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证照扩大应用约稿 简化+优化+深化!怀集县不动产登记服务更便民

小编 2024-10-11 电子头条 23 0

简化+优化+深化!怀集县不动产登记服务更便民

为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怀集县自然资源局积极探索联合便民渠道,持续聚焦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不动产登记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办理不动产登记便利度。

“一窗受理”再优化

2018年7月,怀集县自然资源局联合税务局、住建局、行政服务中心,共同设立不动产交易、缴税、登记“综合窗口”,为企业和群众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业务,实行只进一个窗口、交一次材料、一次办结。

今年,三大部门深化合作、持续发力。税务部门将缴税POS机连接到综合窗口,在群众办理业务时,税务工作人员即时审核计税并将需缴交税费推送到综合窗口,申请人可即时进行缴税。此外,也可以通过扫描回执单上的二维码进行缴交登记费或登录“粤税通”进行线上缴税,进一步提升办理不动产登记的便利度。

推动服务延伸,提升办事便利度

近年来,怀集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开展不动产登记“就近办、多点办”工作,延伸不动产登记窗口,不断提升业务办理效率。

一是不动产和水、电、气、网络、电视过户同步办理 。设立“不动产登记+民生”综合窗口,申请人在综合窗口办理不动产登记时,可同步申请办理水、电、气、网络、电视等服务。

“不动产登记+民生”综合窗口

二是抵押登记“少跑腿、零见面” 。通过“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企业和群众在银行即可进行抵押登记、融资贷款等业务。登记机构对银行推送业务进行审核,核定后在线生成不动产登记证明电子证照,直接推送给银行,实现抵押登记“少跑腿、零见面”。

银行不动产抵押登记便民服务点

三是企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 。将登记窗口延伸到县内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外网录入不动产登记信息,经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审查后推送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进行审批,极大地减少企业批量件办理奔波次数,实现企业服务“24小时不打烊”。

举办“不动产登记+企业服务”培训班

四是乡镇不动产登记“就近办” 。通过“互联网+不动产”服务平台,推行不动产登记窗口向乡镇社区延伸,由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完成不动产登记业务受理,群众可就近申请不动产登记。

乡镇便民服务点

下一步,

怀集县自然资源局将继续加大便民服务力度,

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满意度和办事服务体验。

资料来源:怀集县自然资源局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聂环贞

编校:植敏仪

审核:周贤良

从一张黑白照片到一段视频

【我与光明日报】

75岁的光明日报与时俱进,予人鼓励——

从一张黑白照片到一段视频

叶辛(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我第一次和光明日报产生联系,缘于40多年前的一张黑白照片。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几部长篇小说,尤其是《蹉跎岁月》发表和出版后,不断有编辑、记者来到我当时生活的贵州猫跳河梯级电站约稿、采访。

猫跳河在贵州很有名,除了河名常会引人发问,还因为沿着这条河建了六座梯级电站。每次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对来访者解释:贵州乡间把老虎称作大猫,河流名为“猫跳河”,是因为过去两岸丛林里的老虎常跃过水流湍急的河谷。一边说,我还一边招呼客人站在河岸边细看。那翻滚着白色浪花的河谷中央,时常有一大块一大块从山坡上滚落的巨岩,老虎往往先从岸边跳到河中央的巨石上,再跳到对岸。由此可见建电站前这里的偏远和荒凉。

那年头,省城来此的客车两天才有一班,一路颠簸而来,很不容易。这里所谓的招待所,实为油毛毡工棚,因为车两天一班,所以一住就至少是两个晚上。我总是把来客视为尊贵的朋友,其中许多人交往了一辈子。记得程树榛初任《人民文学》主编时,就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山沟住了几天。

评论家仲呈祥为了写《蹉跎岁月》的评论,也来到猫跳河,顺便完成了一则长篇专访。那次,他在油毛毡工棚里住了好几个晚上。临行,又碰上山路结冰凌,班车停开,害得他大年三十不得不留在贵州过年。这是最形象的“人不留客天留客”。仲呈祥写的评论《奋进青年的奋进之作——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正是发表在《光明日报》。

