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秘密研发了一项黑科技,竟然意外发现了道家修仙的真相?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传说,今天我们所用的耳机降噪技术,来自美军最神秘的心灵部队。
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用高科技激活东方神秘学的奥义,于是,某B家的降噪耳机诞生了。
如今,你从中听到的宁静之声,这其实是,40年前的美军技术,它来自心灵,来自感官和意识的研究。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传说的时候,是10多年前,大学实验室里,学姐和我们聊《心灵宇航员》、聊感官剥夺实验,她绘声绘色的讲了这段某B家帮美军用耳机穿透心灵的鬼故事。
我当时心想,你怕不是某B家派来的广告员吧,从一只耳机,能扯到吕洞宾和铁拐李的内丹修仙奥义?
但后来,真当我一步步查证、了解以后,我不得不承认,有些黑科技大家真的不要了解太深,这背后的故事,有点可怕……
1956年·B博士
时间回到1956年,B博士(AmarG.Bose)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说,声学、振动、非线性。
既然一切自然之声,我们都可以从线性的声波中听到、看到,那是否在大自然的非线性声波中,也存在着另一张柔性网络(LEE-WienerNetworks)?
就像东方的印度宗教和道家哲学所说的那样,心灵与宇宙相连……
等等,麻省理工的论文评委们一听这话头都大了。
我们这是电子工程学院好不好。
你们这个东方学派,怎么总想着心灵、宇宙,一台机器,一组开关,你告诉我它能和万物互联、心灵相通?
说实话,这种研究非线性的东西,在座的评审们还真没几个人看得懂。
遥想26年前,1930年,那位中国的天才——李郁荣也是一样,写了一篇柔性网络(LEE-WienerNetworks)的论文,扯出了什么万物互联、心灵相通的理论。
当时评审们一个个都看傻了,要不是李郁荣的导师——维纳教授担保——论文里每一个方程都是对的,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名字也加入到所谓的柔性网络当中,这才让李郁荣顺利博士毕业。
而如今,B博士,你又来?
真不愧是李郁荣和维纳教授的博士生……
你们这个东方学派,好猛。
没错,李郁荣祖籍广东新会,维纳教授出生于一个犹太教的拉比之家,而这位B博士呢?
父亲是一位不大不小的印度宗教领袖,由于追求印度独立,举家来到美国。
所以,他们口中的柔性网络,这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今天,我们有一个从中而生的热门词汇,就叫做——元宇宙(metaverse),这么一说,你是不是突然理解了他们的理念?
果然,两周后,B博士收到了答辩通过的消息。
然而,这种在100年前,用冯·诺依曼机研究元宇宙的博士,即使毕业了,能有多大作为?
李郁荣和维纳教授都看出了B博士的商业天赋,不如做些应用出来吧,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声学入手,1964年,B博士从二位导师的理论中提炼出多项商业专利,并获得了天使投投资,这就是最早的某B家公司——一家致力于生产立体音响的企业。
但之后的10多年,公司一直不温不火,直到B博士这天突然写了一组神秘的方程……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1978年,B博士拖着疲惫的身体登上飞机。
然而,飞机引擎的轰鸣声让他松果体发麻,越震越清醒,这可怎么办?
恍惚间,B博士想到了一句中国古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Atasteofone'sownmedicine)。
对啊,李教授曾经这样说过,那我何不写个方程试试?
等到飞机落地,B博士的方程写好了,原理很简单,就是在耳机上,设置一个麦克风,这个麦克风接受外界噪声,然后,通过方程,将这些噪声转化成反向音波。
然后,耳机同时播放这个反向音波和内容音波。
如此一来,反向音波与外界噪音抵消,你听到的,将是一个绝对宁静的内容之音……
这就是主动降噪,或者抗噪耳机的原理,如果你还从来没有试戴过,那一定试试,你第一次佩戴时,那种置身空灵的感觉,绝对有一种来自东方神秘的奥义。
这是它的根之所在。
然而,正当B博士准备量产这种耳机之时,一群身份神秘的黑衣人,闯入了他的办公室……
门罗实验室
黑衣人自称,来自门罗实验室(TheMonroeInstitute)。
虽然,如今公开资料上显示,这是一所从事心理声学研究的非营利性机构。
但在当时,1978年,正是美苏冷战的高峰期,美国军方存在着很多秘密的科技研究所,门罗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门罗为什么会找上B博士?
