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铁娘子” 创新“打头阵”
原标题:梅州供电局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靖文(引题)
电力“铁娘子” 创新“打头阵”(主题)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赖晶晶
工作台上摆放着闪烁的笔记本电脑和组装好的模型,台面一角,透明的抽屉里分门别类放着色彩斑斓的电子元件,这是一位“90后”女工程师的工位,简单、有序,她就是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梅州供电局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李靖文。
作为一名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李靖文扛起了精益求精,以“智”提“质”保障电网安全生产的创新任务,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灵巧的构思,潜心扑在各类创新项目中,截至2024年6月,李靖文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9项,其中《马甲安全带》项目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广东电网2022年职工技术创新奖一等奖,《一种融合配网自动化保护与配电线路的仿真培训装置》项目获得广东电网2024年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
“随着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多元化,越来越多女同志走上这个岗位,坚韧、耐心、细致是我们的特质,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女性一样可以做得出色!”李靖文说。
柔肩守护万家明
初见李靖文,她身着蓝色工装,高高束起的马尾显得清爽干练。从一名配电运维工成长为配网自动化领域的行家里手,谈起自己的蝶变,李靖文表示是多年在基层的磨炼,让她练就了一身不服输的韧劲,推动她不断尝试寻求进步和突破。
十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李靖文入职梅州供电局,那时候的她每天需要跟着班组外出,奔忙在城市保供电的最前线。即便后来有了孩子,家庭也习惯了她工作上的忙碌。在儿子的印象里,天气不好的时候,妈妈总会接到电话,急匆匆地离家。“遇到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是我跟同事们最紧张的时候,要做好24小时待命准备。”
户外作业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一顶安全帽、一套长袖工作服是标配,杆上作业还需要系安全带,夏天烈日下工作我们不敢喝太多水,因为户外一般很难找到厕所。冬天户外很冷,但还是要坚持把工作做好做到位。”李靖文说,关乎民生用电,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保供是每一位电力人的使命责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李靖文常常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大家的工作更安全、更高效,她虚心向同事和同行们学习,并且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成立了职工创新项目小组,创新的火花在这里激发碰撞,迸发出一个个“金点子”。
创新结出“金果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小组的创新项目屡获佳绩和组内女职工的比例不断扩大,李靖文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于2023年12月正式成立,工作室成员平均年龄30岁,集结了热衷于参加职工创新活动的青年员工。
走进创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沙盘,上面安装了一排排仿真的电线杆,一边是用鞋盒改装的各种开关,这个是李靖文的作品之一,一种融合配网自动化保护与配电线路的仿真培训装置。
看到记者打开鞋盒,李靖文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当时单位还没采购3D打印机,工厂开模费用比较高、制作时间长,为了节省经费和加快进度,就利用了身边的物品进行改造。”
谈起这个项目,李靖文打开了话匣子。她介绍,随着配网转型升级,现今配网自动化广泛应用于配电线路中,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配电运维人员对这方面的培训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建成投入一个仿真培训室并非易事,需要一定规模的建设用地,且造价较高,各县区局自主建设的实训场地,很难满足配网自动化技能实训的要求。
早在2021年底,李靖文就萌生了设计这个装置的想法,自己在家做了3个小的装置,“家里条件比较简陋,有时候找不到需要的材料,测试时经常会烧坏零件,一度想要放弃。但在班长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也得到了小组成员们的大力支持。”
李靖文和工作室的成员们集思广益,利用业余时间夜以继日进行设计研发,从项目前期的申报、设计,到中期的安装,再到后期的调试、总结,一个由若干个微型自动化终端和仿真线路组成的融合配网自动化保护与配电线路的仿真培训装置就这样诞生了。“桌面大小的仿真系统可还原一条馈线组从故障发生到隔离、转供的过程,直观且实用,大大节约了成本。现在同事们想练习直接可以过来操作,很方便。”李靖文说。
思变求新不止步
作为一名青年骨干,李靖文不仅在配网自动化领域上发光发热,还会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编程等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首次接触编程,是同事发了一些表格让她帮忙统计,按照传统方式费时费力,于是她上网自学了python,并试着写了一个程序,“我给它取名‘汇总表格小工具’,用这个程序就不再需要一行一行复制了,只需要一键导出。”李靖文还将这个小程序进行完善分享,应用到更多工作场景,收获了一致好评。
今年6月,一场特大暴雨,给梅州带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李靖文虽然没有亲历一线抢险,但她以自己的方式支援灾区。“那段时间,去支援的同事白天在一线抢修,晚上回去还需要统计供电设备的恢复情况,设备线路分散且受损情况复杂,我就利用自学的编程开发新工具,用快捷的方式帮忙统计,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李靖文说。
用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用创新赋能企业发展。“智能电网快速发展,数智化创新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以前我们前往现场排查故障需要出动大量人力物力,现在能及时通过信号分析精准锁定故障点,缩小排查范围,快速处理故障,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的缩影。”李靖文说。
巾帼匠心,精益求精。正是凭借着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和技术进步的追求,李靖文带领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不断钻研创造,从“一人之力”变为“众人之力”,从“一人之智”变为“众人之智”,为梅州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她力量”。
来源:南方日报
让“绿电样板”的底色更靓 —探访国网青海电力的科技创新之路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截至6月底,青海省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8%;今年上半年发电量258亿千瓦时,占比48%,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青海率先构建起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均为主体的“双主体”发展格局。在新能源装机规模5年翻两番的情况下,青海的新能源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青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电样板”。
