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中国的罗盘技术,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
7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独树一帜”新版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布。据新京报《中国人民大学新版录取通知书今日亮相,首批106份已寄出》一文报道,新版录取通知书采用函匣立体式设计,分上下两层。其中,录取通知书函匣上层主体为校史罗盘,罗盘分三层以校徽为中心对称展开。随着录取通知书徐徐打开,从1937年到2022年,罗盘上手绘的四幕校史插画随之转动。这一罗盘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函匣上层主体为校史罗盘。图/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文化史学者潘天波在《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中,讲述了中华工匠技术史上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物,它们在各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球传播、交往与互鉴的曲折历史。其中,潘天波指出,在自然文明史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定位空间与方向仪象的时空技术,而这正是“自然罗盘技术”。
潘天波说,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考古发掘的空间方向性的图案是史前工匠的智慧表达。 在之后的人类历史发展中,风水罗盘,指南鱼、司南等科学罗盘的先后发明,标志着罗盘技术最终被科学意义所取代,进而被用于发现与探测自然的空间方位。而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
以下内容节选自《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潘天波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2年6月版。
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探寻宇宙的三大永恒变量,也是自然宇宙体的三大紧密相联的构成要素。人类对自我生存空间中的时间和物质探寻一直没有停止,并将自然物质赋予特有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属性,进而建立属于人类的时空逻辑体系。罗盘测向技术的诞生就是人类探寻宇宙物质、时间和空间的产物之一,即在特定的自然物质身上发现其空间指极性和时间永恒性,这确乎是一项全球性的伟大发现与科学发明。
在自然文明史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定位空间与方向仪象的时空技术,通常是利用自然界的动物(鳗鲡、鸽子、燕子、蜜蜂等)迁徙、天体星象(日光、北极星等)、河流水势(高低走向)、树木风向(季风规律)等途径辨析方向,进而为人类自己的行为活动确立坐标。在跨湖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刻划、镂孔、彩绘三者组合的太阳纹图案”。毋庸置疑的是,史前人类刻画的太阳纹图案极具时空性特征,显示出原始人类对时间性方向与空间性方位的认知与渴望,并付诸经验性知识叙事——时间性图案绘画,这些图画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即作为早期人类学习的教科书。
同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刻符,说明半坡古人已经萌生了描绘空间的方位思想或方向意识,具有了一定的判断空间位置和测定方向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考古发掘资料是很多的,再譬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曾出土6000年前的骨制北斗星形状的斗柄,山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朱绘岩画所刻画的女巫头顶或为北斗七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腹部的猪图像正中一颗星也是天极星。这些出土的太阳纹、鱼纹、北斗星等原始的时空性特征明显的图案表明,早期人类对自我的空间位置、空间方向以及空间时间的意识,已具备了原始认知与经验描述的能力。
