酰化反应及应用
酰基一般指含氧无机酸、有机酸或磺酸的分子结构中去掉羟基所剩的部分。酰基也是药物合成中官能团转换的重要合成手段,酰基可通过氧化、 还原、 加成、 重排成肟等反应转化成其他基团, 另外,在涉及羟基、 氨基、 巯基等基团保护时, 将其酰化也是一个常见的保护方法。
酰化反应(Acylation)是指一个酰基(R-CO-)被引入到化合物中的化学反应,酰基的引入可分为直接酰化和间接酰化。酰化反应常用于有机合成,通过引入酰基来改变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生成酯、酰胺或酮等化合物。这个反应通常涉及一个酰化试剂和一个亲核体。
直接引入酰基通式:
间接引入:
利用有机金属试剂进行酰化反应是构建醛酮的普遍方法。有机金属试剂指芳香或脂肪格氏试剂和锂试剂、邻位导向金属化的碳负离子等。酰化成醛酮试剂主要有:(a) Weinreb酰胺;(b) 腈;(c) N,N-二烃基甲酰胺。酰化成羧酸衍生物的试剂主要有 :(a) 碳酸酯及相关衍生物; (b) 异氰酸酯;(c) 二氧化碳
一、 Weinreb酰胺作为酰化试剂制备酮:
Weinreb酰胺的氮上连接一个甲基和一个甲氧基,可与金属有机试剂 (有机锂试剂、有机镁试剂等) 反应,形成五元环金属鳌合中间体,再用酸性条件淬灭后得到金属有机试剂的酰基产物:五元环金属鳌合中间体在反应条件下可稳定存在,从而阻止了金属有机试剂进一步亲核进攻,避免继续反应而得到醇。
Weinreb酰胺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利用常规酸胺缩合、CDI合成Weinreb酰胺、以及N,O-二甲基羟胺为盐酸盐,由于使用CDI体系会释放碱性的咪唑,反应可不用另外加碱。
Weinreb酰胺参与的酰化反应示例:
二、腈作为酰化试剂制备醛酮:
有机金属试剂(有机锂试剂、有机镁试剂等) 与腈反应得到相应亚胺盐,亚胺在反应条件下,对于有机金属试剂较为稳定,加酸处理后水解生成相应的酮。
示例:
腈作为酰化试剂制备醛:
除了上述两种常见方法,还有其他策略。有机金属试剂和三氟乙酸酯的加成产物可稳定存在,水解后得到相应三氟甲基酮,原因在于氟原子通过络合稳定加成中间体;有机试剂、有机铜锂试剂与羧酸反应可以得到酮;常规羧酸酸与格氏试剂反应生成不溶性的镁盐而不再继续与格氏试剂反应。另外,有机金属试剂(有机锂试剂、有机镁试剂)与N,N-二基甲酰胺化合物的加成产物在反应体系下较为稳定,反应后加酸处理后水解得到相应甲酰化产物(醛); 常用甲酰化试剂为DMF、甲酰吗啡啉等。甲酰吗啡啉作为甲酰化试剂的反应效果一般优于DMF。
利用有机金属试剂的间接酰化反应具有选择性较高、底物范围广等优势,而利用酰氯直接酰化在药物分子合成中也有广泛应用。
贝诺酯是一种新型解热镇痛药,其分子设计系采用“协同前药”原理,将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羧基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的羟基成酯而得到,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环氧酶抑制剂。
贝诺酯经口服进入体内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生药效。本品既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由于其体内分解部位不在胃肠道,因而克服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克服了阿司匹林用于抗炎引起胃痛、胃出血、胃溃疡等缺点,同时也降低了扑热息痛的酚羟基所引起的肾脏毒性。 它既保留了原药的解热镇痛功能,又减小了原药的毒副作用,具有协同作用。适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牙痛及手术后轻中度疼痛等。
贝诺酯的合成以水杨酸和对氨基酚为起始原料, 经醋酐酰化分别制得阿司匹林(Aspirin) 和扑热息痛 (Paracetamol), 阿司匹林经氯化亚砜氯化制得其酰氯,扑热息痛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制得其钠盐, 最后将乙酰氧基水杨酰氯与扑热息痛钠盐在丙酮中发生酰化反应制得贝诺酯。
该路线首先采用 Schotten-Baumann方法的酰化反应,即乙酰水杨酰氯与对乙酰氨基酚钠的酯化反应。 由于扑热息痛酚羟基上的氧原子与苯环共轭,因此其电子云密度较低,亲核反应性较弱;而与氢氧化钠成盐后酚羟基氧原子电子云密度增高,有利于其与酰氯的亲核反应。 此外,采用酚钠盐成酯,还可避免生成氯化氢,使生成的酯键水解。
共轭(离域)效应的形成简介、原理介绍、特点、类别、举例及范围
一、简介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 (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H2C=CH2,π键的两个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共轭效应
这种分子叫共轭分子。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作用,其它部分可以马上受到影响。这种电子通过共轭体系的传递方式,叫做共轭效应。
二、特点
