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应用特点 电子政务下的政府管理会有哪些新特点?这10条特征告诉你

小编 2025-01-21 论坛 23 0

电子政务下的政府管理会有哪些新特点?这10条特征告诉你

第3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学习重点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模式的特征;

●电子政务促进或引发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

电子政务更多的是政务问题而不是“电子”问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电子政府指令》,2003

3.1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告诉我们,电子政务不是简单的“传统政务+信息技术”,而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形态。电子政务本身就是政府管理变革的产物,它对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影响巨大。这些变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3.1.1 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影响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是政府管理的主体,这一角色并不因传统政务转变为电子政务而有所变化。只不过,电子政务给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政策水平、技术素质以及其他智力、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1.1 电子政务给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为方式带来的变化

电子政务给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基础能力得到延伸与增强。电子政务需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如用计算机系统办文办事,用新的电信手段举行远程会议,用网络高速大量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等。这无疑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目力、听力、感知力等基础能力,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所无法完成的工作。

(2)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政务强化了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使得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使获取信息变得极为便利,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甚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成为可能。

(3)大大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电子政务节约了原来靠人脑程序性地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信息加工、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4)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与电子政务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思想和管理理念。

(5)促进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电子政务的实现既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节约了行政人员的精力与时间。前者成为行政人员不断学习与接受培训的直接动力,后者则创造了可能与机会。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教育培训方式的更新(如网络学校)更为行政人员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动力。

3.1.1.2 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的新要求

电子政务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

随着政务信息公开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将有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将处在公众的直接监督之下。这无疑对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务员不能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自觉用超乎社会一般道德规范的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实际上就将无法或无力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甚至可能导致政府管理失灵,政府丧失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等极其严重的后果。

2.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

归根结底,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这其中最直接的是他们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因此,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等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便成了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政府机关应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同时,要从现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选派一批已初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年轻人,到高等院校、IT企业学习、进修,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日常更新与维护提供人才支撑。

3.公众回应能力方面的要求

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回应能力强大的各种电子化的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主要使命。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由于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帮手,政府可以实现网上的虚拟管理和服务。但是,“虚拟公务人员”在自动处理公务时难免会出现呆板、机械,缺乏创造性等弊端,因此,如果现实中的公务人员不能提升服务能力,即不能采取措施弥补不足,不能对政务处理中遇到的突发性事件和公众需求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处理,就非常容易弱化政府管理中的应变能力,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造成疏远公众、与公众产生隔膜的不良后果。

4.领导者专业化方面的要求

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行政领导者不得不更多地进行分权或授权,上下级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将得到改变,集权式的分层管理体系将过渡到交互式、网络化的平行管理体系。行政领导者需要把管理的大部分内容交给技术专家去做,这时候,如果行政领导完全是技术外行的话,就难免会产生被技术专家牵着鼻子走的情况。这当然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成效,影响领导和机关的形象、威信的塑造。因此,国家机关中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尽快实现专业化。

3.1.2 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政府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以确定行动方案的行为或者过程。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是围绕着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决策的效率展开的。

3.1.2.1 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目标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特别是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应以顺应客观规律、维护公众利益、令公众满意为决策的根本目标,为此,决策过程中的行政参与和民主公开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各地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开展,公众参与决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

3.1.2.2 电子政务削弱以至取消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分界

在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结构中,组织内部层层授权,下级对上级严格负责,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从而作出决定。而电子政务的实现,几乎使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工作现场就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无须事事先向上级汇报,再执行上级的决策,真正可以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所描述的:“由于新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中央政府的集中决策愈来愈缺乏效率,谁是总统再也无关紧要,因为实际的政治力量,即把事情处理好的能力,已从国会和总统的手中转移到州、市、镇和邻里的手里。”(注:[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100~10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1.2.3 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政府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按照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学说,信息的不完备是影响人们进行理性判断和决策的直接原因之一。电子政务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网络化电子政务的实现,使得政府决策者可以在广泛了解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决策,避免了靠经验决策和决策信息不完备导致的盲目决策现象,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3 电子政务对行政方法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与行政方法密不可分。事实上,所有行政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信息处理和管理过程,都需要有相应的信息支持,而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行政方法就是专门为保证信息流通而创立并得到应用的。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必然引起行政方法的变革,这种创新性变革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3.1.3.1 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例如,目前行之有效的网络规划技术,就因得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网络规划技术源于19世纪末美国学者甘特发明的甘特图,后发展为横条图形计算法,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安排工序和时间的图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为网络规划技术。著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就因为使用了网络规划技术而使原定14年的计划提前5年实现。网络规划技术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工作程序模型的建立就得益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运用。

3.1.3.2 创立全新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电子会议系统(electronic meeting system,EMS)、远程控制、协同办公、动态网络规划成为可能。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就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方法,如人民银行网上支付、海关总署报关单和外汇联网的外汇核销系统、工商局红盾信息网提供企业数据库、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稽核系统和电子报税等。这些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3.1.4 电子政务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传统的行政组织形式是科层组织结构。它的创立与发展不仅与素质较低的人员和平稳的管理环境相适应,而且也是受信息技术不发达制约的无奈选择。科层组织结构的最大优点是效率很高,其弊端在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压抑组织成员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科层组织的革新不可避免,而电子政务的发展则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1.4.1 中间管理层的缩减

中间管理层的大规模发展是信息通信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通过加强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的直接沟通,逐步缩减甚至可能最终取消中间管理层。

