的服务追求”的货运服务理念,充分利用推行货运票据电子化的契机,通过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让货主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
该局集团公司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办理方式、货物所在位置和货物抵达时间等方面。为此,他们围绕客户需求,全力打造全流程服务体系,为运输产品保驾护航。他们不断完善电商系统,使客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铁路货物运输相关信息;丰富货运办理平台,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办理货物托运、业务咨询等业务;大力推行95306手机APP,让客户动动手指就能追踪货物位置、核实到达时间等。一系列贴心的服务举措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目前,沈阳局集团公司客户通过网上办理货运业务比例已超过80%。
沈阳局集团公司还畅通与港口、钢厂、专用铁路、物流公司等企业的EDI数据信息交互,打造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路企信息共享,拓展多式联运业务;充分利用现车系统到达预报和货运站系统到达股道提前分配功能,建立到达预报和预警机制,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实现运输装卸无缝对接,最大程度减少重车积压,提高运输效率。
针对承运清算中大量运单无法自动匹配等情况,沈阳局集团公司运用货运站、集装箱、货票、现车等系统生成的装卸车等数据,自主编制了承运清算统计辅助系统,减少人工干预,助力承运清算。2018年,该局集团公司共清算运单356.3万单,承运货物3.44亿吨,清算占比99.7%,运单清算比例和质量在全路排在前列。
新机制带来新突破
货物安全及时运达目的地,离不开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货票电子化试水之初,沈阳局集团公司就敏锐察觉到,唯有立规定矩才能确保货票电子化全面推行落实。
他们以“大力推进铁路技术管理创新,为做强做优做大国铁企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为己任,率先组织货运、运输、车辆等部门研究制定了《铁路货运票据电子化管理实施细则》《铁路货运票据电子化作业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为确保规章制度能够严格执行,他们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开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全面规范货运票据电子化运营管理,从信息和业务两个层面分别组建技术团队深入现场,对特殊作业、日常问题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检查指导,确保作业流程标准化。
为及时解决电子货票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沈阳局集团公司货运部门安排专人实时核实现场情况;与运输、调度、信息等部门密切协作,逐车逐票分析,确保业务办理质量;与中国铁路总公司课题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专家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优化业务办理方式。
他们还把票据电子化典型问题和日常处理情况纳入问题库,通过这种方式积累经验,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这些内容经过仔细研判,还被编入作业指导书和现场作业指导手册,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参考。
沈阳局集团公司实施货运票据电子化后,运营效率逐步提升,生产力得以释放,铁路运营成本明显降低,企业效益显著提高。自2018年采用电子货票开始,截至今年2月底,该局集团公司共节省人员884人,占货运系统职工总数的8%;差错率降低85%,作业效率提高56%。装车由原来的日均15490车增至17393车,增幅为12.3%;卸车由原来的日均17733车增至19425车,增幅为9.5%。
从探索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发展之路,到积极融入“互联网+”国家战略;从95306网站、“一口价”“门到门”等服务,再到如今的铁路货票电子化,沈阳局集团公司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叙利亚战争启示录321:俄罗斯电子战系统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军网
《叙利亚战争启示录》是俄罗斯军事问题研究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建光教授十余年学术积累的见证和结晶。马建光教授在书中以国际格局重构与战争形式变革为经纬,对俄罗斯这个昔日帝国的今日作为,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审视、历史剖析以及科技掂量和军事揣度。
一方面,本书把战争形势的演变放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尤其是“混合战争”的出现与叙利亚复杂政治生态的关系;另一方面,本书又尝试解读战争对国际政治的微妙影响,阐释两者之间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相信,每一位希望通过了解叙利亚问题的演变,把握全球大势和走向的人,或是有志于通过洞悉来自最新战场的经验,寻找振兴中国国防之借鉴的读者,都将徜徉于本书之中,开卷有益。
为了让更多朋友深入了解这场关系国际时局的战争,中国军网征得作者同意,将每日连载《叙利亚战争启示录》的一节内容,敬请关注。
“穿越现代战争的迷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军事栏目中,似乎成了军事评论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而这种迷雾的出现很大程度是由作战空间的拓展造成的。电磁空间已经成为继海、陆、空后,各军事大国争夺的热点。未来武器系统的先进程度将越来越取决于其电子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未来战争中电磁频谱控制权的斗争只会更加激烈。在叙利亚,我们看得见的是飞机大炮显神威,而看不见的是激烈的电子攻防。
电子战装备是新一代战争的主要不对称装备之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为应对德国轰炸机的攻击,首先运用电子战开始,电子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公认的重要作战手段。随着现代军事及作战应用的发展,电子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贯穿整个作战行动始终的作战样式,电子战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俄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当现代化武器装备系统在信息系统中整合,从前“单打独斗”的各个模块就能在信息化中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性能。但另一方面,一旦信息系统功能被破坏,不仅将大减“信息化红利”,更将严重削弱武器系统本身效能。而电子战装备,正是针对这一“软肋”的利器。电子战部队主要用于对敌方的各类电子设备和接收装置进行信号干扰和信息压制,破坏或干扰敌方侦察、通信和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转,增加敌方战场信息传输的难度,从而使敌方的武器装备使用和作战指挥遭到干扰和破坏。除此之外,作为一种信息压制手段,电子战能关闭敌方的“喉舌”,制造舆论优势;能干扰击溃敌指挥、防御系统,实现“兵不血刃”。因此,电子战是能抵消敌装备优势,提升己方整体作战效能的利器。