也是在这个时期,《贵州画报》记者老张坐长途客车来到了电站。他受画报社的委派,为我拍摄一组生活照。他说画报要用两大版对我进行深度报道,照片质量要求高,拍摄过程中希望我不要厌烦。人家那么远地从省城贵阳赶来,晚上住油毛毡工棚,一日三餐在我家吃简单的饭菜,我当然极力配合。我们在室内拍,在山地上拍,晚上娃娃入睡后又在卧室里拍。记忆中,他用去的胶卷一个又一个,忙碌了三天。

返程时,通往省城的山区公路坍塌,长途客车停运。老张跑到山那边的邮电所,给画报社打长途电话说明情况。回来后,他兴冲冲地告诉我,领导让他安心待在电站,等路通了再回去。另外,领导说北京的光明日报也想对我进行图片报道,照片要从这次拍摄的作品中选用,领导叮嘱他好好拍,发挥出他的最高水平。

老张笑道:“我们闲不着了。”

后来《光明日报》刊登的那张黑白照片,是我坐在屋子后门边的椅子上翻阅一本文学杂志的情景。当时老张对我说:“你就像平日坐在院坝翻看书报时一样,只当我不存在,千万别想着我在拍照。光明日报可是面向知识分子的全国性大报,对图片要求高。对我们来说,拍摄的照片能上这样的大报,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于是,他站在我房间的一个角落,用镜头捕捉下我翻看杂志的瞬间。记得他不无得意地说:“我敢断定,光明日报一定会选用这张。”

老张说对了。《贵州画报》是双月刊,未等最新一期印出来,这张照片就在《光明日报》刊登了。我为老张高兴,也为自己高兴。由于电站没有《光明日报》,老张给我寄了一份。那天,我久久凝视着报纸上的照片,心情难以平静。要知道,在80年代初期,人物报道一般是不配发照片的。往往经报社领导批准,也只能登一张小小的,比证件照大不了多少的照片,还通常是缺乏艺术感的正面人像。而《光明日报》刊登的这张照片,四四方方占据了不小的版面,既将我居住的小屋一角摄入镜头,又有悬崖峭壁作为远景,今天看来,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照”。

由这张黑白照片开始,我与光明日报的缘分延续至今。40多年来,我不仅是光明日报的忠实读者,也陆陆续续给光明日报的副刊写起文章:初回上海,写新的时代这座城市的种种变化,如《高桥嘴的歌》《家居浦东》;写创作谈,讲述我写长篇小说《孽债》的缘起与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近年来,感受到社会生活或是大自然中的美,兴之所至,走笔成文,也总愿意将文稿投给光明日报。

这些年,我习惯为报纸写小短文,而《光明日报》副刊内容丰富、版面多样,篇幅无论长短,都有适合的版面,编辑便鼓励我写长一些的文章。去年深秋时节,我故地重游,去了一趟云贵交界处的妥乐村,心有所感,回来后写了一篇数千字的《金彩妥乐村》,前些日子发表在《光明日报》。贵州的不少文友发来信息称赞。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春天始,光明日报在头版开设《烟火人间》栏目,我写下《春天的茶讯》,为产自贵州山乡的春茶早早进入市场而欢欣。

在和光明日报交往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事令我难忘。大约十年前,受光明日报之邀,我前往北京为《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录制视频。不久后,这期节目面向全国播出,如今依然能在网络上观看。很多大中学生告诉我:“叶老师,我们正是看了这段视频后才认识了你,而后去找你的书来读。”这让我又一次想起了40多年前刊登在《光明日报》的那张黑白照片。

从一张黑白照片到一段视频——与时俱进的光明日报总是不忘给予我鼓励。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29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问答

事业单位工作,业余可以怎么提升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现在可能都是在网上工作,一天大部分时间,都与电子产品打交道,时间久了,大家是否有点不舒服呢?所以,好不容易可以离开电脑,享受生活了...但是,...