3.1.4.2 管理幅度的增宽

信息技术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状态和意图,而且仅占用很少的精力和时间。这样,一个管理者就可以领导更多的下属人员,拓宽管理幅度。

3.1.4.3 行政组织绩效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一个行政组织要完成与过去同样的工作量时,所需投入的人员数量大为减少,这有利于使行政组织更加精干高效。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采用,在提高行政组织产出绩效和促进行政组织成员自身发展方面所具备的潜力非常大。因为说到底,任何管理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过程,行政组织的绩效实际上就是信息沟通、交流的绩效,而电子政务所能够达到的主要目标,就是为行政组织间、行政组织成员间、行政组织与管理服务对象间的全方位信息沟通和交流保驾护航。

3.2 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特征

电子政务既是政府管理变革的产物,又对政府管理的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子政务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3.2.1 知识化

知识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维的高级形式。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知识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作用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20世纪90年代初,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因而,电子政务的运营必须考察社会生产的知识化特征,从而确立电子政务的目标。

从泰勒创立“科学管理”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的飞跃。如今的知识管理——K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挟信息化大潮扑面而来,成为当今最为流行也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之精粹莫过于提高效能,而K管理结合了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提高效能方面有着传统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许正是当前知识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的根本原因。

电子政务的运营必须体现知识管理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合理调配资源、加强对外交流。电子政务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各种基础应用,如:内部语音交换、视频会议、电子邮件、传真服务器、公文管理、档案管理、公共信息、日常事务、会议管理、多媒体培训、办公自动化系统与Intranet/Internet的互通等。开发各种专业应用,如:政府流程管理、电子服务提供、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公众关系管理等。最后,为了保障政务信息的安全性,还要着手于安全措施的建构,如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另外,要实现持续有效的知识管理,还要注意对网络的日常维护。上述各方面实际上都体现了知识化的基本特征。

3.2.2 信息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已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及其相关管理与技术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互联网正在快速地向着集成、高性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变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网络,并以极快的发展速度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从美国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以来,这一战略性的决策对于保持美国经济的继续繁荣和稳定,增加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政府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建设中国的信息网络的规划,提出首先建立“三金工程”以及建设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政府信息网。我国政府在1999年开始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并把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同时相继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网上支付系统、海关总署的报关系统、教育部的网上教育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政府信息化使政府成为社会信息化的先导和巨大的推动力量,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抵挡的汹涌大潮。

信息时代不但使得互联网成为全新的媒体形式,而且将塑造全新的管理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信息的价值,也强化着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在信息时代,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面临一系列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提高政府效能?如何利用信息作出正确决策?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与公民的互动关系?……政府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解决大量不断发生的问题,必须建立电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各方面的建设。

3.2.3 虚拟化

在一定意义上,电子政务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平台构建“虚拟政府”。尽管许多实际的管理工作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离不开实际的工作部门,但诸如信息提供等服务则完全是可以通过虚拟方式实现的。

公众利用“虚拟政府”所提供的全天候服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这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提高了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比电子商务提供的商业化服务更宜于虚拟化。因为,电子商务必须以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为保障,而电子政务中所包含的诸如电子纳税、电子审批等诸多服务并不要求实物的送达。如此一来,传统政府管理的实体管理和实体服务就可以逐步虚拟化。原先政府管理的功能,未来都将可能通过以网络提供为特征的虚拟形式来实现,政务处理将逐步虚拟化。政务处理的虚拟化意味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采用全方位的,可由服务对象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具体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方式的全新公共服务模式,这无疑会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虚拟化政务处理,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机构的简约化、组织变革的科学化、组织要素的智能化、管理过程的协调化、经营方式的合作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组织文化的多样化、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经营管理内容的弹性化和组织运营的高效化等功能特征。

政务处理的虚拟化是以虚拟组织技术为前提的。所谓虚拟组织技术,就是对现实组织(如行政组织、社团组织、学会组织等)的结构、体制、运作管理等过程的模拟。如对行政组织的模拟,就是根据行政组织的职能、结构、规模、性质和行政绩效等,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建模、图像生成与显示等技术进行虚拟现实研究,分析真实行政组织的运营情况,提供具体的数据等,最终反映该行政组织的全貌。

用计算机虚拟真实的行政组织,要求对政府运作的每个管理环节都非常了解,制定相应的政务处理规划,建立相应的模型,经组合后真实反映出政府管理的每个环节,包括对行政绩效、行政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行政决策备选方案进行论证,提前发现行政执行中的薄弱点,如监控办法、考评体系等,并做相应修改,以减少决策风险,提高政府绩效,改善服务质量,增进社会福利。

3.2.4 数字化

政府比其他任何组织都更能从数字程序及其改进程序中获益。例如,政府可以利用无纸化程序来履行繁杂的手续。这些手续确实是必要的,但也都是重复的、例行的,人在处理此类事务时的优势比不上数字化的机器;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化程序为社会提供新的服务,这种服务的实际提供者是只认“规则”不认具体人的机器,它在实现刚性的“法制化管理”和“绝对公平”的服务方面,也具有比实在的公务员更大的优势和便利;政府通过数字化程序,还可以降低公众对复杂工作流程的反感,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因为数字化程序可以使公众不必理会,甚至可以完全不知实际运行中的必备程序流程有多么繁复(现代管理的复杂性使部分流程必须具有这样的特性),在做出简单操作和选择后就可以获得结果。

比尔·盖茨在其所著的《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中概括了政府数字化的五个步骤(注:参见[美]比尔·盖茨:《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34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让政府雇员使用电子邮件,淘汰书面存档,保证政府内共享的一切信息都是数字化的。