这里姑且可以把早期人类利用自然现象确定方向的技术称为“自然罗盘技术”,只不过这种技术属于经验性技术范畴,或者是环境适应性技术,还不是生产习得性技术。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考古发掘的空间方向性的图案是史前工匠的智慧表达。或者说,早期工匠为探寻空间方向利用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树木等物象,已具备了初步的感知方位的能力,这些能力为后来的罗盘定向和定位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基础。原始自然罗盘技术的书写与叙事意味着一个显而易见的教育学问题,即自然现象作为被刻画的图案,既是日常经验性教育与传承的教材,也是后期人类发现和发明新技术的必要教材。
在史前,工匠一般是由巫工组成的群体,并具有较高的地位与身份。《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巧饰、规矩和巫。这三个关键词关联到“工”的三个基本内涵规定:技术、工具和身份。从神话学意义上来看,早期的“工”是非常神圣的,具有一定的神性或宗教性。因此“工”之定名至少表现有三个方面的想象社会学内涵:技术神圣、工具神圣和身份神圣,尤其是巫的身份职业决定了工匠生产的神圣性或巫术性特征。因此,人类早期的技术发明通常具有玄幻的神话色彩。
在自然罗盘技术的参照上,中国古代先民发明的风水罗盘是用来祭祀、礼仪和占卜的一种工具,尤其是用于建筑风水占卜、军事占卜,也有其他重要活动的占卜。譬如早在殷商时期,“卜工制度”就是一种重要的占卜活动,因为工匠在殷商社会中的地位是很显赫的。于是,殷商时期的王依龟甲灼兆而卜,宗教官负责占卜刻辞,记录占卜诸事,并由王册封为工。因此,“卜工制度”,即王占卜工匠之祸乱与逃亡,并册封为工的制度,或为“册工制度”。譬如甲骨卜辞。甲寅(卜),史贞:多工亡尤(《合集》19433);己酉卜,水工方(《合集》20615);丙申卜,鼎(貞):既入商工(《合集》21607)。
上述“三卜”工匠之事,卜问百工是否有祸起,或是否逃亡,或是否有入商工等,可见商王对百工之关注。占卜之目的或不是为了手工之事,意在防止出现不利于官府统治之事;或是否进入工匠行列,即问卜(考察)能否册封为工。不过,殷商时期的占卜工具还没有证据显示是风水罗盘。大约在汉代,被用于占卜的栻盘开始出现,譬如安徽阜阳双古堆、甘肃威武等地曾出土用于占卜的栻盘。至唐代,“掌灵台地理事”的地理堪舆师杨筠松善于制造用于建筑占卜的风水罗盘。至明清时期,风水罗盘已经成为风水命理测算的必备工具。
风水罗盘的出现,显示出人类从早期自然罗盘的空间意义向宗教意义过渡。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罗盘技术使用的一次转移,实现了自然罗盘功能的一次技术升级,已然表现出一种生产习得性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尽管风水罗盘带有明显的宗教意义,但是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次宗教化思想进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化教育学意义,即规约、调整与引导人类的空间行为选择与方向。
“指南鱼”的出现标志着罗盘从早期的玄幻罗盘开始走向科学罗盘
所谓“科学罗盘”,即用于测定方向的磁石罗盘。用于测定方向的磁石罗盘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渐变转换的过程,即从自然罗盘向科学罗盘或磁石罗盘的逐渐转换。大约在3世纪,中国人就发现了磁石取针。《鬼谷子全书》云:“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这里的“磁石之取针”,即为磨石成针的实践,或为“司南”之用。《鬼谷子》又云:“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伴随人们对磁石物理功能的发现与使用,磁石罗盘方位指向的宗教意义逐渐被数字方向的科学意义所取代。直至宋代“指南鱼”的出现,罗盘从早期的玄幻罗盘开始走向科学罗盘,从早期的占卜巫师手中的道具转型为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确定方向的工具。
就罗盘技术发生史意义而言,它从早期的自然意义逐渐向宗教意义转型,并最终被科学意义所取代,进而被用于发现与探测自然的空间方位。由此,罗盘技术的行为意义也发生多次转型,即从早期经验性的自然罗盘的发现并用于辨别方向,到后来的磁石罗盘技术的发现并被用于风水占卜,发展至后来它被用于大海航行,并在全球发挥引领和规约人们空间行为的教育功能,这显示出罗盘技术知识与自然经验、人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伦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复杂关系。换句话说,罗盘技术的伦理性、教育性和经验性为它的全球传播提供可靠的必要基础。
