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分子碰撞应用 新电子-分子碰撞模型数据库助力国际核聚变研究

小编 2025-02-07 论坛 23 0

新电子-分子碰撞模型数据库助力国际核聚变研究

新华社悉尼12月4日电(记者陈宇)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超级计算机帮助下创建的电子-分子碰撞模型数据库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采用,为ITER开发控制核聚变的关键诊断工具提供了帮助,朝最终实现受控核聚变又迈出一步。

核聚变是太阳等恒星的能量来源。在这些星体核心的超高温和高压下,氢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核,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ITER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科研合作项目,旨在模拟恒星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

主导本次研究的澳大利亚柯廷大学博士生利亚姆·斯卡利特认为,ITER研究人员需要掌握“核聚变等离子体”各种不同类型碰撞的详细知识,以最终实现受控核聚变,而他们的数据库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斯卡利特说,他们的新数据库包括由氢原子及其同位素构成的分子之间不同类型的碰撞,碰撞的结果超过6万种。这使得国际同行们能够创建出准确模型,而这种模型可帮助ITER研究人员预测核聚变等离子体将如何辐射,开发出对控制核聚变来说至关重要的诊断工具。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原子资料与核子资料图表》杂志上。(完)

电子在分子内“穿梭”时发生了什么?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青年学者这项科研成果告诉您

生活中,您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形?

将两块石头丢进水里,会在水面激起两个圆形涟漪。涟漪一圈圈散开,在它们相撞的地方,某些区域的波纹加强,某些区域的波纹减弱;这些区域相互间隔,分布稳定,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干涉现象。

物理学中,干涉是两列或多列波在空间中重叠时发生叠加,从而形成新波形的现象。在著名的“杨氏双狭缝干涉实验”中,当一束光透过两个并排的狭缝后,在后面的挡板上会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最亮的地方光强超过了原来两束光的光强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强有可能为零,这种光强的重新分布被称作“干涉条纹”。

在电子世界中,根据波粒二象性,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经过不同运动途径达到同一区域或量子态的电子,会像光的传播一样发生干涉效应。同相位的电子波函数叠加发生相长干涉,电流就会增强;反之,电流则会减弱。

图1. 双通道带电大环分子电路。图片来源:Matter.

基于“量子干涉”原理,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超分子新物质创制创新工坊青年人才卓越计划入选者陈洪亮研究员团队 设计了双通道带电大环单分子电路体系,用于构筑分子导体和绝缘体等分子器件,这一工作发表在《Matter》期刊上(Matter 2020 , 2, 378–389)。

近期,陈洪亮研究员团队 对带电分子电路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了电子作为催化剂对于单分子脱氢反应的影响, 取得一系列新的研究进展。

一、看不见的“神奇抓手”

在正式介绍之前,我们先来普及一个概念:电催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依靠化学催化剂,使用“电子”或者“电场”作为催化剂,使得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结构变化。陈洪亮博士的系列研究,都是与电催化息息相关。

既然是电催化,就涉及到电子的传输。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晶体管(OFET)等器件中,分子往往处于聚集态,电学性质由分子链内和链间电输运共同决定。在分子电路中,单个分子作为导线和电极链接,形成分子结。这就使得在宏观尺度下很难分辨和独立解析的电输运过程,很难在分子层面获得清晰呈现。

陈洪亮博士和团队成员通过构筑模型分子结体系,为深入探索分子链内和链间电输运性质提供了独特机遇。 他们发现,当这些分子导线中包含两个正电荷时,能够与金电极发生强静电相互作用, 它们就像两只无形的“抓手”,将分子和电极牢牢链接在一起, 形成稳定的分子结内电子传输通道。

图2. “静电锚定”基团用于构筑分子电路。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21 , 143, 2886–2895)。陈洪亮博士在文章中提出:带有正电荷的官能团,可以作为有效的锚定基团,与金电极形成可靠的联结, 用于构筑单分子电路。所谓锚定,就相当于是一艘抛下锚的船, 可以平稳地停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不会漂移。有了它,单分子电路的构筑就有了坚定可靠的基石。

二、正电荷的分子骨架:转化小能手

有了稳定的链接,陈洪亮博士和团队成员进一步研究发现:含有正电荷的分子骨架可以作为有效的电子受体, 接收电极注入的电子,使分子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据此构筑单分子氧化还原开关,使得还原态分子导线的电导相比氧化态提升100倍。