(2)把政府服务都搬到网上去,给用户设计一个界面,在互联网上公布一切。

(3)吸引技术公司的投资,鼓励电子贸易,有时采取财务鼓励措施,但更多的是用合作项目来鼓励。创造一个以电子方式鉴定企业和公民的框架。

(4)解除对远程通信的管制,鼓励对远距离通信基础设施的大额投资。

(5)把技术作为各级教育和培训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公民的技能。

数字化管理在社会各界已引起普遍关注。在电子政务运营中,管理运作越数字化,相关各方受益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行政组织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精简工作流程和组织,创建和不断优化数字神经系统。领导者应亲自参与数字化管理战略的设计,参与组织流程和机构的优化设计,让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充满活力,这就要遵循充分授权和开放的数字化管理思想,设计的目标是让整个组织有接近本能式的反射能力。在实践中,数字化管理最广泛的应用是“数字化城市”的建立。“数字化”城市将满足五项需求:第一,满足客户的上网需求;第二,网上办公需求;第三,办公自动化;第四,资源共享;第五,协同共享。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他的一句名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迅速传遍全球。今天中国对数字化的认识已经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刻得多,全面得多,采取的实际行动也果断得多,有力得多。例如,北京就制定了投资300亿元打造“数字北京”的宏伟计划。中国只有建设自己的“数码港”、“数字城市”,加快推进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过程,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的差距,尽快填平“数字鸿沟”。

3.2.5 全球化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公共行政的职能、权力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现实状态,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即全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使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和趋势。从经济上看,全球化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使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的框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人才的流动呈现出世界性。从政治上看,全球化意味着各个民族国家的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各国都必须承认、维护和促进世界政治体系的共同标准,比如主权、民主、平等、人权等。它要求各个民族国家必须把自己的政治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轨道。从文化理念上看,全球化意味着超越民族和国家疆域的界限,以全球意识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文化共性的意义,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传统的政府管理强调封闭性,很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电子政务则需要利用对外开放的网络平台,这使得电子政务必然带有一定的全球化特征。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已不限于国内公众,政府管理在许多方面都要受到外部环境特别是国际环境的影响,“闭关锁国”的办法再也行不通了。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条件下,我们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必须按国际规则来处理相关事务。当然,如何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保卫国家的信息边疆和信息安全也是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3.2.6 集成化

集成化意味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的全面应用,促使政府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得与社会控制能力,而且网络信息技术的可复制性、高速运算、全球接入和工作流程集成化等特征,不仅使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数据库、聚集信息资源达到共享,还可以建立一张包罗省、市、县以及各行各业在内的电子政府超级大网。如克林顿政府曾建立的美国超大型电子网络——“第一政府网”,一方面,它能够加速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反馈,减少“橡皮图章”和工作环节,让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另一方面,它还能在一个政府网站内集成各种各样的服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局部成果——“中国电子口岸”,就已能将海关、经济、贸易合作、税务、外汇业务的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3.2.7 敏捷化

敏捷化,就是高效、迅捷。电子政务的建立和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有效、快捷的载体,也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电子政务为公务人员提供了现代的办公手段和应用工具,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节约了传统行政管理中靠传统会议和文件传递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政务微博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及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网上在线服务让沟通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使政府管理更加精干、高效、快捷。

3.2.8 科学化

电子政务把政府管理和决策建立在数字信息平台上,提供明确、具体的数字信息基础,政府的运行表现出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政府的行为过程因此是精确化的。因为只要数字信息的给定是完全、准确与全面的,那么以此为依据形成的结果必然是确定的。电子政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基础信息平台,通过已建成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全方位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和输出信息,确保政府在全面、迅速、及时、准确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这就避免了依靠经验或信息不完备导致盲目决策的现象,从而改善了行政决策的有限理性,提高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2.9 规范化

这里的规范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电子政务的规范化。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打破政府中人为的界限,实现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大量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是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这就避免了“人为操作”、“暗箱操纵”,而具有较强的业务可靠性、安全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程序性。

(2)对电子政务管理的规范化。为了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转,首先应规范政府网站、网页设置,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保证网站信息资源发布的正常运转。对那些应该公开的公共信息资源却没有公开的,要追究责任,以此维护政府网站的严肃性、权威性。其次,应制定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施工、管理、验收等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与国际信息网络化的建设接轨。

3.2.10 人本化

电子政务是以改善面向公众的服务为出发点,它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彻底体现。政府机构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向社会公开大量信息,及时与企业和民众沟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从而不断增加服务的数量,提高服务的质量。在我国,已经开始有相当一部分政府网站将电子化公共服务作为主体功能,设置了大量便民、利民设施,为公众提供无障碍的信息查询、申请、交费、注册等服务项目,而且基本上都具有“一站式”、“365天×24小时自助式”等服务特色,真正体现一切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3.3 电子政务促进或引发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

3.3.1 概述

电子政务所依托的信息技术,同样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发展,必然要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等问题。加之在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所依赖的主要资源已经革命性地从物质资源转向了信息资源,因此,主观和客观上的诸多因素都要求政府管理模式作出适时的转变,也就是要求政府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始终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联系。就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改变了而且还在改变着政府管理的环境和内容。信息化在促进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能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管理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的回应能力建设,提高政府沟通效率和决策质量,更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出优势。因此,电子政务的实现必须与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结合。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seamless government),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的职能,建设导航型政府;改变政府治理结构,从国家单独治理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革新,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