战国时代已经发明了用于判断方位的“司南”
海洋是全球交往的通道,是罗盘技术首先打通了海洋通道,为人类交往指明了航向与位置,并规约与引导人类的空间导向行为。从早期的自然罗盘和风水罗盘,到宋代的旱式罗盘,再到后来的水式罗盘,中国罗盘技术从陆地走向海洋。由此,中国罗盘技术成为走向海洋空间的重要利器。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中国已经开始发现磁石现象,并发现其指南的物理性质。《韩非子·有度》记载了“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即先王用“司南”(天然磁石罗盘)测定方向,它具有明显的教育学意味。这里的“以端朝夕”原理,即《考工记·匠人》所记的“以正朝夕”原理。磁石罗盘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劳动中发现和发明的一种指向仪器,它源于春秋时期工匠的采矿冶炼技术或方家的磁石磨针实践,至战国时代已经发明了用于判断方位的“司南”。很明显,司南技术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表征,还具备一定的物质性和工具性特质。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曾论及磁石现象,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前99—约前55)在《物性论》中也描述过“磁石现象”,卢克莱修的有关磁石的论述后来被16世纪英国的物理学家威廉·吉尔比特援引《论磁石》。
电影《黄金罗盘》(2007)剧照。
但欧洲首次提到磁罗盘技术还是在1190年,当时亚历山大·内克姆(1157—1217)在他的《来自大自然》一书中写道:“水手们在海上航行时,在不能利用阳光的阴天或夜幕将世界裹得一团漆黑,而且他们已不知道他们的船正驶向罗盘的哪个方位时,他们就用一根针去触那块磁石。针就会旋转起来,当针停止运动后,针尖就指向北方。”显然,欧洲论及磁石指南的物理属性较晚,内克姆的《来自大自然》提及的天然磁石罗盘比公元前4世纪的《韩非子》中提及的天然磁石罗盘要晚1500多年。
磁石罗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趋向发达
在早期,海洋导航系统主要依赖星象以别四方。《汉书·艺文志》曾记载中国早期占星导航书籍《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日月慧虹杂占》等,这里的“海中”或为汉代方士研究的海洋空间。《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汉代导航书籍(或手册)表明汉代人利用自然星象导航的事实。《太平御览》卷十五引东晋虞喜《志林》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这里的“斗机”,抑或为北斗的天机星;“指南车”,或为根据斗机而设计的指向仪。占星导航技术是根据自然现象变化的偶然性习得,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经验性知识总结。
汉代中国使用磁石导航测向技术已初具雏形,并已懂得磁石指极的物理属性。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云:“顿牟掇芥,磁石引针。”可见,人工磁化现象已经被汉代人认识与利用。刘安等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又曰:“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这说明,汉代已经懂得磁石引铁而不吸其他物质的物理属性。
英国的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中曾转引了中国一幅大约114年的汉画像,画像中刻画的是一位汉代巫师正在俯视勺形指南针。在武威,曾出土过汉代用于定位的栻盘,即堪舆家所使用的定位罗盘。王充在《论衡》中云:“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司南之杓”,即天然磁石指极杓,“投之于地”之“地”或为栻卜用的地盘。
汉代巫师俯视勺形指南针的画像。图/《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磁石罗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趋向发达,也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其中1号船台滑板长达188米以上,中宽1.8米,由此可推断造船载重在25~30吨左右,这明显表明秦汉时期广州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同时,航海技术也表现在航海测绘以及海上导航知识上。到唐代,《海岛算经》一书表明中国古代已经初步掌握了海洋基本测绘方法。晚唐时堪舆家卜应天的《雪心赋》有“子午针正”的记载,可见磁石指南针的发明不晚于8世纪。