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
共轭效应,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共轭能:形成共轭π键的结果使体系的能量降低,分子稳定。例如CH2=CH-CH=CH2共轭分子,由于π键与π键的相互作用,使分子的总能量降低了,也就是说, CH2=CH-CH=CH2分子的能量比两个不共轭的CH2=CH2分子的能量总和要低。所低的数值叫做共轭能。
②键长:从电子云的观点来看,在给定的原子间,电子云重叠得越多,电子云密度越大,两个原子结合得就越牢固,键长也就越短,共轭π键的生成使得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导致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的键长加长。
共轭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称为共轭效应。共
共轭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一种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效应.它能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发生改变(共平面化、趋于平均),内能减少,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
基本介绍
"共轭效应是稳定的"是有机化学的最最基本原理之一.但是,自30年代起,键长平均化,4N+2芳香性理论,苯环D6h构架的起因,分子的构象和共轭效应的因果关系,π-电子离域的结构效应等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Vollhardt等合成了中心苯环具有环己三烯几何特征的亚苯类化合物,Stanger等合成了键长平均化,但长度在0.143~0.148nm的苯并类衍生物。
(1999年),Stanger又获得了在苯环中具有单键键长的苯并类化合物。在理论计算领域,争论主要表现在计算方法上,集中在如何将作用能分解成π和σ两部分.随着论战的发展,作用能分解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Hückel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绝对权威也受到了挑战.为此,简要地介绍了能量分解法的发展史,对Kollma法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此外特别介绍了我们新的能量分解法,及在共轭效应和芳香性的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的思维模式。
三、原理介绍
正常共轭效应
又称π-π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叁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 π电子的离位作用。
K.英戈尔德称这种效应为中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 p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Y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π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团-X=Y从基准双键 A=B-吸引π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与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π电子使其向Y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于向-X=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中间原子B和X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多电子共轭效应 又称 p-π共轭。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为一个带有p电子对(或称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这样的共轭体系中,除Z能形成d-π共轭情况外,都有向基准双键A=B-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Z原子的一对p电子的作用,类似正常共轭体系中的-X=Y基团。超共轭效应
又称σ-π共轭。它是由一个烷基的C-H键的σ键电子与相
邻的半满或全空的p轨道互相重叠而产生的一种共轭现象。依照多电子共轭的理论,一个C-H键或整个CH3基团可作为一个假原子来看待。超共轭效应存在于烷基连接在不饱和键上的化合物中,超共轭效应的大小由烷基中α-H原子的数目多少而定,甲基最强,第三丁基最弱。超共轭效应比一般正常共轭效应和多电子共轭效应弱得多。