从后来的解密资料来看,秘密,很可能就藏在这位以色列发明家的身上。
当时,他化名本(Itzhak"Ben"Bentov),从欧洲移民美国,从事科技发明,以生物医学领域见长,比如,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可控性心脏导管(steerableheartcatheter)、汽车碟刹系统,以及随身心电图系统(EKGelectrodes)、随身心脏起搏器系统(pacemakerleads)这都是他当年的神鬼发明。
他的一位投资人曾这样评价说:
本收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工具,他有一间化学实验室和一间电子实验室,他心灵手巧,能用一台铣床做出各种钢材、木材和塑料材质的组件,他还可以处理聚合物,自己制造出很多神奇的新材料。
因此,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智力上,他都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本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发明界,炙手可热。
但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发明家,却在1978年的时候,陷入了舆论危机。
因为,他在电视节目和大众传媒中,不断鼓吹自己的一本新书,叫做《意识的机制(StalkingtheWildPendulum:OnTheMechanicsofConsciousness)》。
还说,自己灵感的来源,是冥想和奇异的意识世界。
这在大众和投资人看来,就像晚年的特斯拉一样,怎么说话像个神棍一样,显得十分不靠谱。
但他却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还说,意识渗透一切(consciousnesspermeateseverything)。
具体举例,他又说,在正常呼吸的时候,我们的主动脉中由于高速血流,会在盆骨分叉处产生回声,这个回声与我们心跳的频率是错开的,这让整个人体系统十分不和谐。
然而,在冥想期间,由于我们降低呼吸,心跳减慢,这样,主动脉回声就能与心跳频率共振,使得整个人体同步。
这个同步节拍大约是7Hz,恰好与大脑的潜意识之波——α波相当(7.5-12.5Hz)。
同时,也与地球的自然频率——舒曼波,7.83Hz——匹配。
利用这种共振之力,这就是冥想的原理。
1979年4月,他还在电视节目上说,并不是我们拥有意识,而是意识拥有我们,意识就像驾驶员,而肉体是汽车,当汽车坏掉时驾驶员不会消失,而是换一辆汽车而已。
但紧接着,说完这话只过了几周,5月25日,本就遭遇空难,机上273人,无一幸免……
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本离开了我们这个世界,慢慢的人们都忘了这个名字,甚至就连他的女儿,也都不赞同父亲的疯狂言论,甚至爆料,父亲没有读过小学,四岁就从幼儿园辍学,也不知道他那些奇怪的知识哪里来的。
就这样,本的言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人还记得他,直到2003年,他的名字,突然再次出现……
2003年·美国CIA
这年,美国CIA碍于《信息安全法》,突然在官方网站上,解密了上千页历史档案。
很快,就有人从中发现了本的名字。
他竟然在去世前,受雇于门罗实验室,当时正在为美国心灵部队效力。
这不是夸张,是CIA报告中,真实存在的心灵部队。
那会儿,这支心灵部队正在门罗实验室接受训练,训练代号盖特威(GatewayProcess)。
这份解密档案,正是由该部队的上校指挥官——麦克唐纳(WayneM.Mcdonnell)所撰写。
他在报告中向CIA阐明了,这项训练的原理、作用以及相关辅助专家的贡献。
原来,本,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辅助专家。
报告中说,在本提供的冥想原理指导下,门罗实验室进一步发现了半脑同步(Hemi-Sync)的人体效应。
这是指,人脑左右两瓣,一瓣负责逻辑,一瓣负责抽象,但这两瓣在工作时,振动频率却并不一致,就像是本所指出的心跳与主动脉回声不一致的情况一样。
这两瓣大脑的频率差异,大概是4-7.5Hz。
于是,门罗实验室借助了当时最先进的声学设备,用感官剥夺和立体声抗噪耳机的技术,通过左右双耳,向大脑输入频率相差4-7.5Hz的音频。
结果,人体试验显示,受试者,在15分钟的冥想和引导后,顺利达到了盖特威状态。
注意,这一切描述都不是传说,如今半脑同步(Hemi-Sync),这都是门罗实验室授权的一个产品商标,你甚至可以直接在该网站上购买左右耳相差4-7.5Hz的半脑同步音频。
虽然,现在的产品描述中,它是一种有助于睡眠和身心放松的健康产品。
但事实上,在麦克唐纳上校的CIA报告中,它被用来,辅助心灵士兵,达到所谓的盖特威状态。
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
其实不复杂,如今你只需要一只抗噪耳机和一段半脑同步的音频,就可以在家自己体验。
网上有很多体验后,亲身讲述自己身体变化和心灵感触的影片,听上去十分真实。
故事分享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B博士写出抗噪方程后,为什么立刻被黑衣人找上门?
很显然,B博士的抗噪耳机,相当于,帮门罗实验室完成了最后的临门一脚,心灵部队的士兵们,现在可以用他的抗噪耳机,进行快速训练。
然而,训练的过程和方法又是什么呢?
非常可惜,报告中写得十分晦涩,大体来说,就是需要用不同的标准磁带引导,让士兵们进入不同的盖特威状态。
比如,用左右耳差4Hz的音频引导,再渐渐改为4.4Hz增强,这样士兵可以进入A状态。
而如果用4Hz音频引导,突然改为7Hz增强,则可以进入B状态,等等等等。
这些手法五花八门,但要说原理,报告中给出的描述并不复杂,有点儿像我们很早之前聊过的催眠、控梦的原理,这与人体脑波有关。
7种人体脑波
起初,科学家们一共观察到7种人体的脑波状态。
在日常状态下,大脑呈现出β波,13-30Hz,频率越高,人的情绪越激动。
接着,频率达到下一个波段γ波,25-100Hz,人体反而会出现一种轻松、减压和充满幸福感的状态,很多冥想者会出现这种脑波。
接着,低于日常波段的是α波,8-13Hz(7.5-12.5Hz取整),频率越低,潜意识越占主导,通常,这种脑波状态下,人体会出现一种昏昏欲睡,但又灵感迸发的状态。
然后,继续降低,到了4-7Hz的θ波以后,潜意识彻底占据主导,我们开始做梦。
接着是频率更低的δ波,1-3Hz,这是人脑睡着,但不做梦的脑波。
我们普通人,大概就是这5种脑波的集合。
所谓的冥想、控制梦境、催眠,这大概都是我们通过自身和外界辅助,在γ波、α波和θ波间自由穿梭的一个状态,我们能因此抵达各种潜意识的神秘状态。
然而,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西藏喇嘛,又发现了两种奇特脑波,一种是lambda-λ波,100~200Hz,这个时候,喇嘛们会进入一种观空的状态,整个身体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可以在冰天雪地中打坐静息。
另一种是epsilon-ε波,低于0.5Hz,这是所谓的欲驱入定之波,就是我们俗称的入定状态,这种状态下身体代谢极慢,可以连续几天不吃不喝。
通常,我们普通人,无法曾受低于1Hz和高于100Hz的脑波,如果进入这个脑波,会有生理机制,让脑波返回正常范围。
因此,我们也就很难理解,喇嘛和各种修行者进入所谓的冥想、入定和观空状态后,究竟看到,或者说体验到了什么?