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
直至北宋年间,人工发明与制造的天然磁石才广泛运用于航海活动。北宋初年的燕肃(961—1040)在《海潮论》中记载,在宋代不仅有陆上“指南车”,还有海航“指南针”。《梦粱录》曰:“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里的“针盘”,即磁石罗盘针。沈括(1036—1095)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及用磁针罗盘定方位的方法,如“缕悬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等。1044年曾公亮编撰《武经总要》记载了用以辨别方向的“指南车”或“指南鱼”。
电影《黄金罗盘》(2007)剧照。
1116年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载有“针横灯心”的水罗盘。北宋时期,《萍洲可谈》(1119)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说明中国在12世纪初已经开始懂得海洋测绘以及学会运用天体和指南针在海上导航的技术。在宋代,我国已经开始学会制造磁体进行导航测向。
到了元符年间(1098—1100),中国海船已普遍安装磁体司南装置,即罗盘指南针。宋人将磁针与司南装置组成一个罗盘指南仪器,它不仅为磁石指南针本身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基础,更揭开了我国乃至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新篇章。这种磁石指南仪器在古代的称谓很多,有地罗经盘、子午盘、定盘针、针盘等。宋代的磁石罗盘针用于远洋航海导航,为航海测定方位提供可靠的技术工具,也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宋末元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这里的“行丁未针”或“行坤申针”也是指宋元时期航海磁石罗盘,也说明宋代的罗盘与指南针走向合一。
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在宋代以后,《海道指南图》(元代)、《郑和航海图》(明代)均显示中国古代航海测绘技术先进,英国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详细记载了明代(或日本)漆木水罗盘,这既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达水平,又能体现罗盘技术对地图科学、航海测绘科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言之,中国罗盘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大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时期和宋代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时期,是中国对内陆空间的迅速扩张期,进而使得早期的风水罗盘快速转型为方位罗盘,而宋代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时期。由此,航海罗盘的诞生不仅适应宋代国家发展的海洋战略,还为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原文作者/潘天波
摘编/何也
编辑/申璐
导语校对/卢茜
这些风靡80年代中国的行当,正在一个一个消失
潘伟,广东连州人,
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发起人之一,
有超过20年的媒体工作经验。
从2000年开始,
他走访了20多个省市、上百个乡村,
记录并考证了民间300多个老行当。
以前的街头充满了烟火气,
80、90后还见识过的地摊胜景,现在几乎消失了;
很多不规范的行当被潘伟偷摸着拍下来,
让人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浓浓的“江湖气”;
还有一些会让你大开眼界,
原来以前还有这样的行业……
《百工记》 豆瓣8.7分
今年10月,他把照片和文字集结成册,
取名为《百工记》并出版。
趁此机会,一条前往广东清远拜访了他,
“几百个行当放在一起,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我们祖祖辈辈经历过的生活。”
自述 潘伟
撰文 鲁雨涵 责编 倪楚娇