3.3.2 政府权力体系的再构建

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展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正在兴起,它将为我们的政治生活制定新的行为准则。政府部门作为“政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变革自身,使内质符合外在要求。政府政务运作的网络化趋势,正适应着,也加速了信息化潮流下政府权力结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等方面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未来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权力分散是大趋势。其中,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从技术上成为加速政治权力分散化的催生力量。因为,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跨越时空进行沟通与交流。“所有的国家、集团和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只能构成部分,而不是整体。而且国家、集团和个人在这种空间里,也都是平等的。在国际互联网上,有时候个人的影响可能超过集团,乃至国家。”(注:航亿苇、孙晏新、杨茂东:《电脑思想库》,658页,广州,广州出版社,1997。)未来网络时代的基本政治面貌将是:原有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型被打破,平面化的权力结构将取而代之。它将使公民获得更多的权力,以往由政府独享的权力将部分甚至全部下放至公民个人或公民结合体,他们的参政基础是拥有知识、信息及向集权挑战的网络技术,他们的参政方式之一就是上网。为此,奈斯比特早就科学地预见到信息时代需求的治理形式是“共同参与制”(注:[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16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公民都可以使用连接到网络的电脑的时候,政府各种决策就可以在电脑网络的全民表决系统上进行,同样,政府选举也可以通过它实施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可能受到削弱。行政活动必须吸收新的角色参与,而司法活动受到全面监督,政治变成人人可以直接参与的事情,直接民主或自治的程度与范围将加深、变广,政治体制将日趋完善。

3.3.3 政府组织结构的更新

托夫勒指出:“如果一种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确实在取代大烟囱工业生产,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场历史性的斗争。这场斗争将重建我们的政治机构,使之适应革命性的后批量生产(post-mass-production economy)。”(注:[美]托夫勒:《权力的转移》,268~269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长期以来,政治领袖和政治理论家都同样认为交流对政治体系及政治民主有重要意义。不可否认,科层制(官僚制)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它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科层制交流模式往往是封闭的、不自主的。这种交流结构似乎存在着潜在的病理倾向,它往往导致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我们知道,这可能是由于任何一个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处理信息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流经各个等级结构的信息,往往因其中地位较高者的意愿和敏感以及地位低下者的屈从而被歪曲。(注:参见[美]G.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189~19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维纳认为,当一个系统的组织程度越高时,它所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政府能越来越大地满足行政系统的信息扩容要求时,则该政府的组织结构也就越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条件下出现的,区别于科层制政府的政府组织形态能提供最畅通的信息流动渠道,使政府可以借助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功能效用。它可以从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投资中获取最大的回报率,它展示的平面型结构将成为后科层制时代的组织类型,它将引起机构精简与合理化改组的后续效应。

3.3.4 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

电子政务将引起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由集中威权方式走向分权民主方式。权力的转移将改变“命令—控制”的管理方式。首先,随着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财富的新系统和资源掌握的不均等性将造成社会差别的扩大化,各地区和地方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技术和政治特性,人们的需要以及政治要求的多样化增大,公众已很难形成普遍一致的意见。其次,集中威权式的信息系统包括许多环节,发生错误和失真的可能性也成倍增长。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各级官员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容易形成决策偏私;另一个问题则是信息大量增加后将使得信息处理技术的复杂程度提高,原始资料往往必须经整理后才能为高层官员所理解,特别是当信息资料是官员能力范围或专业领域之外的事务时,这就使他们不可避免要依赖专家。结果,集中威权等级制要么被推向一定程度的分权,要么陷入缺乏效率、不合理性的僵局中。电子政务的工作方式正体现了一种分权与民主的特质,它捍卫了效率与理性,是信息化潮流下有效的政府形态之一。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特征,以及由推行电子政务而引发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问题。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体现为:电子政务影响行政人员的素质;电子政务影响行政决策的过程和质量;电子政务影响行政方法的采用;电子政务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建设。在全新的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体现出全新的特征。电子政务在引发并推动着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

关键术语

行政决策 行政组织 知识化 信息化

虚拟化 数字化 全球化 政府权力体系

政府组织结构 政府管理方式 政府管理模式

复习思考题

1.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

2.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特征是什么?

3.电子政务促发了政府管理模式在哪些方面的变革?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革?

4.电子政务促发的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给我们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

5.有人说,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管理革命。你怎样评价这种说法?

6.你怎样认识“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潮流下有效的政府形态之一”的观点?

阅读资料

1.董克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库珀等.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澳]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我国电子政务系统成立时间较短,却如此先进,原来全靠这6大功能

第2章 中国电子政务及其发展历程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了解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与效益;

●理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理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策略。

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1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子政务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发展的,即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电子政务”这一条主线展开,目前已进入电子政务工程的全面建设阶段。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始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在国内引起办公自动化热,政府机构的一些部门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而且建立了一些信息中心。后来随着PC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进入了政府机关,政府机关也适应了用计算机进行文件处理和传送等新工作方式。

2.起步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些工程,主要如1993年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卡”、“金关”和“金税”工程。它们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3.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1999年被定为“政府上网年”。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截至2001年1月底,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4722个,占国内域名总数的4%,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3200多个,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4.整体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指导和科学规划得到加强,我国的电子政务进入了整体发展期。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前者作为中国第一个信息化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系统指导、科学规划的新阶段;而后者明确将电子政务作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先行重点,强调要抓好电子政务,推动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使得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有章可循。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电子政务网络已经实现了省级全面覆盖,以及90%的市和80%的县的覆盖率,全面开展电子政务应用的条件基本具备。