然而,这份CIA报告却说,他们掌握了用技术手段让士兵们进入各种盖特威状态的方法。
原来,B博士当年做得,竟然是帮美军士兵,进行高科技赛博修仙。
后来,美国媒体们,还找到了一位当年接受过训练的士兵,他叫做约瑟夫,在电视节目中,他又说了很多当年他们进入盖特威状态后,所执行的任务……
下士·约瑟夫
这是一段美国国家地理,为约瑟夫下士拍摄的纪录片。
首先,节目组介绍了约瑟夫的身世。
1978年,他以“阵亡”士兵的名义被送入了门罗实验室。
从那以后,曾经的约瑟夫“死”了,在心灵部队中,他是一个全新的战士。
后来,老年的约瑟夫曾在采访中说,自己出生于迈阿密,父亲残疾、酗酒,母亲时常在黑暗中尖叫,很小的时候,自己就开始出现通灵的体验,邻居们甚至都有些害怕他们家人。
1964年,为了逃离那个悲剧的家庭,自己18岁入伍,随即被送到越南作战。
战争中,自己乘坐的直升机被击中,情急之下,自己心一横,直接从正在下坠的机舱中跳了下去。
醒来时,自己已经多处骨折,无法动弹,但幸好,搜救部队及时赶到。
后来,当自己逐渐康复,一位长官就前来说服了自己,并下达了命令,让约瑟夫下士“假死”……
接着,节目组中展示了约瑟夫的心灵能力,他是一位远距离观察者,也就是所谓的遥视。
首先,节目组选定一个观察者和约瑟夫都没有去过的陌生城市——旧金山。
然后,观察者前往旧金山,而约瑟夫则进入一个密闭的房间遥视观察者。
第三步,观察者随机去往了旧金山的六个地点,有游船码头、采石场、敦巴顿大桥、市中心、飞机场和大学体育场,观察者在这些地点停留,并拍照。
而于此同时,约瑟夫则在密闭房间中遥视观察者,并不断的描述、绘画出观察者所处的场景。约瑟夫断断续续的说,巨大的树木、满地的石头、大桥、草坪等等等等,并将他遥视的场景一一绘制出来。
最后,节目组将观察者拍摄的照片与约瑟夫绘制的场景对比,竟然真的十分相似。
约瑟夫在心灵部队服役整整15年,于1993年以准尉军衔退役。
这其中,他获得了LOM勋章,这是高于杰出飞行员十字勋章和国防高级服务勋章,在整个美军勋章体系中,排名第七的高级勋章。
由此可见,他的遥视能力是真的帮美军获取过相当准确的重磅材料。
退役后的1995年,约瑟夫还开办过一家公司,帮人寻找油井和矿藏,现在,这家公司也与时俱进,更名为曼塔,公开资料中显示,为中小企业提供搜索引擎优化,以及网络营销服务。
看来,这是从遥视矿藏,进化到了遥视互联网爆款,真的是一脉相承啊。
不扯远了,虽然这在主流价值观中,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伪科学存在。
但它又确实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而且一定被曾经美军使用过,现在有没有继续使用,这个我们不好妄下结论。
但故事回到这份CIA报告,其中,又提到了更多不同于遥视的心灵能力,并且进一步解释了其物理原理……
物质世界的基础
报告中的这幅图十分有趣。一段波,贯穿了四条线。
中间两条,被标有单位:10的-33次方厘米。
外侧两条,也被标有单位:无限大和无限小。
波上面写着两个关键词:能量和θ振荡,也就是振荡频率的意思。
所以,这幅图究竟什么意思?其实不难理解,继续看图中小字批注,10的-33次方厘米,这是普朗克长度。
而物理学中,所谓普朗克长度,也就是天才物理学家——普朗克发现的现实世界的最小长度。
打个比喻,如果我们的现实世界也是由一个个像素和麦块组成的,那么,这些像素和麦块的最小尺寸就是普朗克长度——在1到9×10的-33次方厘米之间。
曾经《庄子》说,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但事实上,物理学家却告诉我们,不断的一半一半再一半,一半到比普朗克长度还小的时候,就真的不能在一半了,最起码,如果你还继续分下去,那就不该我们物理学家管了,不是物理世界了。
恰好,这幅图也是在说这个意思,两条10的-33次方厘米线条之间,这被称为,时空振荡模式的一部分,综合到报告上下文,这其实是在说,我们的现实世界、物理世界,其实是,波在普朗克长度之内,振荡所产生的现象。
这也是最前沿的弦论所揭示的内容,最小的物质单位——夸克,由不断振荡的弦从能量中所产生。
然而,这幅图中还解释了弦论没说的部分,那就是振幅超过布朗克长度的部分究竟是什么呢?
很明显,普朗克长度之外,从10的-33次方厘米到正负无穷大,还有无比旷阔的空间,这里,原来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世界,人类的意识可以到达,但需要被CLICKEDOUT,也就是激发进入的意思,
综合报告上下文,这其实是在说,所谓的盖特威状态,就是让意识进入,并自由行动与这些无限领域当中,这些无限领域,超离物质世界,是精神存在,不受物理的时空限制,这也就是约瑟夫下士,他遥视能力的物理学来源。
然而,继续看图标,波峰波谷显然是穿透了这两条无限区域,无限之外是什么?
图中也有标注,叫做,无限中的绝对。
看来,这是一种比无限领域更高级的绝对领域,而如果我们进一步类比,无限领域是初级修行者,通过冥想可以达到的精神领域,那绝对领域,会不会就是喇嘛们入定和观空时去往的精神世界呢?
真的非常像啊,这里是一低一高,两个极限,在喇嘛脑波中,入定、观空,也是一低一高两个极限。
接着,故事继续深入,美军的门罗实验室,是否有人进入过这种绝对领域,并对外描述过自己的体验呢?
一张老照片
2005年,当本的名字再次被CIA报道提起。
当这位曾经的疯狂发明家再次会公众们记起,他的女儿,也终于开始重新看待自己的父亲。
父亲那些奇怪的知识从何而来?