潘伟在拍摄鸬鹚渔翁
20多年前,我就想做一本和“江湖”有关的书,最开始想的不是叫《百工记》,而是《江湖旧业影录》。
我出生在50年代,小的时候,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行业。到了六七十年代,个人没什么搞副业的机会,那段时间,民间是比较单调的。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民间就又开始活跃了,而且恢复得很快,我按照民国时期的369行的插图去对比,百分之八九十的行业都是有的。
圆木匠和大木匠
所谓的“360行”也是一个大概的划分,事实上要细分的话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木匠,把原木分解成木板的叫“解匠”,做锅盖、箍盆的叫“圆木匠”,盖房子、做家具的叫“方木匠”。
再比如做豆腐的,做黄豆腐、白豆腐的、油炸豆腐的,工艺也都不一样。
我一拍就是20年,书里面收录了193种行业,250张照片,实际上我拍了300多种行业,少说有上万张照片。
摆残局 2000年 广东省清远市
街头的烟火气
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比较杂乱。事实上越是杂乱,民间的东西就越多。
你可以在街头找到各种娱乐方式。
比如说耍猴的,猴子翻筋斗,做各种各样的表演。
摆棋局的,实际上是一种赌博,你赢了他给你钱,你输了就给他钱。
打台球的,好几张台球桌摆在空地上,像个大排档一样。
求签算命 1996年 广东省清远市飞来寺
还有算命的,见得比较多的是用小鸟算命。
先拿一叠大张的“百家姓”,问哪张有你的姓氏,又拿出一叠小张的“百家姓”,再问哪张有你的姓氏。然后把笼中的鸟儿放出来,它就会从一叠纸签里面选出你的姓来。
卖花鸟洋字 2003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
我们出去采访,也经常遇到一些“走鬼”,就是那种流动商贩。他们大多数没有能力租店铺,就在路边摆地摊,躲城管。
我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广场上,都看到了“走鬼”。他们就用中国传统的花鸟字,去画一些英文的名字,两三欧元就画一张。
他们用一个纸箱,撑开来变成一个桌子,就在上面写花鸟字,警察来了马上把纸箱一收,就跑了。
祁剧班 2006年 广东省连州市
还有人是走村的。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他们很少去赶集,也很少去城里,就靠这些人服务。
流动的剃头匠,挑着一个剃头挑子。一头是长方凳,有三个小抽屉,放他要用的家伙事儿,另一头是小炭火炉和黄铜脸盆,烧暖水给客人洗头,所以俗语才讲:“剃头挑子一头热。”
除了理发以外,他们还给人掏耳朵、洗头、洗脸、刮脸,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走。有的提供包村定向服务,按年收费,每个月去巡剃一次。
收购头发 2002年 广东省清远市
有剪头发的,还有收购头发的。
我拍到过两个男人骑着单车,走城镇,串乡村,收头发。碎发两元一斤,长辫看质量,可以到上百元,然后卖给河北一个专门加工头发的村子,做成假发。
流动照相师傅 2003年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还有流动的照相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出去打工,需要各种各样的证件,就有一些摄影师走村去拍证件照,背后扯块红布,一个一个人轮流坐在椅子上,他就拍,过几天冲洗好又送回来。
流动修理工 2001年 广东省清远市
中国人什么都能修
老行当里面,蕴涵了中国老百姓的很多特性。
中国人勤俭节约,什么东西坏了、破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去修,所以我们的修补行业曾经是很兴旺的。
家庭用具什么都可以补,碗也可以补,锅也可以补,瓷也可以补,鞋也可以补。
流动修单车档 2001年 广东省清远市
鞋匠绱布鞋 2003年 山西省平遥古城
我们民间有一句话,“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修补瓷器的人。过去老百姓家里的瓷碗,破了不丢,都要补的。
在陕西富平县,我找到了一个从事这门手艺的人。
除了补碗,他还补陶瓷的茶壶。茶壶有一条缝,缝是弯的,他就会补成一枝梅花,比原来没补过的更漂亮。有人还专门在茶壶敲了一条缝,找他来补,其实就是欣赏他的手工艺。
换煲底 2018年 广东省清远市
在洲心(清远附近的镇)有一家换煲底的店铺,夫妇俩经营。一般都是开饮食店的人来找,他们的煲一天烧到晚,底容易坏,舍不得买新的,换个煲底就继续用。
有个70多岁的老师傅专门从清远旧城来找他们,因为旧城已经没有换煲底的师傅了。他说,只要能换煲底,煲就能比他还活得长。
现在修补行业是越来越少了,你不太会穿补过的衣服,也不太会用补过的碗了。
编斗笠 2001年 广东省清远市