政府网站及其网上服务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以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运行为标志,我国政务网站的四级体系基本形成。到2008年,部委、省级和地市级政务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100%和99.1%。(注:参见工业与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编:《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围绕着以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提高政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民众互动、提升行政效能和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2.2 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

功能是指事物有利的作用。如果需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电子政务的功能,那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全面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中国发展电子政务的有利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对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的批示中明确指出的: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当前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所谓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从重塑国家和社会间的权力关系的角度,实现政府逐步放权于社会,强化社会权力和自治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管理。这一转变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电子政务正可以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从而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电子政务建设如果能科学发展,一定会有力地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信息服务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电子政务在政府职能转变中将发挥“助推器”作用。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有两项: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两项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长期以来,政府职能过多地偏重“管制主导”职能,而忽视了“服务主导”职能,使服务变成了政治口号。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调整政府的权力结构,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立足点,逐步实现由“管制主导型”政府向“服务主导型”政府的转变。而电子政务的实施,正是以网络平台、业务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推动业务的整合和跨部门的协同,从而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达到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环节,打破政府机构特有的条条和块块,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它可以减缓甚至杜绝传统组织形态下经常出现的官僚主义现象,消除信息传递的障碍。国内外电子政务发生、发展的事实证明,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2.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电子政务通过网络办公,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诸如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利用互联网的通信能力提高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速率和效果,提高公文处理与管理的质量,提高各种现代管理所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料的管理水平,扩大信息资料共享的范围及数量等。

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强化与发展必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子政务的目的之一正是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手段,优化并扩展政府机构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政府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政务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先进生产力来解放管理能力,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方便快捷的网上沟通可以实现无纸办公及远程办公,克服“文山会海”和“公文旅行”等弊病,节约人力和经费。它还可以减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丰富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使相应的事务处理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提高公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无例外地意味着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3.使公众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的核心理念就是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政府发展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电子政务通过政府公务活动的电子化,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流程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规程,获取与公众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其他一些重要的信息,享用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施电子政务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

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和大量的公务处理转移到网上进行,改变了传统依靠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也免去了公众在享受种种公共服务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便,可以使公众获得更好的服务感受。

2006年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正式开通充分体现了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信心和决心,标志着我国完整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的形成。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热情,促进了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政务超市”、“行政审批大厅”、“一站式服务”,以及在作出涉及民生的一些重要决策时,由政府组织听证会,开通“市长电话”、“市长电子信箱”等,给群众带来了很多便利。政务公开便利了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对话,保护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众可直接在网上行使对政府的民主监督权利。这些变化,其本质是公众享受政府服务的权利的具体化、有形化和切实化。为社会公众服务不再仅仅是政府挂在嘴上的口号,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

4.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使社会公众更好地参政议政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国家首次从行政法规层面上对政府信息公开作了明确规定,使广大群众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能够一目了然,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用法律打造透明政府,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手段使政务公开得到切实的条件保障和推进动力。它可以使政府通过灵敏有效的网络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及其公务员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监督,杜绝滋生腐败的暗箱操作,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责任心,促进政府部门的廉政建设。

传统政务环境下,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不可能与政府实现空间上的零距离接触和时间上的第一时间接触,这容易使政府疏远人民群众,容易在中间环节发生腐败和“肠梗阻”。实施电子政务以后,政府可以从多种多样的信息源中快速获得普遍性的群众意见和呼声,实质上拉近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政府通过群众监督、群众信访、形势分析等途径,全面、准确、及时而真切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到普通老百姓时下最关心的问题,从而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政府部门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真正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法规,使政府管理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公开办事规则,规范办事流程,将服务于政府部门和科研教育部门的各种信息资料、档案、数据库在网上公开,使政府受到公众的监督,能有效地保证政务工作的公开与透明,有利于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公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腐败和徇私现象,推进廉政、勤政建设,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5.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政府在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全面提高管理效能。在这方面,电子政务的作用空间很大,它在客观上放大或者扩展了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比如,比较充分的电子化、网络化,使政府可以有切实的手段和措施为社会有关方面建立或者促进建立相应的专业交易市场,以推动经济的发展。针对资金、技术有限的民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的发展需要,政府可以通过为其建立面向供需双方的专业化网上市场来促进其发展。这对于搞活经济、繁荣市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对市场监管形成的实际作用更加明显,从1993年年底开始的“金卡”、“金关”、“金税”等“三金工程”的实施,在客观上极大地加强了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减少了偷税、漏税和出口套汇等现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经济、生活和生产秩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电子政务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方面作用同样显著。所谓社会管理,是指政府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约束和引导,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以保持社会内部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生活有序化的过程。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在对主要涵盖教育、科学、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环境等领域的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协调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在处置和管理各种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过程中,都可以大有作为。特别是在强化“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能力方面,因为这四项基本能力都是以增强政府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而电子政务恰恰可以使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看得全、看得准、说得通、行得通,确保了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真正实现情况明、方向准、政策正确、措施到位、力量充沛、环境优化、效果良好。