当她重新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她突然发现了这样一张老照片,这竟然是父亲,与很多以色列先驱拍摄的合照,相片背面写着,1948年的字样。
看来,父亲还藏着很多秘密……
女儿决心跟着照片的线索,走访调查,原来,父亲出生于一个十分显赫的犹太宗教家庭。
但在二战爆发时,父亲一家都到了迫害,父母兄妹全部罹难,父亲只身从集中营中逃脱。
1948年,正式加入了照片中这支没有番号的以色列科学部队,他们随后研制了以色列的第一枚火箭,还有各种新型材料、武器装备,甚至包括以色列核电站的研发。
1954年,父亲31岁,移居美国,三年后,与母亲生下了自己,但他从未任何人,包括自己提起过移居美国之前的事情。
如今,女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文学家,获得过很多文学大奖。
她所调查出来的这些父亲往事,也被认为是十分真实的历史材料。
所以,看来一切都是有传承的,对于心灵世界的研究,不仅美军,以色列的专家们也曾涉足过。
继续调查,原来,父亲当年为何说出那些离奇言论,又为何能参与并指导门罗实验室的秘密训练?
这竟然都是因为,父亲与实验室主管——罗伯特·门罗,早就已经进入并体验过盖特威状态中的最顶级——绝对领域。
具体说来,罗伯特·门罗曾经这样公开描述过自己的体验……
门罗VSB博士
门罗和B博士一样,在为美军服务之前,都是从事音响行业的商人。
只不过,门罗学得是传媒,B博士学得是电子工程。
门罗更善于讲述和培训,而B博士则更擅长方程和逻辑。
1958年,在B博士加入前20年,门罗其实已经发现了声音影响人类心理的现象。
这年,门罗已经拿自己做了三年实验,实验方法很简单,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声波引导自己入睡。
很多时候,门罗都能在梦中体验十分离奇的控梦状态,就像我们曾经在吕洞宾的故事里说过的那样——黄粱一梦,在梦中有时候都感觉自己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一生,而惊醒时,却发现,这不过是自己梦中,一刻煮小米的功夫。
三年来,门罗的声波引导越来越深,这次,他突然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内在振动,仿佛整个身体都在被谁抖动,但清醒的意识又告诉自己,身体根本没动。
这种感觉非常可怕,门罗极力挣脱这种振动,他在采访中形容,那是巨大的、恐怖的体验。
接着,又有好几次,门罗惊恐的从这种振动中逃离。
他以为自己病了,去看了医生,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一切身心指标正常,你可能只是累了。
但回到家,这种振动却并没有消失,在经历过25-30次振动以后,这天中午,当振动再来的时候,门罗心想,去他的,只要振不死,那就让它振吧,果然,振动越来越剧烈,恐惧像一雪崩一样袭来,门罗最后一个念头想到,如果要死,那就死吧,无所谓了。
但一阵白光过后,门罗感到振动消失了。
门罗惊醒,看来也没什么好怕的,这种振动原来杀不死人。
接下来的好几天,门罗都心情大好,这天是周五晚上,他躺在床上,想着明天周六可是个好日子,冷空气还没到来,强烈的西北风一定和适合滑翔飞机,想着想着,就像自己真的坐上了滑翔飞机一样。
突然,他感到什么东西猛烈的撞击了自己的肩膀,这种感觉来自梦境,也就是来自梦中,那个正在坐滑翔机的自己。
追寻那个撞击看过去,是一个喷泉,正在从地板上喷出。
门罗当时心想,这个梦可太有趣了。
而当他自己看那个喷泉的时候却发现,这哪儿是什么喷泉,不是自己家的吊灯么?
再回看四周,原来是自己的卧式,卧式床上还躺着一个人,那是自己啊。
看到这里,突然一阵恐惧袭来,门罗惊醒了。
他喘着粗气,以为自己回到了周五晚上,而事实上,四周一片光亮,自己原来是惊醒了梦中梦,回到了剧烈振动的那个中午。
看看时间,五分钟而已,自己却在梦中已经过了好几天,甚至灵魂出体,俯看到了自己的肉体……
心理医生
这种灵魂出体的体验太可怕了,门罗又去看了医生。
而这次,医生朋友打趣的说到,不用担心,在印度许多人都会这样,印度人都知道。
啊?
门罗当场石化,而医生朋友则说,有兴趣,你可以去印度修行10年。
门罗说,10年太长了吧,我还有房贷要还。
医生朋友忍不住笑了,你还真当真了啊,梦中出体,这在东方修行中很常见,可能你误打误撞,也进入了这一领域,好好休息,别太累了,没事儿的。
话虽这么说,但告别医生后,门罗却一直想着那种振动和出体的奇异感觉,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兔子洞,他决定,反正死不了,我不妨再深入研究研究。
就这样,1958年,最原始的门罗实验室诞生了,当时还是专属于门罗自己的一间音响卧式而已。
慢慢的,门罗结识了发明家本,本也逐渐通过门罗的引导,进入了振动,出体的领域。
然后,借助着本的学识和人脉,门罗实验室开始秘密为美军效力。
这期间,据说本和门罗,作为最初代的心灵宇航员,他们百无禁忌的看到过很多惊悚的真相,比如,天使是什么?外星人存在于何处?地球远古和未来的秘密?
等等等等,这些过于离奇的故事,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故事发展到了1978年,B博士加入,门罗实验室从此就做到了科技加成,赛博修仙。
然而,好景不长,转过年,1979年,最重要的成员——本,就在空难中去世,门罗实验室的理论和认知,似乎也就永远停留在了这份CIA报道当中……
报道中,在这张图表之后,还有很多有关宇宙、大脑神经网络、黑洞等等内容的探讨,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我们有机会细说。
总之,现实中,直到1989年,某B家的抗噪耳机才开放民用,这距离B博士写出抗噪方程,已经过去了11年之久,而且,之后的20多年,大家仔细回想,你想买抗噪耳机,是不是都只能选购某B家的产品?