画“猫仔狮” 2016年 广东省清远市
中国的老百姓手也很巧,以前城乡到处可以看到家庭作坊,从吃的、穿的一直到用的物品。
现在大多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流程,但还是有人喜欢手工做的东西。
走村做床垫 2007年 广东省清新县
比如我曾经拍到过一个做床垫的,夫妻俩在村里面租了一间房子,平时就在空地上做床垫。
当时我就有点奇怪,床垫到处都有得卖,为什么还要特意来做?当地的村民就告诉我,看他做床垫就是货真价实,里边用的什么材料都看得清清楚楚,买得放心。
街边钉秤摊 2006年 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
做秤的过去到处都有。以前的秤是16两的,一根杆子加一个秤砣,卖菜的挑了一个担子,找个钩子一挂。
现在工商部门有规定了,卖肉的、卖菜的都要统一用电子秤,不能用杆秤。
前两年我去香港,也拍到了一个做秤的。他在路边开了一个半边铺,就是在墙上凿开一个一米多深的空间,只能站得下一个人。她告诉我,全香港也只剩下两三家在做手工秤。
百业变迁
拍了20多年,我观察到很多行业都发生了变化。
以前民间有“一阉二补三打铁”的说法,阉技曾经是农村里最吃香的职业,主要是阉鸡、阉猪。
“阉鸡佬” 2001年 广东省阳山县
我曾经在连州遇到一个“阉猪佬”,欧阳师傅,有人叫他是“连州第一刀”。
他16岁就继承了祖传的阉技,用的阉具都是自制的。到了阉鸡的旺季,鸡场找他都要排队预约,最多的时候每天阉上千只鸡,每年八月十五就收刀。
现在阉鸡的还有,阉猪的就越来越少了。
欧阳师傅就告诉我,以前养猪都要养一年,猪长到九个月的时候发情,阉了之后的猪肉才好吃。现在的猪,几个月就出栏,还不需要阉的时候,已经可以上市了。
临时劏鸡档 2005年 广东省清远市
还有“劏鸡档”,就是卖鸡、杀鸡的,也有鸭、鹅,广东人统称“三鸟”,放血、拔毛、开膛。
广东人喜欢吃鸡,逢年过节,路边的劏鸡档生意都很好。后来因为禽流感,不让卖活禽,劏鸡档就让位给屠宰厂了。
割鸡眼 2000年 广东省连州市
药罐、饮料罐,皆可拔火罐 2003年 广东省连州市
以前民间的医药行当也特别多。特别是农村,有很多卖药的,中草药,自己做的药酒、药丸、药膏,挂个牌子,什么祖传多少代,为了吸引注意,一边卖一边吹唢呐。
还有一些治跌打损伤的,无痛拔牙的,割鸡眼的,穿耳的也有。
这些也是鱼龙混珠,有的确实有作用,大医院都搞不定的疑难杂病,它碰巧医得好。但也有一些是江湖骗子,雇了一些托在旁边帮忙吆喝。
现在随着医疗水平慢慢提高,小诊所、药店到处都是,他们也就没有生意了。
批“八字” 2004年 湖南省江华县涛圩镇
择日师 2002年 广东省清远市
农村还有一种传统,叫“择日子”和“看八字”。有的人摆摊,有的不摆,乡镇里面口口相传,大家都会找到他。
男女结婚的时候,家长就把双方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给他,来判断合适不合适。建新房、动土、迁坟这些重大的事项,都要去问这样的先生。
其实这个习惯现在也有,但是在网上都可以算,算八字、看手相、黄道吉日,手机里面都有。剩下的人开始用一些现代手段,比如说有个机器,你把手掌伸出去,就能够看你的手相。打着这种科学的旗号,做的还是以前巫术的事情。
猴枣散 2001年 广东省清远市
越难找到越有意思
自从有了拍百工的计划之后,我先找了一些资料。比如说民国期间,上海的烟草公司会在烟盒里赠送小画片,印有“360行”的烟画;还有清末有一些白描的画册,有一个系列叫《营业写生》,也是关于老行当的。
我按照资料描述的行业一个一个去找。
要拍民间的百业,赶集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找。像清远附近的洲心镇,每逢3、7、10,大家就集中到一起摆摊,我们叫“墟”,农民可以把自己多余的农副产品拿出来卖,然后买一些其他需要的工业品。
安徽罗盘和山西泥人
补缸 2006年 浙江省台州市
有些行业只在外省有,就自己掏腰包坐车过去,只为了拍那一张照片,比如说安徽黄山的做罗盘,山西的做泥人、做毛笔,浙江的补缸。
还有湖北的一个做粉笔的村,很厉害,那里生产一种石膏,现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粉笔,80%以上都是那个村做的,厂家只做粉笔盒,贴商标。
爆米花 2018年 江苏省江阴市
除了专门拍的,还有偶遇的。有一次我刚好去常州旅行,路过江阴一带的时候,突然看到路边有一个卖爆米花的,我就赶紧叫司机停车,下车跑过去拍。
他们是俩夫妇,开了一个小四轮,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走,走了附近好几个省。他们白天就找一个地方,摆一个摊子爆米花,晚上就把车开到公园或者公厕附近,如厕用水两方便,就睡在车厢里面。
像这种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也想尽可能找一些走江湖的人,越难找到越有意思。
潘伟和雀笼店老板交谈
因为在媒体工作,我就有个习惯,尽可能地做一些采访。拍这些老行当的时候,和他们聊天,做一些深入的了解。很多已经成了朋友,加了微信,随时可以去拍。