6.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因此,电子政务也就成为社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发展电子政务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网上信息资源,而且将成为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电子政务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政务需要依托社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电子政务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政府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如果能率先实现信息化并建立起电子政务体系,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信息化形成重要的示范、引导、推动、促进和保障作用。以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特点的电子政务系统,实际上与社会上的各领域,特别是各种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系统有着紧密的关联,特别是与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食品安全、治安管理、就业保障等关系民生的领域的关联更是千丝万缕、不可分割。在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的情况下,便利性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促进相关领域信息化的动力,相关企业活动和公民生活也会“自然而然”地搭上电子政务的快车并随之走向信息化。电子政务自身的公共性质,还必然会使社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而这些设施无疑会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发展电子政务还会非常有效地推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使政府的需求成为相关企业群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动力和源泉,靠政府为数不小的订单以消费拉动生产,用政府的钱“砸”出一个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兴旺、越来越规范的市场。这样的环境,当然是我国社会信息化事业所需要和要求的。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的巨大威力。同时,这种发展本身也在验证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职能实现方式变革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电子政务的发展,使政府不单靠发文、发号召,不单靠强制命令,也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职能。政府靠“信息引导”和“利益推动”所实现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甚至是令人鼓舞的。

2.3 中国电子政务的效益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和收益。电子政务的效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府通过实施电子政务而节约政府开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二是政府利用电子手段行使管理职能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从目前的具体情况看,我国的电子政务主要在以下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益。

1.通过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促进了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为世界瞩目。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更好,成就斐然,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2009年稳居第三位,2010年开始超过日本跃升世界第二位。这些成就是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成果,也与我国政府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加强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密不可分。而其中电子政务也功不可没。最值得肯定的是,它非常有效地放大了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效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是我国电子政务若干“金”字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正式启动了“金关工程”、“金税工程”、“金卡工程”等若干“金”字工程。“金”字工程全部由国家主导,目的是通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部门对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果。

199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金关工程”,其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对外贸企业的信息系统实行联网,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业务,消除进出口统计不及时、不准确,以及在办理许可证、产地证、税额、收汇结汇、出口退税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减少损失,实现通关自动化,并与国际EDI通关业务接轨。“金关工程”非常有效地遏制了伪造假单证、假批文和假印章的“三假”走私、骗汇、骗税活动。1996年全国海关查获“三假”走私案件案值7亿元,1997年为14亿元,1998年上升为21亿元,在实现通关信息化以后,1999年“三假”走私案件案值迅速下降为3亿元,且多是1998年以前的积案,2000年开始,此类案件基本绝迹。“金关工程”不仅较彻底地打击了走私活动,并且保障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安全。

1999年起,我国在建设“电子海关”的同时,启动了“口岸电子执法系统”专项工程,有力地打击了逃汇套汇等不法行为。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为逃汇套汇问题而困扰,虽然我国外贸顺差总是不少,可外汇顺收却总是不多,如1998年我国外贸顺差为435亿美元,但外汇顺收只有48亿美元,曾有人断言:“每年通过各种渠道从我国境内外逃的资金可能比我国引进的外资还要多”。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启动当年的1999年,我国外贸顺差就达到293亿美元,外汇顺收235亿美元,基本保持了平衡。

“金税工程”始于1994年,是整个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目的在于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全国税务机关信息共享,全面加强对税收各税种、各环节的监控和管理。经过一期、二期工程,从发票发售、申报认证、稽核,到协查等各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实现了不同环节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于2001年开始运作的“金税工程”二期,主要监控对象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它的实施效果良好,特别在遏制骗税和税款流失上取得了显著的收效,基本上堵塞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的漏洞。2001年由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督办了57起虚开发票案件,共涉及113户企业。其中,属于2000年“金税工程”开通以前虚开的有40户,2001年上半年虚开的有68户,2001年7月1日“金税工程”全面开通后,下半年虚开的只有5户。可见,“金税工程”实施后,案件数量明显下降。“金税工程”为税收连年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全国税收突破1.5万亿元、增加额超过2500亿元,“金税工程”功不可没。2005年9月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金税工程三期项目建议书》,标志着“金税工程”三期正式批准立项。“金税工程”三期建成后,有利于税务部门加强对各税种的控管,有效打击涉税犯罪行为;有利于防范和遏制腐败,加强队伍建设和推进依法治税;有利于提高税务部门工作效率和税收征管质量,营造公平纳税的环境,实现方便、快捷地纳税。此外,还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金税工程”三期工程把整个税收征管业务纳入计算机系统,实现国税和地税系统的信息共享,全面推进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收的稳步增长。

“金卡工程”即金融电子化工程。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金卡工程”。“金卡工程”广义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是我国的一项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它的启动加速了我国金融现代化步伐,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方便了人民的工作、生活。金融电子化主要包括银行清算系统、联网信息系统、柜台业务系统,以及个人的信用卡和储蓄卡应用等方面。这个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各大中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卡代发工资,并能在城市各银行、各储蓄所实现通存通兑,能在联网的各大中型商场销售点终端上利用信用卡实现转账消费等。

“金卡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大社会系统工程。“金卡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对于我国提高支付结算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减少现金流通,遏制经济犯罪,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便税收征管和信用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金卡工程”将是政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并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述事实证明,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物价,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和保障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秩序的建立。

2.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网络化的办公技术和手段,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政府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和信息时,能够快速灵活地作出反应,有效地驾驭信息,从而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的效率。网上建立的虚拟机关、虚拟办公室、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简化的管理程序等,减去了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方便地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节省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降低了行政费用支出,提高了办事效率。

电子政务还促进了政府采购的发展,相应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实际使用效益。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政府将采购需求公布在网上,发出邀约,进行公开招标。在对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都满意的情况下,政府与商家可选择在网上结算,完成交易。这样方便、简单的交易方式,可以为政府节省许多人力和财力;而以往传统的政府采购要有专门的采购点,派专门的车辆,涉及专门的采购部门,必然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消耗。

