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电子应用网络是 中国第一个电子杂志的诞生

小编 2025-04-03 论坛 23 0

中国第一个电子杂志的诞生

今年是CERNET建设30年。回望历史,作为中国首个互联网主干网,CERNET不仅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奇迹,也为高校师生群体提供了创新的舞台,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众多的第一。

中国第一个电子杂志的诞生

1995年1月12日,中国第一个电子杂志——《神州学人》电子版(英文名CHISA,取自China Scholars Abroad)诞生。

△1995年《神州学人》电子版的主页

承载与发布这本电子杂志的平台是1994年开始建设的我国首个覆盖全国的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一开始,我们就和CERNET结下了不解之缘。”曾任《神州学人》副总编辑的许珑说。

海外学子的呼声

创办于1987年5月的《神州学人》是一本专门面向我国海外留学人员的杂志。

“改革开放后,许多中国留学生奔赴世界各地,但当时的通讯之难,成本之高,现在难以想象。这本杂志像是一个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身处全球的中国留学生们,大家对它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许珑回忆。

80年代末,互联网在国外大学首先兴起,大学师生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群体。“能不能把国内的信息及时发布在网上?”这是当时很多留学生们的渴望。中央有关部门得知这样的期待,于是在1994年10月21日,相关领导建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办理此事。国家教委非常重视这项工作,4天之后,就向中央递交了报告,指出已开始建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通过CERNET,即可让国外的留学生看到国内的媒体信息。于是,1995年1月,在中央的指导和国家教委的推动下,《神州学人》电子版在CERNET上诞生了。

△1995年,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副主任韦钰等视察《神州学人》电子版

CERNET支撑CHISA的诞生

《神州学人》电子版CHISA诞生的前夜,1994年初,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吴建平、李星等一批年轻的专家开始牵头建设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国家教委正在筹办《神州学人》电子版CHISA,李星立刻想到,能不能把这本电子刊放到CERNET上?在回国之前,他在国外留学8年,对《神州学人》很有感情。正是这样一种情结,使得李星极力争取,要把《神州学人》电子版放在刚刚建成的CERNET上发布。

这和国家教委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能也正是许珑提到的“缘分”。当时CERNET的发起领导之一,也就是主管CERNET工作的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也分管留学生工作,而韦钰本人的留学经历和其“报效祖国,责无旁贷”的留学理念,使得她对留学生和《神州学人》也有格外的关注和厚爱。天时地利人和,就这样,《神州学人》电子版和CERNET相伴而生。

《神州学人》电子版开辟了中国出版刊物上网的先河。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大家感到非常新奇,也非常包容与支持。“我们去办理《神州学人》电子版出版手续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他们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让我们先办,也是给我国以后的电子刊摸索出一些经验。” 回忆起29年前去新闻出版署的场景,许珑说。

区别于《神州学人》杂志主要发表原创文章的模式,电子刊摘选汇集了当时许多媒体的精华文章。《神州学人》电子版的出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神州学人编辑部负责内容建设,CERNET负责电子刊的发布、网页的创建、运营和维护。

△2004年,CERNET网络中心李星、朱爽回顾CHISA的创办

名副其实的技术维护咨询

《神州学人》电子版最初的服务器是一台当时流行的Sun Sparc 20工作站,位于清华大学主楼CERNET的机房。

电子版的发布由CERNET网络中心朱爽和李星老师共同完成。在当年那十分简单,却十分醒目的《神州学人》电子版的版权页上,写着一行字:“技术维护咨询:朱爽,李星,chisa-tech@chisa.edu.cn ”。

“我们名副其实,哈哈。”朱爽回忆说。“为了赶国外读者阅读的时差,选定在每周周五发刊。”

虽然设备已经是当时的最好,但互联网是那么新,全球当时的网络硬件环境、发布技术和软件环境都刚刚起步:短短两万多字的文字内容,有时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发布完成。为了电子版的发布和网上传播万无一失,李星和朱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为保证1月12日顺利发刊,他们要在1月6日发布“试刊”。在试刊的过程中,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小挑战。

最初,电子刊只是简单的文件格式,编辑部制作成磁盘,由专人送到CERNET网络中心,后来通过FTP上传到网络中心,再后来,就直接以拨号上网的方式上传到服务器了。

在收到编辑部发来的期刊后,他们将当期的内容生成各种编码版本,包括GB、BIG5、HZ、T3、ISO2022-CN和Postscript等,这些今天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技术,在当时却是相当专业、超前的。经过编码后的版本被发布到FTP、GOPHER和WWW上,同时以UUCODE编码邮件,发送到海外留学人员的订阅邮箱中。