科技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保障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消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和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让“绿电样板”的底色更靓、成色更足……这一切,都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目前青海电网有哪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科技创新工作面临哪些瓶颈?近日,本刊记者赶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探寻科技创新工作的破局之道。
国网青海电科院科研人员开展300兆乏调相机仿真实验。摄影 / 王国栋
瞄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攻关
青海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为电力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创新土壤。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也为国网青海电力的科技创新工作加了一把力。
青海是三江之源,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发展迅猛,在全国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青海拥有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超过2187万千瓦、7500万千瓦和35亿千瓦,可利用荒漠土地近10万平方公里,综合开发条件居全国之首,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青海不断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目前,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保持全国领先。
承担着西北乃至全国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任务的青海电网地处西北电网中心,已成为东接甘肃、南联西藏、西引新疆和直通中原的交直流混合型、多端枢纽电网。随着青海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青海电网呈现出电源清洁比例大、调节能力小,电网覆盖面积大、输送能力小,负荷高载能比例大、体量规模小的特点。青海清洁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五个错配”问题,即电源结构错配、网源时空错配、生产消纳错配、储能周期错配、价值价格错配,亟需加快构建“五位一体”能源高质量发展格局,高效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青海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为国网青海电力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创新土壤。近年来,国网青海电力瞄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整合创新资源,优化“三位一体”科研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攻克科技难关。
——关键技术实现多点突破。出台科技助力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20项举措,攻克了“源网荷储”协调控制、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配网灵活控制等一批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了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
——创新实践形成示范效应。高效运营国内净空高度最高、试验能力最强的特高压检修试验大厅,高海拔高电压电气试验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国内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实现了产业能碳感知、绿电精准溯源、电算负荷匹配、新能源高效消纳,开创了“以电算碳”“电算联调”的先例。
——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承建全国首家省政府授牌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华为公司等单位攻坚技术创新联盟;牵头承担12项国家级、42项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2项。
“技术创新是破解新能源发展与外送难题的重要手段。未来3~5年,我们将围绕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技术领域、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技术领域、柔性负荷互动的智能配电网技术领域、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电网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基于能源大数据的‘双碳’技术领域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网青海电力科技部成果处处长钟宪成说。
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也为国网青海电力的科技创新工作加了一把力。
2023年8月,西宁市开始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宁经验,引领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建成新型电力系统。目前,西宁供电公司按照重点任务清单,正稳步推进石头垒办公区“源网荷储”示范工程、智慧运维、智慧透明配电网等项目。
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
准确分析研判科技创新短板弱项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创新链人才链存在的区域性错配问题,国网青海电力正加快分析研判,推出针对性举措,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
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是大美青海的底色,但青海的另一面,是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吸引人才难度较大。目前,青海电网已初步具备新型电力系统形态。公司科技工作会议提到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创新链人才链存在区域性错配”的问题,国网青海电力正加快分析研判,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吸引和政策激励,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快速提升。
王理丽是国网青海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变电技术实验室主管。该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高海拔高电压实验室测试一次设备性能。她告诉记者,目前变电技术实验室只有8名员工。近年来随着临时性的计划外任务越来越多,对计划内的工作时间挤占较多。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克服种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金沙江上游—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变阀侧套管外绝缘验证试验、巴西美丽山工程直流电流互感器验证试验、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青南换流站换流变压器设备优化试验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王理丽说,如果实验室人员能再多一些,变电技术实验室的工作必定会开展得更加出色,测试工作和科研工作都会从容一些,工作质量也会更高。