是直到2010年代,索尼、苹果,才纷纷点出了自己的降噪黑科技,让我们的选择变多。
据说,这就是美国军方,早已技术升级,鸟枪换炮,才放心大胆的把它彻底开放民用……
另外强调一下,这绝对不是某B家的广告,大家听完,千万别买。
好了,以上就是我十多年前,从学姐那里听来的耳机鬼故事,有一次我倒时差,在候机厅带着耳机睡着了,真的,惊醒的那一刻,也有门罗所谓梦中梦的感觉,十分神奇。
后来,我也就这些体验和故事咨询过真正的道家PhD,他当时直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皮囊而已
故事接上汉钟离在酒肆中点化吕洞宾,让吕洞宾梦中悟道的篇章。
然后,时间一转眼来到宋朝,吕洞宾道以大成,他准备继续点化神仙。
这次,和钟离权相中自己一样,吕洞宾也相中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公子。
公子天资过人,没几个回合,就已经即将飞升。
这天,公子要去华山赴约,但古代路途遥远,华山可不是说去就去,于是,他跟书童说,我将元神出窍,而赴华山之约。
相约七日,如果七日后,我元神未归,你把我这皮囊烧掉,以免多出事端。
书童领命,公子也就入定出窍,皮囊变得一动不动。
一日、两日、三日,数着数着,书童竟然数乱了日子,今天这是第几天来着?
书童疑惑的问自己,已经第七天了吧?
看看公子皮囊,好像开始发黑了啊,怕不是要尸变?
书童害怕,果断烧掉了这幅臭皮囊。
然而,事实上,这才是第六天。
当第七天,公子元神归来却发现,搞什么鬼,皮囊只剩骨灰,你这是让我元神湮灭的节奏啊。
这个时候,吕洞宾突然哈哈哈哈哈的笑着飞了过来,说,慌什么啊,你看,那河边有一位濒死的老乞丐,趁你元神未灭,我助你借尸还魂。
说完猛推一把,公子元神归位,附到了老乞丐身上,一起身,公子又疼得嗷嗷叫,原来,老乞丐还是个瘸子,这可真是,皮囊而已,皮囊而已。
从此,公子升仙,就叫做铁拐李。
所以,道家如何理解门罗他们整出的这套赛博修仙?
原来是殊途同归,道家说,元神出窍,又分阴神和阳神,阴神遨游太虚,就像吕洞宾梦中悟道一样,哪怕九天九地也能在一刻煮小米的功夫间全部体验。
而更高级的阳神出窍,就像铁拐李的故事一样,蔑视一切物理法则,神游宇宙之间。
类比到,门罗报告中的这幅图,我们是否能认为,普朗克长度之间是现实,无限领域是阴神,可以通过冥想和修行进入,而绝对领域,则是更高的升仙区间,不成仙,阳神无以遨游。
但大家继续深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现实世界会被锁定在普朗克长度10的-33次方厘米之间呢?
想想B博士,想想他们那个东方学派,会不会他们在100年前,写下柔性网络,写下元宇宙基础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的现实,不过是无限领域中的一小段元宇宙而已,我们被锁定在这段领域中,正玩儿着人生这款苦哈哈的游戏。
而Facebook为什么改名meta,改名元宇宙?
会不会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现实之中,10的-33次方厘米之间又要被套入一个更狭小的meta空间,让我们再次进入,再次被锁定。
而真实是什么?
真实当然不是一层层的套娃,真实是突破极限,到达波峰波谷的绝对领域啊。
所谓,神游天地间,俯仰观宇宙。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原来你每次戴着耳机不吭声,是在修仙啊,确实有点儿像。
(完结)
「书评」维纳:控制论之父鲜为人知的悲惨遭遇
杜甫曾有诗,“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一般人自然用不着这句话,可对于控制论大师维纳,确有很多可嗟叹之处。
维纳在18岁就获得了哈佛的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又师从罗素、受教于希尔伯特,Edmund Husserl,Edmund Landau 等名家,这样的教育或许影响到他日后颇为广博的研究。
本文作者王飞跃教授从《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黑色英雄》一书切入,结合其它材料,对维纳的悲催人生进行了精彩的概述,里面涉及到维纳与其夫人、冯 · 诺伊曼、香农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早期创立者Warren McCulloch、Walter Pitts等人的种种纠葛。
当然,面对维纳这样一位复杂的人物以及信息时代早期发展的复杂历史,读者也可以参阅之前有关维纳的传记进行深一步的阅读,如P. R. MASANI所著的Norbert Wiener 1894–1964以及S. J. HEIMS所著的John von Neumann and Norbert Wiener: From Mathematics to the Technologies of Life and Death。
正文
2018年6月中旬,我应邀赴斯德哥尔摩参加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一次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开始之前,我问参会的教授们:“维纳死在哪里?” 没想到,来自欧美五国的五位同事和当地的教授不但不知道,有的还反问:“Who is Norbert Wiener?”