也有一些不太好拍的,比如街头卖药、算命的,他们不太愿意给你拍,也不愿意和你聊。那我就偷偷拍,在旁边观察他的操作。
货郎担 2000年 广东省清远市
大多数行业都有一段很长的历史。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那是他们的生计,我作为考证人,就会查各种资料,甚至从一些古籍里面,了解它的源流和发展,比如《天工开物》《王祯农书》《考工记》等。
把这个行业如何操作、发展脉络和现状记录下来,再配上我拍的照片,它们就是这个行当发展的“物证”。
摆地摊卖歌书,一边卖,一边捧书吟唱 晚清时期的《营业写真》中就有“卖山歌书”这个职业 2007年 广东省英德市
最近几年,我发现老行当越来越难找,有时候听别人介绍某个行当,在哪里有,跑去那里,发现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都变味了。
后来也觉得也是一个好事情。这些行当的变化,最根本的还是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你看现在买东西都用手机,正规的店铺生意都非常清淡,更何况那些走江湖的,他们也要找到新的活法。
我在平遥曾经采访过一个做泥人的,他祖上几代人都是做传统泥人的,现在他儿子也跟着他一起做,但是他儿子完全就是创新的,比如把泥人做成时尚挂件,然后放到网上卖。
以前他们只是在平遥一个偏僻的街道开了一个店,只有游客来买,现在他的生意就大很多。
还有我认识的俩夫妇,在清远做广式鸟笼,拿到广州去卖。后来手艺越做越精,他们就走了高端的路线,做订单,一个鸟笼要好几万。但是手艺还是传统的手艺,也是他们活下去的一种方式。
很多不规范的行业,现在规范了,人的商品意识提高了,知道要去买正品,而不是买那种伪劣的产品,也是说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用自己的影像和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事实上也是记录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甚至好多代人曾经有过的生活,我觉得是有意义的。
相关问答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有好多禁忌与风俗,你知道有哪些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力不可违抗。一个日日相见,相处聊天的人,凭空就从世界上消失,相信这是他身边亲戚朋友都无法接受的。虽然人死不能复生,但是它们永远都...
战犯在关押期间有死的吗?最近央视上映的《特赦1959》特别的火热,此电视剧真实反映了建国后国民党战犯管理工作,展现出我党政治智慧和伟大魄力。建国后,为了便于对战犯的教育和管理,1...
我要投诉小 罗盘 软件,存在诈骗行为-找法网我要投诉小罗盘软件,存在诈骗行为互联网纠纷*遭遇法律难题?点击快速获取解决方案咨询律师解答共有1条你好,建议及时报警平台特邀律师推荐咨询我如果...
湘鄂许多人的先祖都是从江西迁徙而来,为何不称宗亲,而称江西老表?准确地说,湘卾许多人的先祖都是从江西赣州、饶州迁徙而来,瓦屑坝是湘鄂两省迁徒人心中的圣地,他们的祖先就是从这里出发,迈着艰苦的脚步,走向湖南,走向湖北...老...
出殡日期怎么算?正如楼上所说.以下列举山西出殡习俗出殡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棺木抬...
D. 罗盘 、羽绒服、对讲机、防水服[最佳回答]CCCA
船是谁发明的?它的起源历史? - Goodkid的爱乐园 的回答 - 懂得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船——独木舟(把一根圆木中间挖空)。然后,出现了有桨和帆的船。后来又出现了用蒸汽或柴油发动机...
考古有什么意义?谢谢邀请。有时候,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学习考古有什么用呢?提到考古学,好多人都会认为考古等同于恐龙化石、鉴宝、盗墓,事实绝不是这样。那么什么是考古学...
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从宋代转型 - 喜欢夏天...- 懂得宋代,正处在2113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5261的立国基础是小农经济,自4102然经济气息浓1653厚;宋明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
有哪些关于古人外交方面的事件?分析一下这些事件?古人外交事件挺多的,但是今天我想谈谈近代的。关于抗美援朝和印度自卫反击战两件外交方面的事件,特别具有借鉴意义!首先,就是抗美援朝,我们都知道在当时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