3.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电子政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了更多高效便捷的沟通联系,推动政府理顺整体的工作流程,为政府机构处理事务提供了优化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给企业和社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益。

政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降低了进政府办事的“门槛”。原来所谓的“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在电子政务环境中将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去,公民有事情要办,需要走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进行交涉,这种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个人的态度、素质,公众要得到好的服务只能靠运气或其他非制度因素。而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使公众充分享受到服务的高效性与统一性,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政府形象。同时,随着政府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公务员的观念不断转变,综合素质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可以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政府为民众服务的效率明显提高。各级政府为社会提供的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使公众免除奔波之苦,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

电子政务发展使政府部门窗口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态度改善,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成效得到公众认可。社会公众享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比以往更加快捷、方便,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4.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是当前我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也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二是建立法治。我们知道,实现这两项任务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证公共信息的公开性。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诸项权利中,基础的权利就是知情权。而要建立法治,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公共信息公开,否则公平公正都是空话。

电子政务给社会公众享用知情权,进而参政、议政提供了现实可能的条件。过去由于缺乏合适的手段,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往往难以落实。现在这一难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在我国,多部重要法律、许多重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都通过电子化手段公开征集公众意见,集思广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数字安全技术的完善,公民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系统进行选举登记,了解被选举人的资料,进行电子投票。公众通过电子方式参加在线听证会,已经司空见惯,通过“村委会电脑选举系统”,进行直接选举也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方式。

5.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资源产业”等战略的提出,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而在信息化进程中,掌握我国社会最广泛、最重要资源的政府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是电子政务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和启动器。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满足了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也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还为整个社会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随着各级政府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这些设施运行维护和后继服务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大,并成为电子政务日常开支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将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很大的推动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是电子政务效益的更直接的体现。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者、消费者。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政府可以为这个产业提供价低质优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又以最大消费者的身份进入信息资源市场,成为刺激生产者积极投身信息资源产业的重要推动力。虽然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市场的规模还不大,但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这其中电子政务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总体目标的确立,中西部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将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运动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资源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应当看到,电子政务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举措。

电子政务建设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庞大的市场、实实在在的利润,以及由此获得的政府资源,使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资源产业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较高水平行列的基本条件。

2.4 中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

2006年国家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正式发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这一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概括说明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思路,描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成,具体阐述了七个部分的个内容:总体要求与目标、总体框架的构成、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正如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全国电子政务系统就能建起来。框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2.4.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要求与任务

为继续推进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国家在一系列政府指导文件中都提出了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概括提出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要使“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3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又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对电子政务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应用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信息化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

同时,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也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核心是“提高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广泛深入发展,通过电子政务促进我国行政效能水平的提高,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日益成为具有广泛共识的中心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任务,对确定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具有规定性的影响。

围绕着中心目标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和基础制度建设方面涉及若干基本目标,这其中包括:在全国实现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覆盖,使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能在全国性的网络平台上得以实施;建设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政府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完善信息安全设施、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为我国电子政务构筑坚实的制度基础和良好的管理环境;把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的在线处理率提升到50%的水平,这都是实现真正的电子政务的重要发展步骤。

为达成上述目标,《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推行电子政务”的战略任务:

(1)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中央与地方相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2)加强社会管理。整合资源,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增强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协同共建,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3)强化综合监管。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需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

(4)完善宏观调控。完善财政、金融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4.2 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架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按照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了“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的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架。这一构架在总体上确定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方式、策略和内容。

服务是宗旨。表明了电子政务的社会使命,强调了电子政务作为新型服务方式,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突出了惠及全民的策略意识。

应用是关键。集中阐明了中国电子政务应以电子政务的各项应用为驱动的基本建设策略,强调要提高电子政务的绩效水平。应用是关键,就是要使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发挥应用效用,重点要推动互通共享和支持部门间协同;在建及拟建的系统应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优化组织结构,避免简单地在原有体制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建设应用系统。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就是要把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充分挖掘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中心工作内容,并全面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注重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更新,以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为突破口,强调对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础设施是支撑。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基础设施,强调建设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服务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确认,其规模性和有效性必须通过标准化体系加以保证;管理体制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应加强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建设,以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2.4.3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策略

2.4.3.1 服务与应用系统建设

电子化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应当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明确强调了这一重要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策略。

1.以服务对象为导向完善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体系

电子政务是为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因此,电子政务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中国政府明确规定,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逐步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通过计算机、电视、电话等多种手段,把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惠及全民。

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首先要面向城乡公众生活、学习、工作的多样化需求,在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户籍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公用事业、住房、出入境、兵役、民主参与、就业、社会保障、交通、纳税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为农民提供涉农政策、科技知识、气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信息、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农用地规划、乡村建设、灾害防治等服务。

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还应当按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为外籍人员提供出入境、商务活动、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在华就业等服务。

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还应当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在企事业单位设立、纳税、年检年审、质量检查、安全防护、商务活动、对外交流、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资质认证、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

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应强化信息资源管理能力,要通过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满足政府服务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法人登记和管理、产品登记和管理、市场准入和从业资格许可、特许经营和社会活动许可、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社会义务管理、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权益管理、社会应急事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

为满足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需要,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应当提供市场与经济运行、农业与农村、资源与环境、行政与司法、公共安全与国家利益等方面的信息监测与分析服务。

为满足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需要,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还应当提供信息汇总、信息分析等服务。为满足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还应当提供人力资源管理、财政事务管理、物资管理等信息服务。