同共轭效应
又称p轨道与p轨道的σ 型重叠。甲基以上的烷基,除有超共轭效应外,还可能产生同共轭效应。所有同共轭效应,原是指β碳原子上的C-H 键与邻近的π 键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的化学活性和电子光谱的数据表明,在丙烯基离子和类似的烯羰基中,存在一种特殊的p-π或π-π共轭现象,即所谓同共轭效应:
在丙烯基离子中是烯碳原子上的p轨道,与正碳离子(β)上的空p轨道,作σ型的部分重叠;而在类似的烯羰基中,则是羰基碳原子的 p轨道与烯碳原子(β)的p轨道作σ 型的部分重叠: 这种共轭效应的影响比超共轭效应还小。烷基与烯链间的整个共轭效应,应包括超共轭效应和同共轭效应。
d-p共轭
又称d轨道接受共轭。是指一个原子的p轨道与另一个原子的 d轨道重叠而产生的一种共轭现象,例如有机硅化合物结构中的d-p共轭;在这里,苯环上的一部分 π电子云进入硅的3d轨道,形成d-p共轭,使硅原子与苯环结合得更牢。 此外,共轭效应还分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共轭效应存在于未反应的共轭分子中,它是共轭分子中 π电子的高度活动性和 π电子发生位移的结果。动态共轭效应指在起化学反应的一瞬间,由于进攻试剂的作用,使共轭体系中π电子密度重新分布所引起的一种共轭现象。
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
例如,醋酸是弱酸(pKi=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一氯醋酸成为强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强)。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 (x表示卤素)、-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的电子效应,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相关问答
【 共轭 ,共轭兀键?共轭的具体 应用有哪些 ?】作业帮[最佳回答]诱导效应作用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偏离)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
关于有机物中的 共轭 与诱导,我不是很明白着两者在同一物质中...[最佳回答]共轭作用使用分子龟蛋方法理解电子云分布的一种方式主要有两点:1.共轭作用是全面的影响,从一端到另一端2.共轭作用的电子云正负交替分布(记为+C...
吸 电子共轭 和推电子共轭?烯丙基型正碳离子是吸电子基共轭,因正碳离子是缺电子的,pπ作用的结果是双键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降低。而氯乙烯是推电子共轭,因氯原子的p轨道上是一对电子,...
含 共轭 效应的有机化合物?共轭有机化合物指双键和单键相间的一类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双键电子可以在整个分子平面内自由流动,其能量要低一些.而反键指能量比成键和反键还要高的一种...
共轭 体系的类型?共轭效应的类型有π-π共轭、σ-π共轭、d轨道接受共轭和同共轭效应。π-π共轭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叁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π电子的离位作用。共轭效应...
共轭电子 是什么意思?共轭电子是指存在于共轭体系中的电子。共轭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连的共轭键或共轭双键构成的分子或离子。在共轭体系中,π电子可以在分子或离子的不同部分之间共...
为什么 共轭 体系吸 电子 ?吸电子基团、给电子基团是综合了诱导、共轭两种效应的结果。电负性强的原子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比如—OH、—X。但这些基团往往有孤对电子,这就使得它们与不...
有机化学里面, 共轭 是什么意思?共轭就是形成π键的电子不是固定在某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可以在三个以上的原子之间运动,也就是电子的运动范围扩大了。比如CH2=CHCH=CH2,CH2=CHCl,CH2=CHCH...
供 电子共轭 效应和吸电子共轭效应?简单点说,吸电子共轭效应可以共轭体系中的电荷更加分散,从而使体系更加稳定,给电子时情况恰好相反!共轭效应(conjugated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在共轭...
大学有机化学基础不好,什么是诱导推吸 电子 , 共轭 推吸 电子 ?亲...[最佳回答]诱导推吸电子是因为原子的电负性强弱造成的.共轭推吸电子是因为存在共轭键情况下的电子移动亲核亲电是因为多电子或者电子缺失情况下引起的反应.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