原来,这里没人知道鼎鼎大名的控制论之父,更不知道他就死在大家的身边。
次日,顺利完成答辩的新科博士帮我找到了维纳的去世地点——1964 年 3 月 18 日下午, “就在那长长的台阶之上,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呼吸也随之停止。”
我正诧异,这台阶分明只是宽而已,其实一点也不长,难道是后来改建了?疑惑之际,蓝天白云之下,忽然一阵大风袭来,我急忙转身并扣住帽子,结果动作太急、墨镜落地。待我站稳睁开眼睛, 却直觉得一团烈火扑来,原来是办公楼前的簇簇红花。
这一切,来得如此急促,让我一时头晕目眩、不知所措,脑中竟奇怪地闪现出维纳生前的自我评价——
他就是盗火给人类而牺牲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把智能机器的 “自动智能” 新技术带给了人类,却担心人类屈从于机器、放弃选择和控制的权利,内心总是充满了一种即将来临的 “悲剧感”,“觉得自己是一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先知”。
2018年6月,由金峻臣博士抓拍于维纳猝死之地
催生了三个诺奖
其实,纵观维纳的一生,悲剧是其脱不掉的底色。
猝死之后,他的批评者说,其瑞典之行是 “觊觎诺贝尔奖” 的一次游说之旅;但支持者反驳,维纳访问瑞典就是传播控制论,并非乞求诺贝尔奖委员会。
他们也许都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维纳的工作曾经直接帮助四人获得三个诺贝尔奖:玻恩(1954年物理学奖)、海森堡(1932年物理学奖)、沃森和克里克(196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在获奖时或者获奖前都公开承认维纳对他们工作的重大贡献。
1925年,玻恩曾亲赴麻省理工学院(MIT),直接和维纳合作。他需要维纳的帮助,试图调和摇摇欲坠的原子粒子模型与突如其来的波函数之间的关系。尽管两人合作发表的论文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石,但玻恩承认他没有完全理解维纳的计算方法,也 “几乎没有接受” 维纳的波函数理论的核心概念。
然而,数年后,玻恩因 “对波函数的统计阐释” 获得了诺贝尔奖,并公开承认维纳是 “卓越的合作者”。
1927 年,玻恩的学生海森堡运用维纳在 “几年前......在哥廷根介绍过” 的谐波分析方法得出他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后因此获诺贝尔奖。
按维纳自己的说法,他10岁时,完成的第一篇哲学论文《无知理论》 就讨论了所有知识的不完整性,成了他终生的理念,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不过是其一个具体的体现而已。
1951年,年轻的沃森来到剑桥大学。此时,正值维纳的控制论在英国的影响达到高潮,这引发了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控制论分析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的想法。1953年,他们给《自然》杂志写信,提出 “控制论将在细菌层面的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的论断。几周后,他们公布了DNA的分子结构与模型,由此获得诺贝尔奖。
克里克随后正式提出的 “信息是生物系统的一项基本属性“观点,清晰地揭示了生命的新奥秘,但其运用的模式和 “10年前维纳提出的模式惊人地相似”。
面对这些诺贝尔奖,无人知道维纳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是否认为自己也应该得诺贝尔奖呢?世人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维纳觉得世人没有给他合适的赞扬,这是他患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终生受其所害。
正如维纳女儿所说的,“我父亲永远要求得到大量的称赞和安慰,他处于情感混乱时需要得到更多。”
悲剧人生
然而,维纳在这一方面不但 “供需严重失衡”,并由此陷入了个人生活的悲剧。
这位20世纪的少年天才、美国首批媒体的宠儿和明星,在遭遇两位心上人的 “十动然拒” 之后,不得不与父母安排的、但内心一直拒绝的女友结婚。
婚后,这位教授夫人尽管在生活上给予维纳精心照料,但是她的主要心思花在如何控制维纳的情感和 “朋友圈“,成了家里的控制 “控制论大师的大师”,在社交圈里赢得 “名誉教授(Frau-Professorship)” 的称号——维纳一高兴,就想着如何让他 “抑郁”,便于控制;一旦看到维纳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太亲密,便想方设法进行破环,甚至不惜拿女儿的贞洁名誉作为 “核武器”,诬告维纳学术上的关键同事设局让维纳的 “不止一个” 学生诱奸其女儿。
这场悲剧不仅是维纳个人家庭的,更改变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进程。多少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便是长期令人困惑的控制论 “金三角”(维纳、麦卡洛克、皮茨)破裂的神秘原因。
我在美国学习与工作时,有幸结识了一批犹太裔学者和朋友。他们告诉我许多与维纳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特别是那些来自东欧的朋友,描述了很多关于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学界有种族歧视倾向的白人和犹太裔学者之间的冲突与纠结,维纳及其控制论就是这些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
《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黑色英雄》一书封面
记得《维纳传:信息时代的黑色英雄》英文原版一出,同系的犹太裔同事 Russ 就兴冲冲地拿着他买的书来办公室找我,让我一定读一下,“终于有人给维纳伸张正义了!” 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当时没时间细读。
十年后,我有幸获得维纳奖,于是又托美国的学生专门为我再买了一本寄回国内细读并做了大量笔记,让我对维纳本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15年10月,在香港 IEEE SMC(系统、人、控制论)学会年会上,我作了维纳奖讲座的学术报告,核心之一就是平行智能控制与 “维纳运动” 及其学术之道,引用了《维纳传》中 “维纳小道” 三部曲中大量史料。
我还曾一度安排学生专门做这一方面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研究,但因内容不符合理工科的学位要求而作罢,这也是为什么我积极参与并推动重新设立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一本传记,但更是一部传奇,因为它不但揭示了现代智能科技的源头与发展, 真实地叙述了人类社会及其时代对技术进步的向往与恐惧。更重要的是,本书透过一批科技发展引领人物的探索与努力,直指人心的深处与远处。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发现自己欣赏本书的角度,找到自己希望的东西。
在此,我罗列三个问题,以飨读者。这三个问题在相关学术界里广泛流传,但与所谓的科学 “正史” 相悖,却与本书有着书里书外、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供大家在阅读时思考。
现代计算机的先驱?
众所周知,今日的计算机都是基于所谓的 “冯 · 诺伊曼体系结构”,但真名应是 “维纳-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还是 “冯 · 诺伊曼体系结构”?