“无论是在外出差还是寒暑假,我们都想方设法地保证在周五按时发布上线。”朱爽说。

1995年1月15日,李星和朱爽到泰国参加第一届亚太地区网络信息中心会议。会后,在取道香港回北京时,正好是个周五——电子版第二期的发刊日。他们抵达香港后,顾不上忙其他事情,第一时间就去了香港中文大学网络中心,为的就是准时发布《神州学人》电子版。

“电子刊创刊仅仅几个月,随机浏览人数就达到了数万人,订阅人数有8000多个。”许珑说。一时间,《神州学人》电子版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的一道亮点,连版权页的技术维护咨询邮箱都收获了许多读者热情洋溢的来信。“有不少读者询问英文环境下阅读中文的问题,我们当即做了一个如何在网上阅读中文的指南。后来,为了方便读者查找信息,我们还做了详细目录分类检索。记得李星老师还常常现写一些小的软件来帮助发布,比如检查编码错误等等。”朱爽回忆。

在那段时间里,为了让电子刊发布得更好更快,他们研究出了很多小技巧,比如电子邮件讨论组技术(MAILING-LIST)。后来,《神州学人》电子版还有了详细的目录分类。当时李星教授带的一位研究生还针对电子版内容的特殊性,设计了最初的中英文搜索引擎,方便读者查找电子版上的有关资料。这在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全球,都是非常实用、有趣的探索。

开创了一个先河

1995年的夏天,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副主任韦钰来到了位于CERNET网络中心的机房,视察电子刊工作的进展情况。韦钰表示:“《神州学人》电子版是与《神州学人》杂志比翼齐飞的一份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发布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声音,每一期内容刊发后,都有几百个留学生给我们发Email互动。大家把身在异国他乡的所思所感都通过互联网与我们分享,非常让人感动。”许珑说。

在没有其他来自祖国的中文刊物上网的年代,这份来自祖国的声音弥足珍贵。当时的读者纷纷表示:“读到神州学人电子版,犹如饮到了沙漠中的甘泉,听到了来自北京的声音。”“在国外通过《神州学人》电子版直接点击国内要闻和自己感兴趣的栏目,倍觉亲切温暖,心能与祖国一起跳动。”

《神州学人》电子版的问世,开创了国内中文媒体进入国际互联网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的创办,立即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都迅速发布了消息。

随着《神州学人》电子版影响力的增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其纳入了国家对外新闻宣传平台。国内高校编写的新闻学教科书也将《神州学人》电子版的诞生作为开创性的历史事件,编入了我国新闻发展史。

199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将《神州学人》电子版正式编目,成为被此类大型图书馆编目的第一个中国大陆的中文新闻媒体。

“有一次我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其中一个问题是‘我国最早的电子期刊是哪一家’?台下一位来自媒体的答题者很快就说:《神州学人》!我当时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回顾往事,已经退休多年的许珑说。

► 扩展阅读:1990年代的网络刊物发行技术

(以下资料来自网络)

三十年前网络刊物发行技术与当今并不一样。为了适应全世界各个地区读者环境的多样性,《神州学人》网络版发行了不同的形式,使用不同的中文编码方法。

一、应用协议

1.邮件列表(Mailing List)

邮件列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5年,是互联网上最早的社区形式之一,也是Internet上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各种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发布。

早期的邮件列表是一个小组成员通过电子邮件讨论某一个特定话题,一般称为讨论组,由于早期联网的计算机数量很少,讨论组的参与者也很少。讨论组很快就发展演变出另一种形式,即有管理者管制的讨论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邮件列表,或者叫狭义的邮件列表。

由于互联网早期使用ASCII编码,只有7比特,电子邮件、域名系统(DNS)等主流应用只支持7比特的透明传输,因此,对于中文等多字节文字(每个字节的全部8比特均需传输)必须转换成7比特字符。从而《神州学人》邮件列表采用了UUCODE编码。

2.文件传输协议(FTP)

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在计算机网络的客户端和服务器间传输文件的应用层协议。传送文件(file transfer)和访问文件(file access)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由FTP提供,后者由NFS等应用系统提供。文件传输协议由RFC959规范。

FTP是8位的客户端-服务器协议,能操作任何类型的文件而不需要后续处理,就像MIME或Unicode一样,但FTP有极高的延时,意味着从开始请求到第一次接收数据间的时间非常长,并且必须不时地执行一些冗长的登录进程。