美国陆军研究表明,俄军拥有强大的电子战潜力。目前,俄军正在通过组建电子战部队和配备现代化技术装备,积极发展电子战力量。在俄格战争和打击叙利亚境内极端主义势力的战斗中,俄军有针对性地使用电子战武器装备,有效削弱了敌方的战场电子感知、通信和指挥能力。俄军方通过分析认为,使用电子战系统,将使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提高数倍,使作战飞机的生存能力提高到原来的至少25倍。本节主要结合俄军在打击叙利亚境内极端主义势力中电子战装备的应用,分析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的发展现状,指出俄军电子战装备紧贴战场实际的优点和相关不足。尤其是具体分析俄罗斯典型的陆基和机载电子战系统以及无线电侦察和卫星压制系统的性能参数和运用方式,并对叙利亚军事行动中的俄罗斯电子战力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介绍。
3.2.1 俄罗斯电子战系统发展现状
俄罗斯的电子战力量包括电子攻击、电子战支援、电子情报获取等。近年来,俄罗斯的电子战力量正作为一个新的重要兵种从幕后走向前台。俄格战争后,俄罗斯迅速掀起“新面貌”军事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俄罗斯有以无线电电子技术公司(KRET)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制造专业力量和专门的电子战部队。其中,作为俄罗斯军队电子战装备取得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可用于电子对抗和战场侦察,充分满足了俄军队高精尖武器装备和电子战设备的迫切需求,同时更加全面推动了俄电子工业的总体发展和国防工业体系的复苏。目前,俄军正加紧为各电子战旅和独立电子战营装备可压制空基雷达的“克拉苏哈”-4系统,其他各类电子战系统也正在研制和部署中。
(一)源于战场实际的电子战系统
历史上,俄罗斯一直高度重视电子战装备的发展。尤其是俄军近年来加快电子战系统的研制,充分吸取了战场上的经验教训。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时,由于俄军过于轻敌,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小时里未合理使用电子战分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军数架苏-25歼击轰炸机和图-22M远程轰炸机被格军击落。同时,由于电子战作战力量与其他部队配合失误,俄军在目标识别、情报侦察和空地支援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在之后的作战过程中,俄军使用装备“大青”电子战系统的“米-8SMV-PG”直升机开展电磁信号压制,空中值班时间平均达到12小时至16小时,直接导致格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探测距离下降超过了60%,有效探测距离缩短至10千米,为确保俄军军事行动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俄军还针对格鲁吉亚军队的防空雷达采用了反辐射导弹。战后,俄陆军电子战部队综合分析表明,俄军全面压制了格军的无线电通信线路,并通过对无人机信号干扰,导致格军出现无人机的损失。
(二)“新面貌”改革后俄军电子战力量发展
俄格冲突后的2009年4月,俄军就组建了隶属于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的第15独立电子战旅,并装备了俄军最为先进的“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和“索具-3”气动干扰源等电子战系统。自2009年开始,俄军各战区也相继成立了包括电子战旅和电子战中心为代表的独立电子战部队。俄空天军针对苏-34前线轰炸机加装了“希比内”电子战系统,并在米-8直升机上安装了“杠杆”电子干扰站。俄空天军还配发了基于电子侦察技术的干扰机。
俄军的电子战旅和电子战中心编制有战略电子战营、战术电子战营和两个独立电子战连。战略电子战营主要配备“摩尔曼斯克-BN”通信压制站,战术电子战营装备了具有装甲输送车底盘的“水底生物”系统、R-330Zh“居民”卫星导航无线电干扰机和R-934型电子干扰站。俄军两个独立电子战连分别配备“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和“索具-3”气动干扰源系统。此外,俄军对于重要的军用和民用设施还专门配备了独立电子战营进行电磁掩护。
俄罗斯目前的电子战系统延续了苏联时期电子战系统的设计理念,即通过“干扰站信号强度高于被干扰信号30分贝”达到强噪声压制效果。但是,俄罗斯这一电子战设计理念,不仅降低了电子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更因为强噪声干扰信号存在而极易被敌方电磁侦察设备搜索发现,从而成为反辐射导弹攻击的绝佳目标。对此,“克拉苏哈”等电子战系统不得不配备高机动平台,从而快速进入有利阵地实施电磁杀伤,并在攻击后迅速机动规避打击。
(三)俄电子战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研制和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俄电子战装备主要研发厂商对电子战系统进行了过度的包装和宣传。事实上,电子战装备远没有俄媒体宣称的“神乎其神”,俄方在过度宣传过程中带有战略考量。例如,2008年俄格战争中俄军在使用安-12PP飞机压制格军方雷达时,也对俄军雷达产生了强烈的电磁干扰;俄陆军地面电子战系统在压制格军方无线电通信的同时,也对己方通信和民用无线电电子设备产生了干扰。
二是电子战系统设计原理相对落后。目前俄工业部门所能提供的电子战产品,包括“克拉苏哈”电子战系统、“杠杆”和“莫斯科”系统等,均为20世纪70至80年代研制产品的技术延续。这种通过释放强噪声干扰从而开展电磁压制的技术手段,不仅造成设备庞大、机动性下降,更存在巨大的应用缺陷。
三是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研发体系存在严重的组织管理问题。目前,俄罗斯国内用于研制生产电子战装备的厂商包括无线电技术联合企业、联合仪表制造公司(包括“织女星”和“星座”康采恩)、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俄罗斯航天局以及一些私营组织。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这些公司“各行其道”,开发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交叉重复,直接造成了人力和物资的大量浪费,同时也制约了俄电子战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问答
在长江以南的安徽城市有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哪...幸福里为您提供"在长江以南的安徽城市有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哪个城市适合定居?"的专业解答,收集各类观点,以更多视角为您解答疑惑,咨询更多房产问...
中国这么大,有什么知名的土特产?我们国家土特产众多,知名土特产也不少。从哪说起呢?先从吃的方面开始吧!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常熟叫花鸡,安徽符离集烧鸡和吴山贡鹅,河北驴肉火烧,浙江...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