维纳从上世纪 20 年代初就开始现代计算机的研究,早于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现代计算机先驱,并于1925 年秋与 MIT 工程系的新秀、二战时的美国军事科研的领袖、且在战后以《科学:无尽的前沿》而闻名的布什进行相关合作。布什不但承认维纳的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并在他的成名专著中进行介绍。
1936 年,维纳来清华任教,同他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生李郁荣教授一起提出了离散计算机的设想,并安排清华大学向MIT购买相应设备器件,希望进行实验,可惜因种种原因被时任MIT工学院院长的布什否定。
美国参加二战后,维纳于1940年再次向布什提出现代计算机设计的 “五项原则”,依然没有回应。
冯 · 诺伊曼最初参加控制论 “梅西会议” 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维纳关于计算机设计的思想,这让维纳十分兴奋,产生了把冯 · 诺伊曼从普林斯顿 “挖” 到MIT做数学系主任一起共事的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
为此,维纳于1944年底将美国研究电子计算和相关技术领域的顶级数学家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计算的主要理论家召集起来,与冯 · 诺伊曼在普林斯顿开了为期两天的会。
后来,还把他在这一方面研究最得力的助手介绍给冯 · 诺伊曼,推进相关工作,并终于在 1945年6月底正式提出了今天被称为 “冯 · 诺伊曼体系结构” 的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按照冯 · 诺伊曼自己的描述,其计算机是第一台 “将维纳提交给布什的五条原则整合为一的机器”。
这就是为何美国军方和学界有人认为:“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的真名应该是 “维纳-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的原因。
然而,计算机界人士无人有此提法。实际上,这在1947年于哈佛举行的世界上第一个重要的计算机大会上就已注定了。
那一年,哈佛物理学家、哈佛Mark计算机的创造者 Howard Aiken乘完成MarkII之际,召开了一次自动计算机会议,欧美157名大学代表、103名政府代表、75名产业代表与会,但大会期望的主角维纳却因为计算机与 “制导导弹项目太紧密”,在最后时刻拒绝参加,不但让组织者艾肯愤怒,更让报纸及媒体关注并大肆宣扬,迫使维纳私下声明:“我放弃所有计算机相关的研究”,还公开宣布:“不再从事和美国政府有关联的任何研究工作。”
维纳从此成了资助艾肯研究的海军情报机构,接着陆军空军情报机构,后来联邦调查局FBI长达17年的严密监视,直到去世。
这样的后果就是当时研究计算机的人员,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争先恐后与维纳保持安全距离,除了担心自己的研究经费受影响之外,还担心受到政府军方情报部门的骚扰。
现代信息论的先烈?
现代信息论之父是香农还是维纳?这可能是最让维纳伤心与悲愤的问题。
维纳从其学术生涯之始,就萌生了现代通讯与信息论的思想,一直把自己视为是信息时代的 “先知和引路人”。
二战期间,他像帮助自己学生一样,毫无保留地帮助已经毕业但不断来MIT找他解疑的香农,特别是关于熵的研究。但最后,维纳却拒绝再见香农,因为觉得香农是来 “挖他脑袋” 的。
最让维纳恼火的是,他关于现代通讯与信息论最核心的研究和成果, 却被香农的上司(一位数学家)束之高阁,划为 “绝密” 材料归档,结果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看到,而且将其轻蔑称之为 “黄祸”(Yellow Perils)。
更可气的是,香农与他的这位上司抢在维纳之前发表了著名的《通讯的数学原理》,成为现代通讯和信息论的奠基之作;而维纳因为保密的原因,迟迟无法发表自己的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至今还有些人为他愤愤不平,认为维纳才是信息论的真正之父,比如香农的熵只是把维纳的熵改了正负号重新解释但等于没改,而香农主要是靠重新解释和转述他人的成果而出名,从布尔的代数干到维纳的信息论。
香农也承认,自己通讯理论的 “新数学理论的一些中心观点要归功于维纳”,而且 “明确地说,通信理论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维纳的基本哲学和理论。”
香农晚年也否认“信息理论” 这个词是他创造的,他的夫人进一步解释道:“这件事” 让香农 “烦恼过好几次,但到那时,他也无法控制了。” 相当程度上,维纳就是为此而发明 “控制论” 一词,试图挽回局面,而且里面除了通信、信息、还加了智能,但就是少了控制。
同事Russ在哈佛与MIT读的文学学士和工程博士,他告诉我,维纳认为信息论方面自己是被牺牲的 “先烈”,而且根源是哈佛数学系一帮传统白人精英对他的 “迫害”——
先是让维纳失去了在哈佛数学系任教的机会,失业陷入困境后险些自杀;来到MIT数学系之后,哈佛数学大佬还逼他放弃自己开创的研究方向,以确保大佬自己在普林斯顿的学生没有竞争对手,顺手还堵死了维纳希望去普林斯顿的路。
更让维纳气不过的是,在他事业将要 “起飞” 的时刻,这些人竟然 “追杀” 到欧洲,让他的好朋友与其反目,突然取消承诺给他在哥本哈根的教职,幸亏英国剑桥的朋友救急,否则维纳将再一次陷入困境。
正是哈佛数学系对他的这类 “打压”,在隔壁的MIT产生衍生效果,使身边人肆意掠夺其学术成果,也留下让后人闲话的维纳-哈佛数学系之间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
主流人工智能的叛徒?
人工智能的原名是不是就是 “控制论 Cybernetics”? 维纳对人工智能的起步与发展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十分有趣的问题,对此我无法回答。
但我知道,维纳自己也不知道他有多大贡献,特别是他的思路与方法,直到今天才发挥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类脑类人和社会智能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将 Cybernetics 译成 “控制论” 的学者自己也认为,这个词应该译成 “机械大脑论”,选择控制而非机械大脑是由于当时政治的原因。
说维纳是主流人工智能的 “叛徒”,是因为他背叛了自己从业初期以 “逻辑” 分析开路的主流 “逻辑智能” 的道路,回到自己少年时代以动物生理生物研究和计算手段研究知识和智能的初心。
他的理念赢得了一大批人、特别是青年学者的支持;他的 “循环因果论” 引起了学者的重视,激发了麦卡洛克和皮茨坚信,大脑的神经元网络连结就是头尾相连的生物 “循环因果论“。1943年,两人提出 “人工神经元” 计算模型,开辟了计算智能和认知科学的新时代。
然而,在这之后,维纳却又一次 “背叛” 了自己的追随者,在毫无警示的情况下与麦卡洛克和皮茨等人决裂,致使 “金三角” 顿失。
这就是人工智能史上无人愿意提及的一段黑暗历史,不但断送了麦卡洛克和皮茨当时如日中天的学术生涯,后来年轻的皮茨还早早地惨死于急性酒精中毒。
皮茨 “深爱着维纳,维纳给了他从未感受过的父爱。失去维纳,他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这不单是皮茨个人的悲剧,更使计算智能研究刚刚起步就陷于困境,导致相关研究的有志之士,特别是青年学者纷纷离开维纳。
“离维纳的控制论越远越好”,这就是当时提出 “人工智能” 一词的青年人麦卡锡的想法,他曾在 “控制论” 和 “自动机” 之间徘徊不定,最后选择了 “人工智能”。
麦卡锡是1948年在加州理工读书时听冯 · 诺依曼讲维纳的认知和控制论而萌生了研究智能计算的想法,后来自己都表示 “人工智能本应叫控制论,也是智能自动化(Automation of Intelligence)”,其实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流行的 “自动智能” “自动计算” 思想。
就人工智能而言,正如维纳的学生与同事,相当程度上也是敌对者的威斯纳所承认的:“称他为催化剂式的人物还不足以描述他扮演的角色。”
他的另一个学生,也是维纳核心圈最年轻的成员塞尔佛里奇,是人工智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其程序Pandemonian开启了模式识别和机器自学习的研究,后来与麦卡锡一同组织了1956年的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后,紧接着又在MIT组织举办了第一次认知科学研讨会。显然,他没有完全背叛维纳的理念与方法。
可惜,没有维纳的参与,源头的控制论面对新生的人工智能,很快就在 “较量中败下阵来,不仅没有得到资金的支持,还失去了自己的地盘”,但 “维纳的科学在科技新时代更广阔的领地赢得了人心。”
深度学习和AlphaGo的成功,相当程度上证明了维纳的远见,但更重要的是,维纳的认识对未来智能的影响——第一个是 “信息的传播极大提高了人类感觉的阈值......整个世界都被纳入人类的感知范围”;二是为了避免智能技术 “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唯一的答案在于建造这样一个社会,它的基础是人类价值,而不是买卖。”
同情和尊重之心
二战之后,维纳陆续做出一些令人震惊的举动:“粗暴地辞去了院士的头衔”,称美国科学院是 “一帮自私,不负责任的人”;公开写信登报、在会议杂志上声明与美国军方、大公司、政府断绝关系,不再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甚至还从MIT的 “数学系辞职过50次” ......