Chrome和Firefox等主流浏览器都计划弃用对FTP的支持, 2019年推出的Chrome 82已停止对FTP支持,2020年疫情原因导致远程办公需求增加,Chrome短暂地恢复了FTP,但于2021年10月推出的Chrome95完全移除了FTP相关代码。而Firefox原计划在版本77中停止支持FTP,最终在2021年7月发行的90版正式停止支持FTP协议。微软的Edge浏览器也在2020年起停止支持FTP,Internet Explorer 11仍保留FTP客户端,直到2022年6月15日终止支持。

3.地鼠(Gopher)

Gopher是一个互联网上使用的分布型的文件搜集获取网络协议。它是1991年由明尼苏达大学发明的。“Gopher”(地鼠)这个名字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挖掘信息”;第二,使用菜单形式搜集来的信息与地鼠洞相类似;第三,明尼苏达大学有一支运动队名叫“黄金地鼠队”。

Gopher最初的设计目标与万维网类似:共享文档。今天的万维网几乎已经替代了Gopher。但Gopher协议还提供了一些万维网先天缺乏的功能,比如在Gopher中所有信息都以层级形式存储,这被认为是存储大量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

万维网在1991年被发明,由于耗用带宽较少,Gopher网络当时仍然是非常流行和制作精良的。1993年2月,明尼苏达大学宣布他们将对Gopher的使用收取执照费,这就部分减少了Gopher服务器数量。一些人相信这是Gopher变成互联网历史的原因。很多人相信Gopher的衰微实际上是它那有限制的结构造成的,这种结构使得它没有自由形态的HTML网页灵活。使用Gopher时,每个文档都已有一个预定义的格式和类型,一个Gopher用户必须通过一个服务器定义的系统菜单导航进某一个特定的文档。很多人不喜欢Gopher系统中这种人为制造的菜单和文件的区分,而Web网络上使用的超文本协议和交互式应用程序显得更为开放灵活。

4.万维网(WWW)

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大众开放。

万维网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十亿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和浏览的主要工具。网页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和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网页还可能包含图片、影片、声音和软件组件,这些组件会在用户的网页浏览器中呈现为多媒体内容的页面。万维网并不等同于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1993年4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两个月之后,Gopher协议宣布不再免费使用,造成大量用户从Gopher转向万维网。早期流行的网页浏览器是用于Unix和X Windows系统的ViolaWWW。

学者普遍认为,万维网的一个转折点始于1993年推出的Mosaic网页浏览器,这是由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NCSA-UIUC)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团队所开发的图形接口浏览器,由马克·安德里森领导。Mosaic的资金来自美国高速运算及通信计划(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和高速运算及通信法案(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 of 1991),这也是美国参议员阿尔·戈尔所发起的几项运算发展计划之一。在Mosaic发布之前,网页中的图片和文字混合并不常见,万维网的受欢迎程度远低于互联网上使用的旧协议,例如Gopher和WAIS。Mosaic的图形使用接口让万维网成为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协议。

1994年10月,万维网联盟(W3C)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到了1994年底,全球网站数量仍然相对稀少,但是很多著名网站已经相当活跃,这些网站已经预示或者启发了当今最流行的服务。

二、中文编码

1.UUCODE (uuencoding)

uuencode这个名字衍生自"Unix-to-Unix encoding",原先是Unix系统下将二进制的资料借由uucp邮件系统传输的一个编码程式,是一种二进制到文字的编码。uudecode是与uuencode搭配的解码程式,uuencode/decode常见于电子邮件中的档案传送以及usenet新闻组和BBS的贴文等等。近来已被MIME大量取代。

2.GB

GB/T 2312,GB/T 2312—80 或 GB/T 2312—1980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简体中文字符集,全称《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通常简称GB(“国标”汉语拼音首字母),又称GB0,由中国国家标准总局于1980年发布,1981年5月1日实施。

在GB 2312内,每个汉字及符号的码位使用两个字节来表示。第一个字节称为“高位字节”,对应分区的编号(把区位码的“区码”加上特定值);第二个字节称为“低位字节”,对应区段内的个别码位(把区位码的“位码”加上特定值)。