“面对工作中的现实情况,我们‘借船出海’,加大了与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专家和外部专家的合作力度,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培育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协同创新水平。” 钟宪成说,以合作共赢推动科技创新也是国网青海电力的重要举措,目前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他同时告诉记者,如果有相关柔性机制作为保障,增加公司直属科研单位专家在青海开展科研攻关的时间,协同创新的水平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科技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样重要。国网青海电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总师”制等举措,推动构建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着力解决科研人员非学术负担较重、科研工作与检验检测等业务人员复用、激励政策尚需完善等问题,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成为国网青海电力接下来要重点发力的方向。
下一步,国网青海电力将积极落实科技托举人才支持举措,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稳步成长;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搭建“大创新”平台,培养更多高技能工匠型人才;探索实施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等激励机制,推进公司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研发团队能力培养。
以国网青海经研院为例,今年下半年,该院计划打造十大专业带头人,充分赋权,一个人带动一个团队,提升专业带头人话语权,给政策、给激励,在全院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争取多出创新成果。
工作人员开展±8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阀厅金具对地间隙放电特性试验。摄影 / 朱毅然
补齐短板需要各方同时发力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只有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方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科技创新的“梧桐树”,需要汇聚各方合力来培育。
毫无疑问,补齐省级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短板,不是单纯哪一级单位的问题,需要公司、省公司和省级科研单位一起发力、一起推动,方能培育好科技创新的“梧桐树”。
关于人才短缺问题,公司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科研机构编制按需调配机制,完善科研岗位序列,充分保障从事基础研究和基础支撑的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
国网青海电科院科技发展部主任王志惠认为,如果能实现编制按需调配,该院的科技创新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由于人员短缺派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得到极大缓解,还能将该院专家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搞科研,最大化发挥专家作用。此外,科研岗位序列的完善和薪酬水平的提升,也能让青年科研员工更有奔头。
关于健全学科体系问题,公司科技工作会议未对中国电科院与各省级电科院研究方向作出划分。钟宪成建议,由于二者研究方向各有侧重,可以由公司出台相关规定,将各自的研究方向作出专业划分,省级科研机构可结合当地特点确定新增研究科目和方向。
关于激励机制问题,公司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各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对科研单位实施“一企一策”考核,用好科技激励工资总额单列等政策。
钟宪成说,科研人员最大的期望就是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搞科研。因此,广大科研人员对激励政策和自身的发展空间最为关注,对此抱有很大期待。如果能尽快落实,必将大大刺激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关于落实科研单位技术责任问题,公司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技术话语权,全面落实科研单位技术监督责任,技术标准、改造和应用的建议责任,梳理明确技术责任清单,建立技术责任评价考核机制。
“国网青海电科院承担着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技术监督责任,充分发挥技术监督职能非常重要。”王志惠说,技术监督是监督生产各环节的有效抓手,应该大力加强,将技术监督标准化嵌入生产链条。下一步,他们将会充分考虑当前科研人员数量、业务水平等情况,重新定编定岗,大力加强该项工作。
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是企业留人的几个维度。青海是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在这里,科研工作者大有可为。只要各方同时发力、精心培育,必将突破各项科技创新瓶颈,吸引更多的金凤凰来此“筑巢”。
聚合力、齐发力,顶层设计已经形成,接下来贵在有力落实、补齐短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项项举措落地,青海这个“绿电样板”的底色会更靓、成色会更足。
本文来自【《国家电网》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问答
电力电子 方面有哪些好学校,就业方向都有哪些?关于电力和电子专业,这样的表达其实不够谨慎,因为不知道我们具体表达的是机械电子,还是自动化,又或者是电子科技类的专业。所以具体给你分析一下。本身我在广...
...要更多的 电力 支持其运营,从而影响当地 电力 市场的供需格局。[回答]新兴产业用电需求趋势呈现显著增长态势。随着济南楼市改善需求不断增长,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对电力的需求...
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 电力 的广泛 应用 方面做_作业帮[最佳回答]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电力的广泛应用方面做_作业帮
山西大学自动化系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山西大学的自动化系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系现有专任教师5...
石家庄通合 电子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简介: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合电子)是一家致力于电力电子技术创新,以高频开关电源及相关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为客户...
华北 电力 大学自动化和 电子 信息哪个好?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好些。本专业以电厂热工自动化为背景,以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动手能力培养为特色,主要培养在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控制理论、过程参数检...
智能电网强势入围十四五规划, 电力 企业如何紧抓机遇?智能电网强势入围十四五规划,电力企业如何紧抓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主要是节能减排、新能源、科技发展、精密制造几方面。而节能减排包括光伏、风能和智能电...
上海电力大学 自动化工程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上海电力大学的自动化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自动化(含电站自动化方向)、测控技术与仪器(含电站...
电力 监控设备效果好不好? 电力 监控通讯协议有哪些?[回答]朗德电气武汉朗德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带电检测及设备诊断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员单位。2011年5月公司...
华北 电力 科技大学介绍?华北电力大学(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