2.对业务发展做出优先选择

电子政务建设是长期的建设活动,中国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围绕公众、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的需要,应选择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政务活动作为电子政务优先支持的业务。这些业务是支持政府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也是规划应用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各地区也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确定电子政务需要优先支持的业务。

3.突出应用效益,强调系统整合

经过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国在各个政务领域已经建设了一批重要的业务系统,其中包括办公、宏观经济、财政、税务、金融、海关、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防汛指挥、国土资源、人事人才、新闻出版、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国有资产监管、企业信用监管、药品监管等重要的行政业务系统。对于这些业务系统,要强化应用,强调取得应用效益。

为取得更有效的应用效益,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支撑,兼顾中央和地方的信息需求,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要特别强调电子政务是为政府机构改革服务的,其目的在于业务整合、流程优化和机构重组,切实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实现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成本降低及政府管理的创新。

2.4.3.2 以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作为建设主线

政务信息资源是政府的重要资产,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突出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信息采集和更新

各级政府要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明确界定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相关部门共同需要的、面向社会采集的信息要理顺和规范信息采集流程,明确信息采集工作的分工,形成有序采集的机制,减轻社会公众和企业的负担。结合业务活动的开展,建立信息更新机制,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

2.信息公开和共享

各级政府要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与其关系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结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不断推进政府各类数据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并使社会充分分享政府信息价值,培养社会创造力,提升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贡献力。要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需求,依托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围绕部门间业务协同的需要,以依法履行职能为前提,根据应用主题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逐步实现政府信息按需共享,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中央各部门的应用系统要为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围绕优先支持的业务,加强已建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新建和拟建的应用系统要把实现信息共享作为重要原则。

3.基础信息资源

基础信息资源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的采集部门要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结合业务活动的开展,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更新和共享。基础信息库分级建设、运行、管理,边建设边发挥作用。国家基础信息库实行分别建设、统一管理、共享共用的原则。各地要探索符合实际的基础信息库建设、管理和应用模式。

2.4.3.3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使用效益

基础设施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1.建设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

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的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

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连接中央和地方的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

中央和各级地方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分级规划,分别实施,分级管理,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逐级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必须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进行。

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服务;逐步建立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围绕部门内信息的纵向会聚和传递、部门间的在线实时信息的横向交换等需求,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辅助决策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以优先支持的业务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分级建设覆盖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支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围绕深化应用的需要,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电子政务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要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结合起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明确信息安全责任。根据网络的重要性和应用系统的涉密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划分安全域,确定安全保护等级,搞好风险评估,推动不同信息安全域的安全互联。

2.4.3.4 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

围绕规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信息安全等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开展电子政务法研究,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共享、政府网站管理、政务网络管理、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法规建设,推动开展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在应用系统建设中的作用,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组成,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是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的管理规范。要重点制定电子公文交换、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电子政务数据元等标准,逐步建立标准的符合性测试环境。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人员培训,强化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规范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

2.4.3.5 改进管理体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部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协调健康发展。要加快推进各方面改革,使关系电子政务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中国政府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促进电子政务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发展。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围绕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素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机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电子政务工作的各项决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本章小结

本章概要介绍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功能效益,阐述了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发展要求和基本任务,介绍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框架内容和发展电子政务的基本策略。

关键术语

中国电子政务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目标 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策略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政务功能 电子政务效益

复习思考题

1.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对你有哪些理论和认识上的启发?

2.你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的产生条件和背景有什么分析结论?

3.中国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怎样认识这些功能?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这些功能?

4.中国电子政务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以服务为导向”的思想的?

6.电子政务建设为什么要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

阅读资料

1.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编.跨越与融合——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赵国俊.电子政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瑞典]阿克·格朗兰德等.电子政务——设计、应用和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2011-12-13

相关问答

电大简答题, 电子政务 有哪些优点?

电子政务的4个突出的特点:1。电子政务将政务工作更有效、更精简2。电子政务将政府工作更公开、更透明3。电子政务将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电子政...

电子政务 与传统政务相比有哪些优势? - 懂得

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有以下优势:(1)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2)电子政...

为什么说“ 电子政务 是一场深刻的革命"_作业帮

[最佳回答]之所以将电子政务视作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体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之中,要通过运用计算...

试阐述 电子政务 安全的主要内容_作业帮

[最佳回答]电子政务涉及对国家秘密信息和高敏感度核心政务的保护,设计维护公共秩序和行政监管的准确实施,涉及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保证.电子政务是党委...

美国 电子政务 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 特点 是什么?

美国电子政务经历了从初级、中级、高级以致目前逐渐成熟完善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初级阶段的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中级阶段的政府...

电子政务 系统一般实现的功能有哪些?

第一点,推动政府信息化,第二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第三点,通过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

麻烦大侠们,求解答!! 电子政务 是什么?

[回答]优点;提升办公效率、修改办事流程、增进政务信息公开发表.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政府之间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累积大量业务数据,已完成手工无法做的...

电子政务 是什么 - 澳yeah 的回答 - 懂得

电子政务指政府机构利用互联网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各种价值交流互换,例如在线提供信息和服务等。电...

电子政务 是什么意思?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电子手段,为公民、企业和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政策宣传、信息公开、服务办理、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

盆友们!谁帮忙回答一下: 电子政务 是什么?

[回答]网络基础设施、系统硬件环境、网络安全环境、与电子政务涉及的办公设备等不叫电子政务吧,应当叫电子商务专业吧!?ü?槟庹???窘?罅科捣钡男姓?芾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