3.BIG5

大五码(英语:Big5,又称五大项目码、五大码)是繁体中文社群最常用的电脑汉字字符集标准,共收录13060个汉字。

大五码是双字节字符集,以十六进制表示,使用双八码存储方法,以两字节安放一字。第一字节称为“高位字节”,第二字节称为“低位字节”。

4.Postscript

PostScript(PS)是一种页面描述语言和编程语言 ,由Adobe Systems公司于1984年推向市场。大概在这个时候,史蒂夫·乔布斯参观了Adobe公司的工作,并敦促他们改进PostScript作为驱动激光打印机的语言,将其添加到Canon打印机,诞生了LaserWriter。1985年3月,Apple LaserWriter是第一款带有PostScript的打印机,这也带来了1980年代中期的桌面印刷革命。它的技术优点和广泛应用使得PostScript成为打印应用领域影像输出的一个选择。直到1990年代,PostScript语言解释器,有时称作Raster image processor,曾经一度成为激光打印机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随着使用电子方式发布文档最终版本成为事实上的标准,PostScript就在这个领域不断地被它的后续版本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所超越。

5.HZ

HZ编码是1988年发明的编码系统。其目的是在7字节的限制下(如电子邮件)储存GB/T 2312的双字节字符。

其在ISO 2022编码字符的前后分别加上转义字符~{(7E 7B)和~}(7E 7D)后,使用正常的ASCII转码变成 ASCII 字符。部分机器也可以接受使用EUC-CN编码的转义字符。

HZ出现于RFC 1843《HZ - A Data Format for Exchanging Files of Arbitrarily Mixed Chinese and ASCII characters》,作者来自斯坦福大学。

6.T3

T3其目的是在7字节的限制下(如电子邮件)储存BIG5的双字节字符。

7.ISO2022-CN

为避开ASCII字符中的不可显示字符(十六进制为0×00至0×1F,十进制为0至31)及空格字符(十六进制为0×20,十进制为32),国标码(又称为交换码)参考ISO 2022规定表示非ASCII字符双字节编码范围为十六进制为 <21 21>-<7E 7E>,十进制为 (33, 33) 至 (126, 126)。因此,在进行码位转换时,须将“区码”和“位码”分别加上32(十六进制为0×20)作为国标码。

在这个编码模式内,软件需要使用低端控制字符(C0),高端控制字符(C1)和US-ASCII字符集(GL)标注字符属于单字节(ASCII)还是双字节,相对容易造成乱码(如丢失控制/转义字符)。

ISO2022-CN在RFC 1922《互联网消息的汉字编码》(Chinese Character Encoding for Internet Messages)中被定义。RFC1922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RFC,其主要作者来自清华大学。

8.UNICODE

Unicode,全称为Unicode标准(The Unicode Standard),其官方机构Unicode联盟所用的中文名称为统一码,又译作万国码、统一字符码、统一字符编码,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业界标准,其整理、编码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文字系统,使得电脑能以通用的字符集来处理和显示文字,不但减轻在不同编码系统间切换和转换的困扰,更提供了一种跨平台的乱码问题解决方案。Unicode由非营利机构Unicode联盟(Unicode Consortium)负责维护,该机构致力于让Unicode标准取代既有的字符编码方案,因为既有方案编码空间有限,亦不适用于多语环境。

Unicode伴随着通用字符集ISO/IEC 10646的标准而发展,同时也以书本的形式对外发表。Unicode至今仍在不断增修,每个新版本都加入了更多新的字符。目前最新的版本为2022年9月公布的15.0.0,已经收录超过14万个字符(第十万个字符在2005年获得采纳)。Unicode标准不仅仅是为文字指定代码。除了涵盖视觉上的字形、编码方法、标准的字符编码资料外,联盟官方出版品还包含了关于各书写系统的细节及呈现方式,如规范化的准则、拆分、测序、绘制、双向文本显示、书写方向、字符特性(如大小写字母)等等。此外还提供参考资料和视觉图像,以帮助开发者和设计师正确应用标准。

Unicode备受认可,被ISO纳入国际标准,成为通用字符集,即 ISO/IEC 10646。Unicode兼容ISO/IEC 10646,能完整对应各个版本标准。Unicode广泛应用于电脑软件的国际化与本地化过程。很多新科技,如可扩展置标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Java编程语言以及现代操作系统,都采用Unicode来编码。Unicode最普遍的编码格式是和ASCII兼容的UTF-8,以及和UCS-2兼容的UTF-16。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智能互动应用:数字时代连接与交流的未来趋势

互动应用:数字时代的连接与交流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动应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社交媒体、在线游戏,还是教育平台,互动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与他人交流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我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途径。本文将深入探讨互动应用的多种形式、其对社会的影响、技术的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互动应用的定义与类型

Definition and Types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互动应用是指那些允许用户与内容、其他用户或系统进行实时互动的程序。这些应用可以分为多个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社交网络、在线游戏、教育平台、虚拟现实应用等。