这是电子“隧穿”“跳跃” 两种机理在起作用。对于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导线,电子在分子内不做停留,而是快速地隧穿“穿墙而过”,因此只能观测到一个固定的电导值;然而在带有正电荷的分子导线中,负电性的电子会被束缚,短暂停留,正是在停留的过程中,分子悄悄地发生了化学反应,改变了性质和电导。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那座桥梁:含有正电荷的分子骨架。

陈洪亮研究团队发现,这个转化过程,由于活性电子的引入,往往会将一些绝缘性质的分子,变成更加活泼的导电类物质。打个比方,有了“电子”的注入,绝缘体橡胶也能够拥有金属导体的导电功能。

三、脱氢:意外的收获

在进一步的工作中,陈洪亮研究团队发现:引入的电子可以作为自由基反应的有效催化剂,诱导脱氢反应的发生。正电荷的分子骨架在接收电极注入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它就是氢。他们首先描述了一种违反直觉的构效关系:饱和的双吡啶-乙烷(DPA2+) 骨架与共轭的双吡啶-乙烯(DPE2+) 骨架分子呈现出极为类似的电导特征 (图3)。为此,作者做出大胆假设:在分子结中发生了乙烷到乙烯的转化,造成了电导的提升。

图3. 单分子脱氢反应示意图。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结合电化学的系综实验、单分子电学测试和DFT理论计算,确定了电子催化的脱氢反应机理:电子触发氧化还原过程,局域电场促进脱氢过程。 这一发现不仅表明了电子催化在解释单分子实验结果时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得以在单分子水平上更深入地探究电催化制氢 的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为构建单分子电路和搭建新型分子器件提供了独特视角;为电催化和光催化研究开拓了新思路;同时还为未来制备氢等清洁能源、助力碳中和展现了可能性!

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21 , 143, 8476−8487),并被《自然•催化》选为六月的Research Highlight进行高亮报道(Nat. Catalysis 2021 , 4, 444)。

陈洪亮

陈洪亮博士 也于近期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入选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青年人才卓越计划并正式入驻科创中心。

相关问答

为什么 碰撞 主要是由 电子 引起的?

电子质量小,动能小,相同能量可使大量电子自由移动却不一定可使一个质子自由移动,更别说是离子了,电子自由移动耗能低,电子质量极小,在和气体分子发生弹性碰...

...就回和氩原子发生能量交换,所以 电子 nΔE的那部分能量】作业帮

[最佳回答]可能两个原因,一,电压越大各个方向随机的热电子更可能向阳极运动,二,电场越大电子被加速的越快,能量越大的电子越容易与中性气体分子碰撞产生并使其...

分子 活化能和 分子 有效 碰撞 方面解释为什么增加温度,压强和...

[最佳回答]增加温度,分子热运动加快,有效碰撞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增大压强,单位体积内分子增多,有效碰撞亦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加入催化剂后,由于复杂的表面物理或...

为什么气体 分子碰撞 是弹性?

从宏观上说,分子碰撞必须是弹性碰撞。可以反证一下,假设有一个容器,里面有气体分子。如果里面气体分子的碰撞不是弹性碰撞,那么气体的动能会转变成其他形式...

温度升高,分子动能升高, 分子碰撞 次数会增多吗?分子的有效碰撞次数也会增多吗?

温度升高,分子获得的动能增加任何物体的运动发生改变,都离不开能量,不论是运动的速度,方向,因为能量守衡定律。当温度升高,分子获得的动能增加后必然会加...

什么方式增加了反应物 分子碰撞 频率?

增加的是有效碰撞次数。分子间总是处于不断碰撞状态,不发生反应,是因为分子的活化能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碰撞。而升高温度,给分子提供了能量,能量越高越不稳...

质谱法中EIS离子化和EI电离有什么不同_作业帮

[回答]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电离源.质谱仪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离子化方式.电喷雾离子源属于一种软电离源,能使大质量的有机分子生成带多...

【如何理解有效 碰撞 和活化 分子 理论?】作业帮

[最佳回答]反应物分子(或离子)间的碰撞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分子具有一定的平均能量,但不是所有分子都...

通过 电子 和气体原子之间 碰撞 实现气体原子或 分子 激励和电离...

[最佳回答]激励能按上述说法应该小于等于电离能.百度文库链接可证实.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t6CDgXQBk1b0BkoBO3qBHurnGjFsU_xx-X9Sl2k...

...是“水 分子 的作用”,到底是怎么作用的?是微粒间的撞击_作业帮

[最佳回答]微粒扩散和化学键断裂是吸热过程,形成水和离子或水合分子是重新生成了化学键的过程,所以是放热的.电离是指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例如溶于某些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