但在维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家庭迎来了一个 “巨大的喜讯”——
维纳被肯尼迪政府授予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国家科学家奖”,以“表彰美国对他在战时以及和平时期对科学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认可和感谢”。共同获奖的是他的二位老对手和朋友:布什和香农的上司兼坚定支持者皮尔斯。皮尔斯选择香农而忽视维纳。
在获奖时,维纳 “眼睛里反射出绚烂的光芒”,其实气色不佳,脸色苍白,十分憔悴。此时,他担心夫人的病情,忧心大女儿因 “金三角”事件依然不理家人,甚至电话都不接…… 获奖仪式完后,他就接受了荷兰中央大脑研究所的聘任,启程赴欧。一个多月后,维纳猝死于斯德哥尔摩。
读《维纳传》,最让我感触的是维纳对弱势的同情和尊重之心。
他与自己的第一位博士生李郁荣的关系,与李郁荣第的第一位博士生印度人 Bose(创造了著名博士音响公司)的关系,与他同强势白人精英的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 “对各个国家的古老文化传统都满怀敬意”。
在中日之间,他认为当时强大的日本 “太势利”,而选择任教中国。或许,这与他自己的身世和所受的磨难相关。无论如何,令人敬佩。
1949年末,当雄视天下的波音公司来信向他寻求技术支持时,他把回信公开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还用了一个具有挑衅意味的标题 “一位科学家造反了” 。他呼吁从事科研的科学家不参加战后新的军事装备竞赛,因为研究成果 “可能落入不负责任的军国主义者手里,做害人的事情。”
然而,当贫穷的印度政府希望维纳赴印指导他们把自己建成 “自动化生产巨头” 时,他立即答应,开始了 “印度的未来:论建设自动化工厂的重要性” 之行, 帮助制定发展纲要,成为印度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
维纳的梦想是培养一批 “体制外的科技工作者”,这一设想对当时印度未来的发展十分有价值。记得30多年前,我实验室的印度同事告诉我:印度信息产业和软件外包企业的发达,就是维纳上世纪50年代种下的种子。
有人认为,维纳的魅力脱胎于大自然某种魔力,他的思想神秘、深邃、沧桑、难以描述,却 “能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思想与感官” “越过栅栏看见远方的路”。同事和朋友在他身边工作时,常有 “整个人仿佛得到了升华” “猛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只要和维纳交谈,你的思维一定能上个新台阶。”
可维纳临终前与之交往最密切的印度教神秘大师却说:“那就是维纳,他是个纯粹的人,我知道。”
用时下人工智能风行的语言说——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不知道维纳是何人,但知道自己真的不知道维纳对科技特别是智能科技的贡献有多大。对我而言,这个世界对维纳最大的不公就是把布什列为互联网第一位先驱(Pioneer),而不是维纳——这位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真正奠基人和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创造者。
相当程度上,维纳就是信息时代黑暗的叛徒,未来光明的使者。
相关问答
论文 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 MXhZuDjdE 的回答 - 懂得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
...学家 维纳 在创立控制论时,也研究了信息问题。这样,信息就...[最佳回答]答案:C;B;C;A
...年卷期、起止页码D收录 论文 的数据库19.以下四种信息检索语...[最佳回答]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1.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A)A载体B纸张C光盘D磁盘2.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一...
急需一篇关于语义学的 论文 英语2000字..._商务英语考试_帮考网摘要: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
什么是信息知识 - 小红薯6BFF1E58 的回答 - 懂得信息就是一种消息,它与通讯问题密切相关。1984年贝尔研究所的申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维...
什么是信息?信息有什么特点_作业帮[回答]1)信息定义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
为什么物理学中要有人文精神?今天,在诸如核能、基因、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权解读遗传的奥秘,人类和生物是否经受得起基因的迅猛革命,人...
世界十大博士排名?10.AkshayVenkatesh-20盘点全球最年轻的十位博士,最小的一位13岁拿到PHD学位AkshayVenkatesh是印澳裔数学家,1993年,当他11岁时,他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
光量子芯片和光子芯片原理一样吗?量子技术利用量子物理基本原理,通过操控光或物质的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等内禀属性,其信息处理能力有望从根本上超越经典范畴的信息技术。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是...
信息是什么意思?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