社交网络 :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平台,使用户能够分享生活、交流思想和建立联系。在线游戏 :如《堡垒之夜》和《英雄联盟》,不仅提供娱乐,还允许玩家之间进行实时互动。教育平台 :如Coursera和Khan Academy,通过互动课程和讨论区提升学习体验。虚拟现实应用 :如Oculus和HTC Vive,提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和探索。

互动应用的历史演变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互动应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计算机网络。最初的互动应用主要是基于文本的,如BBS(电子公告板系统)和MUD(多用户地下城),jy.zggjmyls.com,。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图形用户界面的出现使得互动应用得以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的崛起标志着互动应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Facebook于2004年推出,迅速吸引了全球数亿用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随后,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等平台相继出现,进一步丰富了互动应用的生态。

互动应用的社会影响

Social Impact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互动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还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jy.rytgyp.com,。

沟通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逐渐被在线交流所取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信息传播的加速 :社交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用户可以实时获取新闻和事件更新。文化的多样性 :互动应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用户能够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思想和观念。

互动应用在商业中的应用,jy.lkjzw.com,

Applications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in Business

在商业领域,互动应用的使用已经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许多公司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品牌建设。

市场营销 :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广告和影响者营销来吸引目标客户,提升品牌知名度。客户服务 :许多公司在社交媒体上设立客服账号,及时回应客户的咨询和投诉,提升客户满意度。数据分析 :互动应用生成的大量用户数据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洞察,帮助其优化产品和服务。

互动应用的技术基础,jy.lyxzsl.com,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s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互动应用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以下是一些关键技术:

云计算 :云服务提供商如AWS和Azure为互动应用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使得应用能够处理大量用户请求,jy.dbjtoa.com,。移动技术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动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人工智能 :AI技术的应用使得互动应用能够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如推荐系统和聊天机器人。

互动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动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普及 :AR和VR技术将为用户提供更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特别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 :AI将继续改善用户体验,提供更智能的内容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数据隐私和安全性 :随着用户对隐私的关注增加,互动应用需要更加重视数据保护和用户安全。

结论

Conclusion

互动应用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我们沟通、学习和娱乐的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应用的形式和功能将不断演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理解和利用这些应用将是未来成功的关键。

相关问答

人们 最早 使用的通讯工具是什么_作业帮

[最佳回答]步号「Bugle」这个中世纪的法国字源自拉丁文buculus,意为年轻的阉牛.阉牛的角早期大量被狩猎的人运用为通讯工具,後来守卫、牧羊人及军队都以此做为...

电子是 由谁 最早 发现的_作业帮

[最佳回答]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汤姆生应用磁性弯曲技术,从测定阴极射线束的曲率半径着手,推导出...

qq软件出现的 最早 时间是什么时间?-ZOL问答

QQ最早确立,是在1999年2月由腾讯自主开发,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QQ以前是模仿ICQ来的,是国际的一个聊天工具,是Iseekyou(我寻找你)的意思,OICQ模仿...

流线型运动起源于什么实验,最初 应用 于什么领域,全面流行于哪一年?

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一一一流线形风格。起源于美国,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

最早 发现 电子的 科学家是英国的谁啊?我是新人】作业帮

[最佳回答]汤姆生汤姆生应用磁性弯曲技术,从测定阴极射线束的曲率半径着手,推导出阴极射线的质荷比e/m,式中,e为电荷值,m为质量.还证明了不论放电管中是什么...

【互联网,因特网,万维网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区别?能不能很...

[回答]万维网、互联网、因特网之间的区别准确的说,万维网、互联网、因特网之间是有区别的.谈“因特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在《谈电脑和网络术语中一物...

网络的 利弊分别有哪些_作业帮

[最佳回答]从有了网络,就有了上网的人;有了上网的人,便有人说上网的利弊.今天,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是如何看待大学生上网的呢?我觉得应当一分为二的看.网络最初...

windows 是电子应用 系统吗?

MicrosoftWindows操作系统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一套操作系统,它问世于1985年,起初仅仅是MS-DOS模拟环境,后续的系统版本由于微软不断的更新升级,不但易用,...

你的第一次网购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买的是什么东西呢?

现如今,网购已成为一种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双十一、双十二已成为全民购物狂欢的节日,销售额每年增加,破千亿的时间不断缩减。几十年前的人,很难想象这样...

...(2)中国是世界上 最早 认识和 应用 负数的国家,比西方早()年.

[最佳回答]1)1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珠算),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400多年前,法国和德国的数学家发明了(机器)演算的工具;50多年前,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